1.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译 文
在悠闲寂静的白昼,听声声鸟鸣宛转悠扬,不禁觉得耳朵听到的是如此明彻通透;在天高云淡的的宁静深夜,仰看一片云彩舒卷自如,顿时使得眼中看到的是如此开阔空明。
赏 析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现代人的生活大多被工作和压力完全占据,少了几分享受生活的闲适,殊不知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多元的,单一的生活又如何能够创造快乐?正如关汉卿在《四块玉·闲适》中所描绘的:“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虽然不提倡完全的无所事事,但也不能矫枉过正,适当的闲适是对生活的调节,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能创造更高的效率。
2.世事如棋局,不着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①。
注 释
译 文
世上之事变幻如棋局,不落子的才是高手;人的一生好似瓦盆,打破之后才能看见真实。
赏 析
作者在此强调看破的重要性。事实变换如同棋局一样,不落子就不会参与到棋局之中,是输是赢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古语也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在棋局之中就能不被影响,从而看得更清楚。但是如果把人生看成一个棋局,谁又不是这个棋局中的一个执棋人呢?操控的是自己的人生轨迹,没有人能作壁上观。
人的一生就像是瓦盆一样,只有打破了才能看见里面的东西,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所以又何必执着于这些虚妄的事情呢?不如慢下来享受闲适,体味生活的真谛。
3.龙可豢①非真龙,虎可搏②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进之辈,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③,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
注 释
①豢(huàn):饲养牲畜,也比喻收买利用。
②搏:捕捉。《诗·小雅·车攻》:“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③鼎镬:鼎和镬,古代两种烹饪器,也指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
译 文
可以被人豢养的龙不是真龙,可以被人捕获的虎不是真虎,因此官爵俸禄可以引诱希求仕进之辈,却必然不能笼络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人;鼎镬这样的酷刑可能施加到追求恩利荣宠之流的身上,却绝不可能施及脱俗遁世的高士。
赏 析
“无欲则刚”,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人不会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受到引诱,并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的羁绊中,那么鼎镬这样的酷刑也就不会施加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人才能保持自我,获得自由自在的身心和灵魂。这样的人生才算属于自己,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妄将自己委身于他人,受到他人的挟制和操控。
4.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译 文
一场没有追求的富贵,拼尽全力争了过来,虽然可谓有所得,更可谓有所失;百年的美好光阴,在匆匆忙忙中度过,纵然享得高寿,也与夭折无别。
赏 析
如果富贵是费尽心思得来的,那么这样的富贵不要也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太多的人执着于名利,却造成德行的亏损,这完全就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事情。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钱财的获取要符合道义,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能看破名利。那些执着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即使享有高寿,也与夭折无甚区别。
5.高车嫌地僻,不如鱼鸟解亲人。驷马①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
注 释
①驷马:指显贵者所乘的四匹马拉的高车。
译 文
显贵所乘的高车嫌弃偏僻狭窄的处所,不像鱼儿、鸟儿那样懂得和人亲近。四匹马拉的车子喜欢通过高大的门楣,怎像莺鸟、花朵那样能够避开红尘?
赏 析
显贵所乘的高车、驷马看起来华丽漂亮,却并不如大自然中的鱼儿、鸟儿、夜莺和花朵那样自由自在,高车、驷马受到的束缚太多。古代文人大多对于自然有亲近之心,如陆游就写下了“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的诗句表示归隐的愿望,宋代邵棠在《隐居》中表示对“结屋水云村,车尘不及门”这种生活的向往,元代马致远的《清江引》中写道:“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
注 释
①黄粱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译 文
红烛即将燃尽,万般念头自然会变得厌倦冷淡;梦醒黄粱未熟,整个身躯也就轻似浮云。
赏 析
红烛是喜庆的象征,红烛燃尽意味着美好事物的逝去,也表示生命走到尽头,即将完结,如此自然变得万念俱灰,对于所有的追求都失去兴趣。黄粱梦破表示荣华富贵的消失,当这些荣华富贵不在之后,只留下最本真的自我,因此整个身躯也就轻似浮云了。作者在此依然是想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虚妄,名利是飘忽不定的,看破之后才能保持一份淡然。
7.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译 文
千年才有一次的奇妙相逢,不如读一本好书交一位良友;一生中的清闲之福,只在品一碗清茶,点一缕青烟。
赏 析
文人追求最简单的生活,如看书、喝茶。千载奇逢也比不上读一本好书交一位良友,更何况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相交呢?好的书籍是人类最高智慧的集结,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跨度,读好书就是与人类最高的智慧交流,这难道不是比千载奇逢更可贵吗?
如果过分执着于功名利禄,就必然汲汲营营,又怎么能有时间品一碗清茶,点一缕青烟呢?而这正是人世间的清闲之福。
8.蓬茅下诵诗读书,日日与圣贤晤语,谁云贫是病?樽罍①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化氤氲②,孰谓非禅?
注 释
①樽(zūn)罍(léi):樽与罍皆盛酒器,亦指饮酒。
②氤(yīn)氲(yūn):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
译 文
在茅草屋檐下诵读诗书,每天都与圣贤之人会面交谈,谁能说这样的贫穷是一种苦楚?把酒酣饮,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时时刻刻都与自然一同流转运化,谁能说这样的酒醉不算参究禅理呢?
赏 析
作者在此表现出一种出世的倾向。作者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其生平经历有关,他“幼慕纷华,晚栖禅寂”,因此这种出世思想是其经历宦海浮沉之后渐渐了悟的。道济禅师一句著名的话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人们却常常忽略下半句,即“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道济禅师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才敢说前面的半句话,而如果道行、修为不够则难以抵挡诱惑,容易坠入魔道。对于作者所说的也是一样,因为经历过人生世态炎凉之后,对人生有足够的了悟,所以这种避世思想有助于其修行,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则不免有一些消极,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这句话应该辩证看待。
9.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①。机息坐忘盘石上②,古今尽属蜉蝣③。
注 释
①衾枕:被子和枕头。泛指卧具。
②机息:机心止息,犹忘机。坐忘:道家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③蜉蝣: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比喻微小的生命。
译 文
兴致来时醉倒在落花跟前,就把天地当成了被子和枕头。放下功利之心,坐在坚固的石头上物我两忘,古往今来的悠悠万事都如同蜉蝣般不值一提。
赏 析
作者的这句“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与李白《友人会宿》中“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正是由此演化而来。古代文人讲究风度,这一句话说的是兴致来了就醉倒在落花前,以天为被、地为枕,极具浪漫和洒脱。
如果能放下名利,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就会明白悠悠万事都是倏忽而过,正如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过还是要在经历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后说这种话才能使人感到豪迈,否则只能给人空说大话、夸夸其谈的感觉。
10.昂藏①老鹤虽饥,饮啄犹闲,肯同鸡鹜②之营营而竞食?偃蹇③寒松纵老,丰标④自在,岂似桃李之灼灼⑤而争妍?
注 释
①昂藏:气度轩昂。
②鸡鹜:鸡和鸭,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
③偃蹇:高耸的样子。
④丰标:风度,仪态。
⑤灼灼:鲜明的样子。
译 文
气度轩昂的老鹤虽然饥饿,饮水啄食也依然悠闲从容,怎肯与奔竞不绝的家鸡、野鸭一起争抢食物?挺拔高耸的寒松纵然苍老,但傲然的风姿依旧存在,哪里会像浓艳娇丽的桃花、李花那样争奇斗艳呢?
赏 析
“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句话出自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很多我们以为没有用的东西却在无形中表现着我们的人生经历。器宇轩昂的老鹤即使是在饥饿的时候也保持悠闲从容,能明显看出与鸡鸭的区别;挺拔高耸的寒松纵然苍老,但风姿犹存,气节更是让桃李难望其项背。所以即使是暂时落魄,只要心中有才识,就不会泯然于众人。
11.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①之时,得趣于笙歌②腾沸之处,乃是造化之幻境,人心之荡念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稀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龠③,人物的根宗。
注 释
①烂漫:色泽绚丽,也形容草木茂盛。
②笙歌: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
③橐(tuó)龠(yue):橐钥,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喻指天地间万物运作的动力和源泉,一指本源。
译 文
我们人类在花红柳绿、草木丰茂之时感到心情愉悦,在奏乐欢歌、人声喧腾之处获得乐趣,这不过是自然变幻莫测的幻境,是人心中浮荡的念头。必须等到树叶飘落、百草枯黄之后,从声音沉寂、滋味寡淡中寻觅一些万物生灭的真谛,那才是宇宙的源泉,人与物的根本。
赏 析
正所谓“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富有真理的事物都是极其简单、朴素的,那些花红酒绿、五光十色的事物都是由至简的事物演化而来。因此如果要追寻万物生灭的真谛,必然是从“声稀味淡”处获得,那才是宇宙的源泉,人与物的根本。人生需要沉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在冷清萧寂处思考人生真谛,如此才能不迷失自己。
12.静处观人事,即伊吕之勋庸①、夷齐②之节义,无非大海浮沤③;闲中玩物情,虽木石之偏枯、鹿豕④之顽蠢,总是吾性真如⑤。
注 释
①伊吕: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勋庸:功勋。
②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两人先后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③浮沤(òu):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
④鹿豕(shǐ):鹿和猪,比喻山野无知之物。
⑤真如:佛教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译 文
于宁静处观察人世间事,即使如伊尹、吕尚那样的功勋,伯夷、叔齐那样的节义,也无非是大海上漂浮的泡沫;于清闲时观赏事物的情态,即使是树木和山石的偏枯,野鹿和山猪那样的愚笨,也总归得见万物的本性。
赏 析
作者在此透露出一丝虚无思想,他认为人世间事,即使如伊尹、吕尚那样的功勋,伯夷、叔齐那样的节义也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从后世的眼光来看,伊尹、吕尚之才,伯夷、叔齐之功并没有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依然激励着后来者,因此作者这一思想不免有些消极。作者后一句明显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佛家强调万物皆有灵性,因此通过观察偏枯的木石、顽蠢的鹿豕,也能见得万物的本性。
13.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①。
注 释
①会心:领悟,领会。
译 文
花儿绽放或是凋谢,春天并不会关心,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向他人诉说;水温是暖还是寒,只有鱼儿自己知道,所以心有所悟的美景还是希望独自欣赏。
赏 析
常言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以为理解了,但还是有所偏差。所以作者认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向他人诉说,因为周围人不一定关心,心有所悟的美景还是要独自欣赏。作者这样的心境不免过于孤寂,我们说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当分享时别人也能感受到快乐,而倾诉悲伤也能减轻内心的苦痛,虽然不能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但又何必如此苛求呢?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有一个能够分享的人还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14.闲观扑纸蝇,笑痴人自生障碍①;静觇②竞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
注 释
①障碍:佛教语,恶业所引起的烦恼困惑,因能扰乱身心,故佛典称“障碍”。
②觇(chān):窥视、侦察,一指观看、观察。
译 文
闲观扑纸的苍蝇,嘲笑痴人自己为自己设置障碍;静观争巢的鹊鸟,感叹才智特出之人徒劳无益地显示自己英勇无畏。
赏 析
苍蝇一味地想要撞破窗纸,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是徒劳无功,殊不知换个方向飞则是坦途大道,人也是如此,看定一个方向,即使在明知无路的情况下还一往直前,这难道不是自设障碍吗?鹊鸟争夺居巢,却不知世上并不止这一个巢,为何不能退一步呢,这正如英雄之间相争却只是徒劳无益地显示自己的英勇无畏。作者借苍蝇和鹊鸟的例子想要告诉人们人生不只有一条道路,无须与人争抢,与其争得头破血流还不如换个方向。
15.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坏境界,一轮之心月①独明。
注 释
①心月: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出自《菩提心论》:“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译 文
看破有尽的身躯,千万重境界中的尘缘自然便会止息;悟道后进入了无牵挂的境界,心性便会明净如月,独自散发清辉。
赏 析
作者主张放弃追逐名利,看破身外之物,从而进入“空”的境界。如果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历经了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体会到世态炎凉,那么作者的这个主张就有利于修身养性,获得内心的自由。但如果是正值美好年华的青年,还是避免这种消极避世较好,否则容易沦为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能以无为心做有为事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16.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①,放箸②处齿颊犹香。
注 释
①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豆羹:用豆煮成的糊状食品。
②箸(zhù):筷子。
译 文
睡在坚硬的木床石枕上,冷风吹进家里,拥着被子入睡,梦魂中也觉得畅快;吃着简单的麦饭豆羹,滋味十分寡淡,但放下筷子唇齿间仍留有余香。
赏 析
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是“苦行”,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种种痛苦来磨炼自己,作者在此也是如此主张,认为坚硬的木床石枕、简单的麦饭豆羹也别有一番滋味。能够安于清贫,许是经历了比清贫更可怕的事情,与更大的悲伤相比,清贫的生活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需要磨炼和经历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
17.谈纷华而厌者,或见纷华而喜;语淡泊而欣者,或处淡泊而厌。须扫除浓淡之见,灭却欣厌之情,才可以忘纷华而甘淡泊也。
译 文
谈起繁华富丽就感到厌烦的人,可能在真正见到繁华富丽时却感到欢喜;说起清贫寒素就感到向往的人,可能在真正过上清贫寒素的生活时就感到厌恶。必须扫除心中对于繁华富丽和清贫寒素的成见,把欢欣或厌恶的情感彻底消灭,才可以真正忘却繁华富丽,而甘于寒素清贫。
赏 析
世上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他们嘴里说着想要归隐,不过是欲擒故纵的手段。古代以隐士为高,以隐士自居能无形中提高身价,所以这类人看到繁华富丽时会感到欢喜。而一些人说想要归于清贫,却在过上那样的生活时感到厌恶。只有提高自身的境界,能看到繁华富丽和清贫寒素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摒除欢欣厌恶的情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任何生活条件下都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
18.鸟惊心,花溅泪①,怀此热肝肠,如何领取得冷风月;山写照,水传神②,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得幻乾坤。
注 释
①鸟惊心,花溅泪:语出唐代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写照:真实描写。传神:谓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对象的神情态度,多用以形容艺术手段。
译 文
因鸟鸣而感到心惊,因观花而流出泪水,怀着这般感时伤逝的火热肝肠,如何能够领略清风冷月意境;描摹山的神韵,传达水的精神,认清万物的本来面貌,才能够摆脱虚幻世界的牵绊。
赏 析
杜甫的《春望》是在经历唐朝安史之乱后有感而发,是对国家遭遇不幸,以及奸臣当道的悲痛和愤懑。作者所谓的“热肝肠”也正是指杜甫对于政治的担忧,而“冷风月”则是指大自然中的山、水等事物,反映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忘却政治,寄情于山水之间,摆脱虚幻世界的牵绊,认清万物本来的面貌。
19.富贵得一世宠荣,到死时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贱得一世清苦,到死时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到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译 文
富贵的人享得了一辈子的恩宠荣耀,到死时反倒增添了对人世的贪恋,如同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贫穷之人遭受了一辈子的清贫困苦,到死时反倒摆脱了对人世的厌恶,如同解开了沉重的枷锁。人如果能想到这层,就应当在贪恋尘世的路上赶紧回头,将愁苦的眉头迅速舒展。
赏 析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生命是珍贵而有价值的,但是在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需要看开,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富贵的人因为享受了一辈子的恩宠,到死时难舍世间的荣华富贵;而贫穷之人遭受太多的苦难,死亡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因此如果并不想要在死亡时反添重担,那么生时就要避免贪恋红尘,看破了也就不会因名利而皱眉了。这与作者一贯主张的无欲无求、淡泊名利相一致。
20.人之有生也,如太仓①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贻虚生之羞?
注 释
①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
译 文
人生在世,如同太仓里的一粒米,如同耀眼的一束电光,如同悬崖边一棵枯朽的树,如同滚滚海洋中的一个波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如何能不悲哀?如何能不安乐?如何能看不破人生的虚幻,仍然怀着贪恋生命的思虑?如何能不看重人生的价值,留下虚度此生的羞愧?
赏 析
古代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内圣”是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外王”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作者的主张中也体现着这种思想的影响。《论语·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表达了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慨,也使人生出惜时之念。个人的生命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既短暂又渺小,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人生价值,否则将会在年老时对自己曾经的碌碌无为感到羞愧。
21.鹬蚌相持①,兔犬共毙,冷觑②来令人猛气全消;鸥凫③共浴,鹿豕同眠,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注 释
①鹬蚌相持: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后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却让第三者坐收其利。
②觑:看,一指窥伺、严密注视。
③凫(fú):野鸭。状如家鸭而略小,肉味甚美。
译 文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狡兔已死,猎犬被烹,冷眼旁观这些悲剧让人的勇猛气势烟消云散;海鸥和野鸭一起浮水,野鹿和山猪一同安眠,闲时静观这些景象让我的机巧之心顿时平息。
赏 析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在辅助勾践复国之后就离开了越国,并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颈长且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文种看完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陷害文种说他将要作乱,越王勾践便送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教给我七个灭吴国的方法,我只用了其中的三个,剩下的四个方法,就由你替我依从先王的意思试一下吧。”文种于是自杀了。
22.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译 文
迷失了心智,乐土就会变成苦海,如同水凝固成冰;领悟了真谛,苦海就会变成乐境,犹如冰消融成水。可见苦与乐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会迷失与会领悟的也不是两种不同的心灵,都只是在转念之间罢了。
赏 析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转换之间,人生境界截然不同。乐与苦,迷失与领悟之间的同与不同,端看人的心境。
有两个年轻人,都过得不如意,于是一起去拜望一位高僧请求指点。高僧听完他们的叙述,说了五个字:“不过一碗饭。”闭上眼睛之后就不再说话了,两人无奈退去。两个年轻人回到公司后,其中一个人辞职回家种田了,另一个依然待在公司里。多年之后两人再次见面,交换当年听到的那五个字,种田人说:“高僧说‘不过一碗饭’是告诉我们不过一碗饭嘛,到哪里都能挣一碗饭,何必在公司受罪?”经理理解的意思是:“师父说不过一碗饭,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要少赌气、少计较。”两人对高僧的回答疑惑不解,就又去拜望,高僧仍然闭着眼睛,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思所想也自然有差异,不过一念之间而已。
23.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译 文
看遍人间情态,方才意识到疏狂的性情十分可贵;尝尽世间滋味,方才懂得淡泊的生活最为真实。
赏 析
这里说的是两种难能可贵的性情,即真性情和淡定从容的内心。在经历过尔虞我诈和言不由心的生活之后,方能知道能够展现出真正的自我是多么艰难且可贵,而真实的生活往往是在淡泊朴素之处获得的。(www.xing528.com)
周国平在《论真性情》一文中写道:“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真性情的人看重的更多是生活的意义,而非能带来的实际利益。
24.地宽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①之悠闲。
注 释
①鹤梦:谓超凡脱俗的向往。
译 文
知道地的宽广、天的高远,才发觉大鹏能够飞的行程是何等窄小;懂得云的幽深、松的长寿,才领悟超凡脱俗的鹤梦是何等悠闲。
赏 析
天地辽阔,即使是能“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与此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更何况比大鹏渺小的人类呢?“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辛弃疾《水调歌头》),对虚妄的追求也不过是徒劳无功,不如洒脱地追求生命本真的乐趣。内心淡泊,无忧无虑,在悠闲的生命状态下能体会到繁忙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人生真谛。
25.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挑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
译 文
想靠两个空拳去把握古今,即使握住了最终也不得不放手;想靠一条竹杖去挑起风月,即使挑到了也要卸担歇肩。
赏 析
赤手空拳去把握古今,握住了也只是暂时的,到生命终点之时不得不放下;一条竹杖挑起的风月,也最终是要卸担歇肩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留给自己一丝闲适呢?闲看斜阳,卧听风涛,湖心观雪,暮秋赏月,生活之美处处皆是,给生活留下一丝禅意,能使生命获得更好的状态。
26.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①;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②。
注 释
①诗料:做诗的材料。
②悟入:佛教语,谓觉知并证入实相之理。禅机:佛教禅宗和尚谈禅说法时,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使人得以触机领悟。
译 文
台阶下几片飞来的绿叶和坠落的红花,收集起来都可以作为作诗的素材;窗户前一片漂浮的荷叶映衬着洁白的莲花,观得了悟时就发现处处体现着禅机。
赏 析
禅机隐语,自参自悟,自然之中处处皆有禅机,看人有无禅心参悟,有无智慧看透。台阶上掉下来的绿叶红花,收集起来也可以作为作诗的素材,窗外飘浮的荷叶映衬莲花,了悟时也可以观得生命的旨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婆娑世界中只要用心,就能观得生命的真谛。
唐代时,有位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参学禅法。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禅师问:“你吃了吗?”僧人答:“吃过了。”禅师说:“那就洗钵去吧!”从与赵州禅师的对话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可见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27.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译 文
忽然看到天边浮现彩云,常常怀疑好事皆为虚幻;复又观察山中的参天古木,方才相信清闲之人便是有福之人。
赏 析
只有在闲适之时才能看到天边浮现的彩云,才有兴致观察山中的参天古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好事坏事都是暂时的,都将化为虚幻。不执着于功名利禄,人自然清闲自在;不心存芥蒂,也不患得患失,又怎能不是有福之人呢?
28.东海水曾闻无定波,世事何须扼腕?北邙山①未省留闲地,人生且自舒眉。
注 释
①北邙(máng)山: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以此借指墓地或坟墓。
译 文
从未听说东海的波涛曾有过平静,何必为变幻无常的世事扼腕叹息?北邙山上从来不曾留下过没有坟墓的空地,人生在世姑且舒展眉头。
赏 析
人世从不太平,又何必感伤得失;“人生自古谁无死”,在世时姑且舒展眉头。在人生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应当学李白的豁达,正如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在世既然不称心如意,那么明天就可以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因此不可存偏执心,看开之后会发现还有很多的康庄大道。
对于生死,人应当“贵己”“重生”,但人终有一死,在面临死亡时应该洒脱地看开,留恋人世反而增加死时的负担。孟子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不必过于关注和计较寿命之长短,只须修身正己,静静等待死亡的来临,如此才能不过于看重生死。
29.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园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亏盈矣!
译 文
天地运行尚且没有停息之时,日月变化尚且会有盈满亏缺,何况小小的人世,哪里能事事都圆满、时刻都闲散安逸?人只要能在繁忙之中抽出一点空闲,在遭遇缺憾时知道满足,那么一切事情就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动静起居都是潇洒自如,这样一来,即使是造物主也不能与我争论劳苦与安逸,计较亏损与盈满了。
赏 析
作者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世的态度。能在繁忙时抽出一丝空闲,在不如意时找一个理由让自己满足,“行止在我”,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做主,如此的潇洒自如又怎能不让人羡慕。“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没有人能获得十全十美的人生,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调节,身处不幸也能让自己感受人生的幸福,这是人生的极高境界。
30.霜天闻鹤唳①,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注 释
①鹤唳(lì):鹤鸣。
译 文
听深秋鹤鸣,闻雪夜鸡叫,可以领略到天地间流转的清纯元气。看鸟在晴空中高飞,观鱼在流水中嬉戏,方可体会到宇宙中充盈着活泼生机。
赏 析
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能领略天地元气、宇宙生机。对于“气”,古代典籍有很多的描述,王充《论衡》中说:“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31.闲烹山茗听瓶声,炉内识阴阳之理;漫履楸枰观局戏①,手中悟生杀之机。
注 释
①楸(qiū)枰(píng):棋盘,古时棋盘多用楸木制作,故名。局戏:弈棋之类的游戏。
译 文
闲暇时烹煮茶叶,听汤瓶中水的沸腾,从炉火与茶水的变化领悟出阴阳交感之理;漫不经心地落子观局,从棋局上悟出生死的天机。
赏 析
《易传·系辞上传》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的两仪即是指阴阳。中国古代尤其注重阴阳,主张阴阳合一,“一阴一阳谓之道”。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落子无悔,棋子会有下完之时,人生也有终点,所以作者才说在棋局中也能够悟出“生杀之机”。
32.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般尘情世态;寂寞衡茅①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
注 释
①衡茅:衡门茅屋,简陋的居室。
译 文
在花草盛美的园林看蜜蜂忙着采蜜,从中看破了多少俗情世态;在寂静无声的茅屋前看燕子安然栖息,引起一种清冷之趣和幽深之思。
赏 析
繁忙的蜜蜂与安然的燕子作比,表明作者追求安然闲适的人生态度。俗情世态中,人们忙于追逐钱财,因此使自己身心疲惫,殊不知在清冷的环境中更能保持理性冷静,深远地思考人生的真意。
33.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①,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
注 释
①盆池:埋盆于地,引水灌注而成的小池,用以种植供观赏的水生花草。拳石:指园林假山。也指供陈设用的玲珑岩石。
译 文
会心之处不在于深远,领会情趣不在于繁多。从盆池花草与园林假山中,便能看出万里山川的气势;从书的只言片语中,就能领略到先贤的精神,这才是高明之士的眼界,是通达之人的胸襟。
赏 析
人生不在于求大求全,小中亦可见大。1925年的秋天,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竟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忍不住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弘一法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34.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安脚?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
译 文
内心与翠竹同样虚空,试问是是非非能在何处落脚?面貌与松柏一样清瘦,可知忧愁喜乐并无理由爬上眉梢。
赏 析
“空”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需要人能拿得下、放得下,不带有执念。如果内心能像翠竹一样保持虚空,那么就能保持内心的安定平和。佛家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这八苦,而不同心境的人对待的态度不同。体悟到“空”的人,在面对这八苦之时也能保持乐观豁达,因而生命的状态也会改变。
35.趋炎虽暖,暖后更觉寒威;食蔗能甘,甘余便生苦趣。何似养志于清修而炎凉不涉,栖心于淡泊而甘苦俱忘,其自得为更多也。
译 文
靠近火焰虽能感到温暖,温暖之后更能感受严寒的威力;嚼食甘蔗能够尝到甘甜,甘甜之后就会感觉别的食物生出苦味。哪里像在清净省修中涵养心志,丝毫不触及世态炎凉,在恬淡寡欲中寄托心灵,把甘甜与苦涩一同忘却,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赏 析
苦与甜,冷与暖是相对立的两种感受,有了暖的对比,严寒会有更强的冲击;吃过甜的东西,苦的滋味会更浓郁。作者认为既然如此,不如修炼自己的心智,把各种苦与甜的滋味都忘记,就能获得更多的人生体会。万物纷纭变化,只要心不变,自然能稳如泰山、安然不动,隔绝外物的侵蚀。
36.席拥飞花落絮,坐林中锦绣团裀①;炉烹白雪清冰,熬天上玲珑液髓。
注 释
①裀(yīn):通“茵”,指褥垫、毯子之类。
译 文
座席上落满了飞花柳絮,仿佛坐在林中的锦绣圆褥;炉中烹煮着白雪清冰,仿佛熬煮着天上的琼浆玉液。
赏 析
心若被困,处处皆是牢笼;心若自由,哪里都是天堂。作者在此处像是透露了一丝童趣,把落满飞絮的座席当作锦绣圆褥,把白雪清冰当作天上的玉露琼浆,可见心境之辽阔,襟怀之宽广。身处怎样的环境都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陶渊明《饮酒》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安定,身处闹市也依然平静自适;只要内心乐观,白雪清冰也能是玉露琼浆。“吾心安处是故乡”,一切纷繁都仅关乎内心。
37.逸态闲情,惟期自尚,何事处修边幅①;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买胭脂。
注 释
①边幅:指人的仪表、衣着。
译 文
安逸的姿态,悠闲的心情,只期望自我欣赏,何必刻意修饰仪表;清雅的风度,高傲的气骨,不愿意被人怜爱,就不需多买胭脂涂抹自身。
赏 析
这一则描写的状态与魏晋南北朝的名士风度有相似之处。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人格思想行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如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士人们多特立独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笑骂由人。作者认为生活关乎自己,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就不需要刻意修饰、涂脂抹粉了,保持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是极为难得的。
38.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译 文
天地间的景物,如山间的苍翠草木,水上泛起的涟漪,潭中倒映的云影,草间浮动的云雾,月下百花的姿容,风中婀娜的杨柳。若有若无,半真半假,最能够使人的心灵与双目感到愉悦,使人的性灵豁然开朗,真是天地间一种绝妙的境界。
赏 析
混混沌沌、若有若无也是一种难见的美景。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色正是细雨蒙蒙时的绰约景致。景色存在于天地间,有的人能欣赏到美,有的人不能,这就是发现美的眼光。
39.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①,此是无彼无此得真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常与水相连,此是彻上彻下得真意。吾人时时以此景象注之心目,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平?
注 释
①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出自宋代石延年《金乡张氏园亭》。
译 文
禽鸟相近相亲,此呼彼答,这是在不分彼我中得到真机趣。山野之色不会被群山隔断,天光常常与绿水相接,这是在贯通天地中领略真境界。我们时时将这种景象注入心目,又何必担忧心思不够活泼,气象不够宽平呢?
赏 析
作者描绘出一种物我不分、贯通天地的宏阔意境。如果能够时时看到的是天地间的壮阔,那么就不用担心心思不够活泼,气象不够宽平。自然之中既有活泼的鱼鸟,也有壮阔的山水,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就能从中获得些对人生的了悟,最重要的是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在天地中领略真境界,是需要经历过生命的锤炼后才能达到的壮阔情怀。
40.鹤唳雪月霜天,想见屈大夫①醒时之激烈;鸥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②醉里之风流。
注 释
①屈大夫:即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公族。事楚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为怀王所信用,主张联齐抗秦。子兰、上官大夫等害其能,短于王。王乃疏原。曾谏怀王不可入秦,怀王不听,入秦被拘,死于秦。襄王时再次受谗,被放逐于沅湘一带。屈原既痛国之危亡,又感理想之无法实现,乃投汨罗江而死。
②陶处士:即陶潜,东晋庐江浔阳人,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符亮。陶侃曾孙。起家州祭酒,不堪吏职,辞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郡遣督邮至,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安帝义熙二年(406),即去官隐居,赋《归去来兮》以明志。
译 文
聆听云鹤在雪月霜天中鸣叫,能想见屈原清醒时的激烈情怀;观赏鸥鸟在春风暖日中安眠,可领略陶潜酒醉时的风流雅趣。
赏 析
这是作者在隐居生活中得到的感悟,通过寄情于山水间达到与历史人物神交的境界。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壮烈呐喊正如云鹤在霜雪天中鸣叫,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正如鸥鸟在春风暖日中安眠。深处山林的隐居生活并不是枯寂无味,而是能够与历史中品德高尚的人对话,用书本中读到的知识实践于山水之中。因此在作者的描述中,山水也别有一番风趣,这自然与作者淡然闲适,突破凡尘的心境有关。
41.黄鸟①情多,常向梦中呼醉客;白云意懒,偏来僻处媚幽人②。
注 释
①黄鸟:出自《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②幽人:幽隐之人,隐士。
译 文
黄鸟多情,常常呼唤沉醉在虚梦中的人;白云意懒,偏偏来到僻静之处与隐士嬉戏。
赏 析
黄鸟并不多情,多情的是人;白云也并非意懒,只是人向往有限的生活。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投射在黄鸟和白云上,表达自己对偏安、闲静生活的向往。
北宋时期的林逋是著名的隐逸诗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有书记载说他性孤高自好,喜欢恬淡的生活,不屈从趋荣华利禄。长大后,林逋曾经漫游于江淮一代,后来隐居杭州西湖,在孤山旁结庐生活。他驾着小舟遍游西湖的每个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有客人到,叫门童子放飞白鹤,林逋见鹤必驾船归来。作的诗也写完就扔,从不留存。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只喜欢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其潇洒闲适之态令人羡慕不已。
42.栖迟蓬户,耳目虽拘而神情自旷;结纳山翁,仪文虽略而意念常真。
译 文
栖居于茅屋之中,耳目虽受局限,神情却自然旷达;结交山中老人,礼节虽然简略,意念却常常真诚。
赏 析
栖居茅屋虽然会隔绝外面的世界,但自己的心就是一片天地,因此神情能自然旷达;山中的老人虽然没有很规范的礼仪,但是他们待人却是一片真诚之心。“有得必有失”,选择一些东西就预示着必定失去另外的东西,这就要看对人而言什么更重要,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在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他的人生追求也会随时间而改变。作者选择的是物质清寒但精神富足的隐逸生活。
43.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
译 文
满屋子的清风,满案几的月色,坐中所见每一物象都反映着天心;一条小溪的流水,一座山丘的云雾,行路时随时都能体察自然的精妙至道。
赏 析
生活处处有禅机,清风月色中反映着天心,流水云雾中也能体察妙道,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空灵的景致,更有玄妙的哲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玄妙的禅意、理解生活中的玄机和哲理,原因在于大多数人不会用心于此,也没有达到作者这般看透人间虚妄的境界。
44.炮凤烹龙,放箸时与齑①盐无异;悬金佩玉,成灰处共瓦砾何殊?
注 释
①齑(jī):用醋、酱拌和,切成碎末的菜或肉。
译 文
烹龙煮凤的珍稀菜肴,放下筷子时与腌菜没有差异;腰挂金印佩戴美玉的高官显贵,撒手人寰后同瓦砾有何不同?
赏 析
在作者看来,珍稀佳肴与腌菜因为都是填饱肚子、使人生存下去的食物,因此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人都有一死,悬金佩玉的人与普通人一样,在走向生命终点的那一天,都将归于泥土,所以也就没什么好留恋羡慕的了。放下执念,说起来简单,但很多人往往在死亡来临时才幡然醒悟;如果能早日悔悟,也就能更早享受纯真的生活。
45.扫地白云来,才着工夫便起障;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译 文
打扫干净地面,白云仍会飘来,修身的工夫才刚刚开始就会遇到障蔽;开凿池塘,明月就会映照其中,只要境界虚空,自然会生出明彻的智慧。
赏 析
执着于控制外物的变化,不如调转方向回归自己的内心,因为环境的变化是一定的,如果内心不够坚定的话,修身也只是徒劳无功。只有意志坚定,才能在环境变化时依然保持内心平和。人需要独处,独处时才能自己与自己对话,看清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跟随心意决定自己的行为。一种说法是真正的成功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安然,只有从内心出发的行为才能带来平静。
46.造化唤作“小儿”①,切莫受渠②戏弄;天地原为“大块”③,须要任我炉锤!
注 释
①小儿:造化小儿,司命之神的戏称,喻命运。
②渠:他,它。
③大块: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
译 文
司命之神被唤作顽劣孩童,千万不要受他戏弄;天地原本是个巨大土块,应该让我锤炼成期望的模样。
赏 析
作者在此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出击,认为人的命运应当由自己主宰,受自己的控制,并能打磨成自己所期望的模样。司命之神是指掌管人生命的神,人不能被他戏弄和左右,正如人们常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人不应该向命运低头,要有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将生命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47.想到白骨黄泉,壮士之肝肠自冷;坐老清溪碧嶂①,俗流之胸次②亦开。
注 释
①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②胸次:胸间,亦指胸怀。
译 文
想到人死之后会化成白骨归于黄泉,壮士的热忱肝肠自然就会冷却;长久静坐在清澈见底的溪流和青绿如障的山峰前,庸俗之辈的心胸也会跟着敞开。
赏 析
静坐在山川河流之中,能借用自然的空灵来涤荡人的内心,清除贪欲、愤怒、忧惧、骄慢等思想现象,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人的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包括心理上的,静坐这种修身方法能帮助消除杂念、调整身心,从而离欲清净、获得智慧。《朱子语类》卷十一中说道:“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始学工夫,须是静坐。”
48.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须百般计较;书读五车①,才分八斗②,未闻一日清闲。
注 释
①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②八斗:出自《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译 文
夜晚睡觉只需八尺的床榻,白天吃饭只要二升的粟米,何必想尽办法计较那些多余的东西;读书要读五车,与天下人共分八斗才华,从未听说他们能得一天清闲。
赏 析
《老子》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灾祸和过错多来源于内心不知足以及贪欲过多,因此懂得知足的人总是满足的。知足者常乐,而人心不足的人终究会像蛇吞象一样遭遇到伤害和惩罚。
明代的胡九韶家里很贫苦,他一边辅导儿子功课,一边耕作,仅能维持温饱,每天吃饭时,都会焚香感谢上天赐予一日的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都是菜粥,算什么清福呢?”胡九韶回答道:“一幸是生于太平世,没有兵祸;二幸是一家人安居乐业,没有饥寒;三幸是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难道不是清福吗?”如此知足之人,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