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菜根谭-赏析做人的理想生存模式

菜根谭-赏析做人的理想生存模式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赏析做人的理想生存模式是能融方与圆,方圆合一。赏析作者认为士人君子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与人交往时做到不露声色,以免被人窥知到真实的想法。某天,有两个大汉将一个年轻人送到衙门,状告他不孝顺母亲,甚至殴打谩骂他的母亲。译文面对是非邪正交锋之时,不可稍微折中迁就,稍有迁就,就会失去依从或违背的准则。

菜根谭-赏析做人的理想生存模式

1.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干转坤之经纶!

注 释

①真宰:宇宙的主宰,或指自然之性,此指主见。

②砥柱:山名,又称厎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③旋干转坤:谓改天换地,根本扭转局面。

译 文

为人处世要有坚定的主见,没有主见,遇到事情就会东倒西歪,怎能立起支撑天地的砥柱。适应现实则需圆通机变,不能变通,接触事物就会碰到阻碍,怎能练就扭转乾坤的才能?

赏 析

做人的理想生存模式是能融方与圆,方圆合一。方是事物的根本,而圆则是实现事物所采取的手段;方是为人处世的坚定原则,圆是遇事的机变;方是人内心的正气,是支撑天地的砥柱,体现的是刚的一面,圆是处世时的方法,是减少摩擦的润滑剂,正确使用能扭转乾坤,体现为柔的一方面。历史上能够正确处理方与圆而成功的大有人在,如刘邦刘备、郑庄公、司马懿勾践等,这些人都能屈能伸,内心强大。

2.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译 文

士人君子经历世事,与人交往,不能轻易流露喜怒的神色,若轻喜轻怒,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全被别人所窥探;对待事物,不能过于流露出爱憎之意,若过分爱憎,自己的精神意志就全被外物所控制。

赏 析

作者认为士人君子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与人交往时做到不露声色,以免被人窥知到真实的想法。

林则徐少年时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发脾气、动怒,他的父亲林宾日看见儿子这样,就为他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十分孝顺的判官,这位判官最恨天下那些不孝顺父母的犯人,遇到这样的人就一律重判,他的这一特点也为大众所知,而最终也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某天,有两个大汉将一个年轻人送到衙门,状告他不孝顺母亲,甚至殴打谩骂他的母亲。判官一听到这个就火冒三丈,根本不给年轻人申辩的机会,马上令手下人将他打得皮开肉绽。这时,一个老太太来报案,说有两个强盗跑到她家偷牛,被她儿子发现后,想把他们扭送到官府查办,但是反而被强盗给绑走了。判官恍然大悟,原来刚才被杖打的年轻人正是老太太的儿子。此时,这位判官才知自己的情绪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他急忙叫人去寻找那两个大汉,但是他们早已逃之夭夭了。这个故事给少年林则徐以很大的触动,日后,他就十分注意在众人的面前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在书房挂了一块题有“制怒”的牌匾提醒自己随时克制情绪。

如果对一件事流露出爱憎之意,就容易被窥探,从而被有心人抓住并加以利用,也容易使自己的精神意志被外物控制。清代皇帝吃一道菜不能超过三筷子,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对一道菜过于喜爱,就能被人记住皇帝的喜好,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被下毒的风险。

3.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注 释

①射影:蜮的异名,出自《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三国吴陆玑疏,“蜮,短狐也;一名射影。如龟,三足,江淮水滨皆有之。人在岸上,影见水中,投人影则杀之,故曰射影也”。后多指以阴谋害人者。

译 文

倚仗着自己才能高超而玩世不恭,需提防背后有含沙射影的鬼蜮;伪装成忠厚的模样去欺骗别人,恐担心面前有照透肝胆的明镜。

赏 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能高超之人往往鹤立鸡群,而且容易恃才傲物而玩世不恭,这样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而被心怀鬼胎的人谋害。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小心谨慎,对一些人品不太好的人小心提防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保护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避免鹤立鸡群而被作为靶子。《老子》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放低自身的姿态,和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减少别人的嫉妒之心。生活中不乏虚假的人,但是常以虚假之心待人必将为人识破,伪装成忠厚老实的人终究也不能变成真正的忠厚之人。

清代的一名官员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他的下属们在夜半三更送来一叶扁舟作为临别馈赠,他即兴写了一首诗拒绝了僚属们的好意,“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即使能够蒙蔽别人的眼睛含糊过去,又能否在午夜梦回时躲过自己良心的谴责呢?做过的事情终究会留下痕迹,要明白“人可欺,天不可欺”,只有没做过的事才不会留下痕迹。

4.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译 文

如果人的心灵清亮明洁,常如映照着明镜止水,那么天下自然没有让人厌烦的事情。如果人的精神宁和平静,常如沐浴着丽日光风,那么天下自然没有遭人憎恶的坏人。

赏 析

拥有什么样的心境就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心灵纯洁、内心干净的人往往看到世界的美好,所过的生活都充满着阳光,也会以善意去揣测他人,这样的人自然生活简单、没有烦恼。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反身修德,怀有一颗平和宁静的心,那么天下自然就没有坏人了,孔子所描绘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世界也就近在眼前了。

5.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注 释

①交:逢,遇。

②从违:依从或违背。正:标准,准则

③会:时机,机会。

译 文

面对是非邪正交锋之时,不可稍微折中迁就,稍有迁就,就会失去依从或违背的准则。当利害得失纠缠之际,不可计较得过于分明,过于分明,就会惹起趋利避害的私心。

赏 析

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行止在我”,也就是告诉人们在做人做事时要“进退有度”,能自己把握好原则。思想、行为要符合人间正道,不能失去自己的底线,面对利害得失之际,要心胸宽阔,不斤斤计较。

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屈原楚国的贵族,在朝时因为无法苟同一些奸人的政策而遭到多次贬谪,即使如此,他也绝对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写下了“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名句。正是因为屈原的坚持原则、坚守自我,才使得他在千年之后依然受到人们的赞扬。

6.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注 释

①茑(niǎo)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卷络他物而上升,夏季开花,色有红有白,为观赏植物

译 文

苍蝇附在骏马的尾巴上,跑得快倒是快,却难以摆脱尾随其后的羞惭;茑萝依傍着松树,爬得高倒是高,却未能免除寄生攀缘的耻辱。所以君子宁愿独自冒着风霜,也不愿像池鱼笼鸟那样取宠于人。

赏 析

世间每一个人从脱离母胎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并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的高度才是别人夺不去的,只有自己修炼得足够强大,才能在失败之后依然爬得起来。《易·大过》中说:“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也即是说君子在处于衰难的境地时,也依然能够卓尔独立,不有畏惧,因为独立,所以不惧。

7.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注 释

①契:投合。

译 文

美丑、好坏分辨得太清楚,就很难与人相契合。贤明、愚拙分辨得太分明,就很难与人相亲近。士人君子必须是内心精明,外表敦厚,使美丑好坏都能得到平允对待,使贤士愚人都能因之受益,才是生成万物的涵养和气量。

赏 析

事物是相对的,处于对立面的两个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世间之人对于美好、好坏、是非等总愿意评出个优劣高下,殊不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量尺,评判标准各异,又如何有个统一的答案呢?

8.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

注 释

①奋迅: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一指精神振奋,行动迅速。

译 文

把暗中侦察当成明智的人,常常因为自视精明而陷入愚暗,故而君子应该以恬淡平和的心态来涵养智慧;把奋飞疾跑当成迅速的人,大多因为过于求快导致迟于明理,故而君子应该以稳重谨慎的态度对待看似轻而易举的事情。

赏 析

一些人拥有一些小聪明便自恃精明,殊不知真正的聪明应该是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暗中观察别人的人更像是阴险小人,又如何算得上是明智之人呢?“自知者明”,君子因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反而更加谦逊谨慎,以恬淡平和的心态来涵养智慧。为了省时间而一味求速度,却不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忙中更容易出错,反而造成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以君子应以稳重谨慎的态度对待那些细节之事。

9.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译 文

士人君子帮助他人,有益万物,应当追求实际益处,不应汲汲于虚名,否则便会使德行受到损害;士大夫忧虑国事,为民操劳,应当真心诚意,不应空唱高调,否则便会招致舆论的非议。

赏 析

天下多少人为虚名所累。君子应当实心为人做事而不汲汲于虚名,正如《老子》中所说:“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如果不能看淡名利,一味追求功名,则难保不会做出有损德行之事。为官之人应当真心诚意为国为民,而不是空喊口号、好大喜功,应该切切实实从每一件小事入手,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如此才不会招致舆论的非议。

苏轼在熙宁十年四月被调任徐州知州,到任之后的七月,澶州曹村的黄河发生决口,处于黄河下游的徐州也受到了这次决口的威胁,加之那段时间暴雨不断,城墙几乎被冲塌。城中人心惶惶,富户们纷纷携家带口出城避难。在这种情形之下,苏轼先安定民心,再向城中父老乡亲请教抗洪经验,并征集民夫5000多人抢修堤坝加固城墙。人力不足,他就向当时驻扎在徐州的禁军请求支持,得到了他们的响应。后来洪水退去了,苏轼认为这次只是治其表,未治其里,只有从根本上进行完善才能抵御以后的洪水。为避免徐州百姓再遭苦难,苏轼进行了长远谋划,修缮完固徐州的水利工程。从这之后的500多年间,徐州地区虽河患、大水不断,徐州城却一直安然无恙,这与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兴修的防洪工程是有密切关系的。

10.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译 文

遇到大事才扮成庄重矜持模样的人,对待小事必定会放纵松弛;身处明亮厅堂方知检点修饰仪容的人,居于幽暗内室必定放纵逸乐。而君子只是将一个正确的念头坚持到底,自然碰上小事如同遭遇大事,独坐密室仿佛危坐宽街。

赏 析

儒家强调修身,认为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一致,在《左传》中就记载有“慎守其一”的训诫。坚持从一而终、表里如一,能始终做到“慎独”也是儒家修身养性的重要部分,毕竟“修之身,其德乃真”。(《韩非子·解老》)

11.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译 文

与其让别人当面称赞你,不如让他别在背后诋毁你;与其让别人刚和自己交往时感到高兴,不如让他和自己长久相处也不感到厌烦。

赏 析

受到别人当面的称赞,既可能是因为品行的高洁,但也可能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权势,或是碍于情面。总之,别人称赞你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能做到不让人在背后诋毁,那一定是因为严于律己,拥有良好的道德。别人刚和自己交往时感到高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在长久相处之后都不会感到厌烦则说明此人待人真诚、表里如一。

12.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译 文

善于启迪人心的人,应当根据别人已经明白的道理逐渐加以引导,从而使他通情达理,不勉强去改变他固执己见的地方;善于改变社会风气的人,应当顺着人们容易遵循的方向逐渐加以推行,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不要轻率地悖逆人情,强迫人们抛弃一时难以改变的习惯。

赏 析

由于人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不同,在进行引导时依据别人已经明白的道理加以启迪能够事半功倍,获得更好的效果。因势利导的方法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治水患,最好的方式是根据河流的走势以及地势地况因势利导,而不能盲目使用“堵”的方法。大禹治水能够成功就在于他改变了父亲造堤筑坝的方法,而采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引洪入海。

13.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注 释

①锷(e):刀剑的刃。

译 文

用彩笔在空中描画,笔尖不会落下颜色,空中也没有沾染色彩;用利刀切割水面,刀刃不会受到损伤,水面也不会留下划痕。领悟这个道理,据以立身处世,就能做到所感与所应都恰如其分,内心与外境可以两忘。

赏 析

作者从彩笔画于空中和利刀割水两个例子中得到人生的启示。正如佛家所说,人生处处皆是修行。沈约《郊居赋》云“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这里物我两忘的境界与作者提出的“心与境两忘”当是相同意思。而能做到“心与境两忘”的人,莫过于庄周了。《齐物论》云:“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一种物我不分,不知是自己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亦即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了。

14.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译 文

自己的情欲不可以放纵,应当用抵制情欲的方法来加以约束,这里的关键只在一个“忍”字;别人的情欲不可以拂逆,应当用顺势利导的方法去加以调节,这里的关键只在一个“恕”字。当今世人都把“恕”字留给自己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却用“忍”字要求别人以压制他们的欲望,这恐怕不可以吧!

赏 析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不管是作者笔下的社会状况,还是当今的社会中,世人更多地把“恕”字留给自己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却用“忍”字要求别人以压制他们的欲望。当前的普遍状况是越来越多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宽以待己,严于律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往往是利己而损人的,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5.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译 文

总是把所有事情探查得一清二楚,并非真正的明智,该查清的查清楚,不该查清的就不查清楚,才是真正的明智;总是执着于战胜对手,算不上真正的勇敢,该战胜的战胜,不该战胜的就不胜,才是真正的勇武。

赏 析

俗话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者认为将所有事情查探得一清二楚并非明智的事情,真正的明智应该是查清该查的,不该查的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正的勇武也并不是要战胜每一场,而是战胜该战胜的就足矣。

16.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

译 文

顺应时势之下却能匡救时势,好比和缓的凉风消解着酷暑的炎热;混同俗世之中却能超脱世俗,恰似空中淡月映照着轻柔的云彩。

赏 析

就好像“大隐隐于世”一样,真正的高深是能顺其自然,而非刻意为之。顺应时势的发展反而能匡救时势,刻意强调庸俗与高雅的区别反而落入俗套。圣人不强调自身与常人的不同,因为知道万物都是一样的,这让他们成为圣人,但在表面上他们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17.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注 释

①尘缘:佛教、道教谓与尘世的因缘。

译 文

想要投身社会而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先领略过世俗之外的风光,否则就不能超脱污浊的尘世欲念;想要超脱尘世不受污染的人,必须先尝遍世间的滋味,否则就不能持守本无生灭的苦趣。

赏 析

在投入社会之前应当领略世俗之外的闲适、自由风光,如此身处红尘之中时也能不贪恋于此,能超脱于红尘之外,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而在出世之前则应该先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人间疾苦之后才能达到境界,否则就既不能体会到入世的美好,也不能体会到出世的超脱,反而表现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稚嫩。

18.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译 文

和人交往,与其到最后轻易地疏远,不如在开始时就不要轻易地亲近;处理事务,与其在后期出现问题时采取灵巧的措施,不如在前期就安守愚拙地打好基础。

赏 析

正如古人对于先苦后甜、先难后易的推崇一样,作者在此处对于人际关系的交往也强调先疏后近,在处理事物上先拙后巧。在人际交往中,一开始不甚亲近,这时的期望值较低,之后反而能慢慢靠近。在处理事物时,一开始表现得愚拙,在之后人们会惊异于你的进步;而一开始表现得灵巧,在被发现犯错时由于落差太大,带来的失望也会更大。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脑;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译 文

惨烈的灾祸大多由玩忽职守的人酿成;圆满的功业常常败在细枝末节的事上。所以俗话说:“人人都说好,必须提防一人生气懊恼;事事皆有功,必须提防一事有始无终。”

赏 析

人们往往关注宏观的事物,对于细枝末节则不甚在意,作者在此提醒我们那些微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也是能影响结果的关键。《韩非子·喻老》中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一个组织是由众多小的单位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单位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组织的崩溃。

在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名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真实的案例。英国国王查理三世即将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马夫给国王战马的马掌钉铁钉,在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因为差一颗铁钉而敷衍了事,结果在战场上这匹马的铁掌掉了,国王也随之被掀翻在地,最终国家也易主了。

19.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译 文

对于功名富贵,仅仅从其幻灭处探查它的结局,就能使贪恋之心自然减轻;对于厄运艰辛,仅仅从其产生处追索它出现的原因,就能使怨尤之情自然止息。

赏 析

对于功名富贵,如果站在生命的终点反过来看,就会发现执着于这些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如此从幻灭处探查,自然可以看淡看破,从而减轻贪恋之心;而对于生活中的厄运艰辛,如果能够追索产生的原因,就会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也自然应当承受这样的结果,如此怨愤之情就可以止息,才可能结束一种恶性循环,开始积极地生活。

20.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注 释

①襟期:襟怀、志趣。

译 文

天下之事,既要尽力担当,又要善于摆脱牵绊。不能担当就无法建立安邦定国的事业,不能摆脱牵绊,就不能拥有超脱世俗的襟怀。

赏 析

生而为人,自然应当利用难得的生命机会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一个人必须有担当,能够承担安邦定国的重任。但是尘世之中有很多的“尘埃”牵绊人的修身养性之路,这需要我们学会摆脱,放得下尘俗羁绊。儒家更加提倡入世,道家更注重出世,作者自此将两家思想融而唯一,告诫世人要注意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进退有方,张弛有度。如此可以在俗事萦绕之下寻得一分闲适,也可避免生活过于枯寂。

21.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译 文

对待他人不施尽恩惠,如此便可维系永不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不用尽才智,如此便可提防难以预料的变故。

赏 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讲究留白,留有一点空间是一种艺术和境界。待人和做事也是如此:对待他人不能施尽恩惠,因为人心是难以满足的,而应该徐徐图之;在做事时不用完全表现自己的才能,而是慢慢展现,这样可以提防难以预料的变故。“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有一个老婆婆非常喜欢安静,但是她家的门口总有一群孩子玩耍吵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婆婆便想了个办法。她把孩子们都叫到跟前对孩子们说,她非常孤单,如果孩子们能陪她玩耍的话就给他们一些糖果。于是孩子们便每天都来玩,老婆婆每天都给他们糖吃,但是给的糖一天比一天少,直到有一天一块都没了,孩子们生气地说:“我们是为了给你带来热闹才来玩的,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于是老婆婆家门前恢复了宁静。这是作者所阐明之理的一个反例,可以看出恩惠施到顶点而一天天较少的时候是很难留住人心的,因此如果想要维系人心的话,留有余地是更明智的。

22.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仍集。

注 释

①蚋(ruì):蚊类害虫,体形似蝇而小,吸人畜血液。

译 文

如能了结心中的烦恼之源,自然就能了结身外的烦恼之事,犹如拔草时连根拔起,杂草就永远不会再生;如果只是逃离尘世却不能逃离逐名之心,好似腥膻之味残存未尽,蚊蚋仍然还会聚集。

赏 析

古语说“斩草除根”,不然只会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于烦恼也是这样,如果只是在尘世之中中止逐名的行为,结果也只是“指标不治本”,想要彻底斩断烦恼之源,就必须返归本心,能从心底了结逐名之心,才能彻底破除束缚。

《坛经》中记载了禅宗六祖慧能的一个故事:慧能去广州法性寺,正当印宗法师讲《涅盘经》的时候,有幡被风吹动,于是有二僧就辩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为此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心能影响我们看世界的角度。

23.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译 文

仇敌射来的利箭容易躲避,而亲朋刺来的刀戈难以提防;苦难路上的坑洼容易避让,而顺利途中的陷阱难以逃脱。

赏 析

人不容易被敌人伤到,因为对敌人时时防备着,而是常常被亲近的人所伤害,因为对信任的人总是不设防。这类的事情比比皆是,如董卓之死在于他的义子吕布,而被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也是被身边的大将臧霸、魏续出卖而死。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忧患的环境中保持警惕,但是安乐的环境使人怠惰,因此顺利途中的陷阱反而难以逃脱。

24.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

注 释

①嘬(chuài):咬,叮。

②芳馨:芳香,比喻美好的名声。

③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指人的精神,精气。浑然:质朴纯真貌。

④圭角: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锋芒。

⑤安乐窝:北宋邵雍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曾作《无名公传》自况:“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后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译 文

腥膻污秽之处,便会有苍蝇蚊蚋成群结队地飞来叮咬;气味芳香之处,便会有蜜蜂蝴蝶轮番交替地飞来侵扰。故而君子不造下肮脏的罪孽,也不树立美好的声名,只是精神质朴纯真,不露锋芒,这便是修身历事的安乐窝。

赏 析

《老子》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美好的东西是不需要刻意标榜的,只要保持精神淳朴、不露锋芒,便得以修身历事。“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品质,不需要自己刻意宣传,人们也会慕名而来,就像气味芳香之处,自然会有蜜蜂蝴蝶轮番交替地采蜜。相反,如果没有真学实才,即是夸得天花乱坠,也不会获得别人的认同,名声不好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就像腥膻污秽之处会有苍蝇蚊蚋成群结队地飞来一样。

25.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www.xing528.com)

译 文

在宁静中观看万物运动,在悠闲中观看他人忙碌,才能体会超越尘俗的趣味;遇到忙碌之处,能够挤出空闲,身处热闹场中能够躲个清静,才算拥有安身立命的工夫。

赏 析

作者在此处强调要协调好繁忙与悠闲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由于工作压力大,总是步履匆匆,不能享受到生活中细小的美好。如果能够慢下来,在宁静中观看万物运动,或许能获得对生命新的体悟。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是需要花费时间去思考的。如果能够提高效率,在忙碌中挤出空闲,也能在热闹场中躲个清静。

26.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

译 文

求千百个人的欢心,不如消释一个人的怨恨;求千百件事上的荣耀,不如避免在一件事上出丑。

赏 析

如果有非常多的人喜欢你,这对你并不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如果有一个人对你怀有怨恨,这个人则需要你花费精力时时提防,因此取得千百个人的欢心,不如消释一个人的怨恨。而求取千百件事的荣耀过于虚妄,远不如避免在一件事情上出错切实。

27.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注 释

①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

译 文

孤高磊落之人很难与人一拍即合,可一旦结交,也很难与人说散就散;面容和悦之人容易让人亲近,可是交往之后却也很容易散伙。因此君子宁可因为刚直方正而使人生畏,也不愿卑辞谄颜去取悦他人。

赏 析

在交友中,孤高磊落的人很值得结交,因为这种人虽然不好接近,但一旦把你当作朋友了,就不会轻易离开,这种人往往没有阴谋心思,干脆磊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姿态去迎合别人。因此这类人多半是严于律己,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与这样的人相交不用担心会被朋友从身后偷袭。而那些面容和悦的人容易让人亲近,但表面上是恭维,背后可能是诽谤,因此更需要小心提防。当然,这两种情况都不是绝对的,只是针对普遍状况而言,交友中更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

28.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译 文

以意气与天下之人相会,如同春风吹拂万物,不应该存有半点隔阂;肝胆对天下昭然显示,好似秋月朗照万物,不可表现出丝毫暧昧的情态。

赏 析

与意气相投之人相会,如同春风吹拂万物,但这又是多么难得啊。伯牙与子期相遇,成就了一段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而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能找到意气相投、没有半点隔阂的人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应当珍惜。彼此之间能做到肝胆相照,就好似秋月朗照万物,也是人间难得之事。

29.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注 释

①赫奕:显赫的样子。

译 文

仕进之路虽然显赫辉煌,若经常想想退隐山林后的清新,追求权势的念头自然就会变轻;尘世之路虽然富丽繁华,若经常想想死后归于黄泉的寂寞,贪恋利欲的想法自然就会变淡。

赏 析

仕进之路虽然显赫辉煌,但其中却暗藏危险,尤其对于名利的争夺容易使人忘掉本心,做出违背道义、有损德行的事情,如果这时能想象退隐山林的美妙,则可以减轻对权势的执着,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即是对于山林生活的享受,其中的美景也是引人羡慕。如果对于钱财十分执着,则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生命的终点,“人死如灯灭”,人从虚无而来,也终将归于虚无。

《儒林外史》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吝啬鬼叫严监生,在他临死之际,伸着两根手指头怎么都不肯断气,家人纷纷上前猜度劝解,都没有猜对,小妾赵氏上前对严监生说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如果人生对钱财的迷恋到了这种境地,又岂不可笑?

30.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犬,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译 文

大雁还没飞来就先去拉弓,兔子已经跑了才呼唤猎犬,都不是能够抓住时机的正确举动;狂风止息就不再掀起波浪,抵达岸边就迅速离船,这才是审时度势的高深修养。

赏 析

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是说做人应该果断,也告诫人们要抓住时机,在合适的时机舍弃。对于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抓住时机的人能成就一番事业。大雁没有飞来之时拉弓,兔子离开之后才呼犬,这些都是徒劳无功的事。只有观察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此方能心想事成。

31.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注 释

①热闹场:热闹的场所,一指官场。

译 文

在热闹的名利场中说出几句清醒冷静的话语,便能避免无限杀机;向出身寒微之人贡献一点赤忱火热的心肠,就能培植起许多求生的希望。

赏 析

有一种难得的帮助是在被人不理智的时候说几句冷话,帮助避免杀机,但“忠言逆耳”,这样的话由于并不好听而容易得罪人,因此常常被人们所抛弃。

32.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译 文

顺应机缘便是排除了尘缘,恰似舞蝶与飞花共同享受着飞舞的畅快;顺应事物的发展自然就没有麻烦的事情,如同满月和盂中的清水共同呈现出圆满的状态。

赏 析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作者提到的“随缘”“顺事”不是随波逐流,随便行事,而是根据当前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顺应事态的发展。能够随缘顺事的人一定持有豁达宽广的胸怀,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对于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领悟。

陆游是一位心胸豁达的诗人,在他的诗中处处能够看到这种豁达的胸怀,这是看透了“天命”、懂得人生真谛的思想境界。他在《古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虽出于好功名者之言闲》一诗中写道:“人生败意无穷达,莫厌相逢笑口开。”这是对于人生不如意之事看破之后的达观,即使人生难免要有不如意的事,但始终都应保持乐观的心态。

33.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注 释

①临机:谓面临变化的机会和情势。

②上品:佛教谓修净土法门而道行较高者,命终化生西方净土后所居的高等品位。

译 文

淡泊名利的操守,必须在艳丽浮华的名利场中才能检验出来;镇定自若的操守,必须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才能勘验出来。若非如此,内心的操守未能持定,应用还未能圆通,恐怕登上佛坛讲法,道行高尚的禅师就又变成一个落于下乘的俗士了。

赏 析

能在艳丽浮华的名利场中保持操守,才是真正的淡泊;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依然能稳如泰山,才是真的镇定自若。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时间和外界的检验,抵抗住尘世间的五光十色,从一而终地保持不动摇的信念,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操守。

34.廉所以戒贪。我果不贪,又何必标一廉名,以来贪夫之侧目。让所以戒争。我果不争,又何必立一让的,以致暴客之弯弓。

注 释

①来:后多作“徕”,招致,招揽。侧目:斜目而视,形容愤恨。

②的(dì):箭靶的中心。

译 文

清廉是用来警戒那些贪婪之人的。我若果真不贪婪,又何必标榜一个清廉的名声,结果招来贪婪之人的愤恨侧目。谦让是用来警戒那些好争之人的,我若果真不好争,又何必树立一个谦让的靶子,结果招致残暴之人弯弓射击。

赏 析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写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那些刻意标榜廉洁的名声、谦让的品行的人,就如同竖起一个靶子一样,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嫉妒而成为怨恨的对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往往谦逊自持,不刻意张扬,也不争不抢,合乎“中庸”之道。刻意强调的通常是自己不具有的,古语有“名人不说细语,响鼓不用重锤”的说法,如果真是清廉、谦让之人,不刻意宣传反而更能引得别人的钦佩。

35.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注 释

①弥:通“弭”,止息。

译 文

无事之时总像有事之时那样小心防备,才可以平息意外发生的变故;有事之时总像无事之时那样镇定自若,才可以消除局势中的危机。

赏 析

做事情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面临事情时举重若轻。如果无事之时能做好会有事的准备,那么在意外来临时也能表现得井井有条,而不是慌手慌脚、错乱百出,这也是古人所提倡的“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如果在有事的时候能做到像无事一般镇定自若,就不至于手忙脚乱,危机自然能很好解除,这就需要我们能有良好的风度,不管是否有事,都能保持大将风范。

淝水之战中,前秦的苻坚带着号称百万的雄师大举南下,欲要一战而决天下,而东晋却只有很少的兵马。面对双方军事实力悬殊的境况,很多人都慌了神,谢安依旧保持从容淡定,下令让桓冲率领十万精兵牵制秦军,为正面攻击创造一点机会。又以谢玄为将,带着八万精兵和秦兵正面交锋,谢玄巧用战略、战术,由守转攻,结果以很少的兵力使前秦士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前线的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和人下棋,接过信看完后一语不发,继续下棋。客人询问谢安,前线战事究竟如何?谢安回答:“小儿辈大破贼。”他的神态举止,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

36.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译 文

为人处世而想要别人对自己感恩,这便是招致怨恨的渠道;遇到事情而想着为别人除害,这就是趋向有利的关键。

赏 析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挟恩图报的例子,因为自己对别人有恩,而认为别人应该报答自己。一些人做出帮助别人的事情,实则是想要以此赚取名声,满足自己心理需求。比如一些做慈善的人大肆宣扬自己的善良,曝光所资助的人,却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带给别人难堪和压力,但是这些资助者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想过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反而可能造成别人的怨恨。

37.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

译 文

立身于世,如高大沉稳的泰山九鼎一般安然不动,过失便自然会减少;应对事物,像不黏不滞的流水落花一般悠然而逝,趣味就能常常增多。

赏 析

立身于世,应该要有坚定的原则和底线,也要有毫不动摇的信念。世间有太多的诱惑,内心不坚定的人很容易抛弃原则,屈服于名利而丧失自己的德行,如果面对诱惑能够像泰山九鼎一样岿然不动,那么过失自然就能减少。《论语》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应该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在面对诱惑时自然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如高大沉稳的泰山九鼎一般。

38.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

注 释

①毒螫(shì):毒虫的毒刺。

译 文

君子庄严如坚石,人们都畏惧其难以亲近,就像少有人不把明珠当作怪物那样,对他生出戒备之心;小人性情圆滑如同脂膏,人们都喜好其易于交往,就像少有人不把毒螫视为甘饴那样,放纵自己的贪得之欲。

赏 析

正所谓“曲高和寡”,君子因其高洁的品行而使人生惧,因此鲜少有人主动靠近他们。小人因其圆滑攀附,所以人们都喜好和他交往。“夏虫不可以语冰”,志向不同的人就很难有共同的话语,如果在检审自己的操行没有问题之后却不能取得别人的喜欢,那或许不是自己本身的问题。在交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志趣高雅的人,不要因为他们难以接近而放弃。

39.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译 文

遇事只要一直保持镇定从容,纵然局面纷繁复杂如同乱丝,最终总会理出头绪;待人只要没有半毫虚伪欺瞒,即使对方如山中鬼魅般狡诈,也终将自动献出一份赤诚。

赏 析

很多时候决定事物性质的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以不同的心境观察事物就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如果遇事能够保持从容镇定,又有什么事情是大事呢?如果待人以诚,别人也会给予赤诚的回馈,这与孔子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一个道理。因此在遇事时我们要保持镇定,待人要真实诚信。

40.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注 释

①茕(qióng)独:孤独无依。

译 文

肝胆心肠像春风一样和煦,虽然口袋里没有一文钱,还会怜悯孤独无依之人;气节风骨像秋水一样清澈,纵然家中一无所有,照样可以傲视王公贵族。

赏 析

古人视春风为仁爱温暖,视秋水为人品气节。对于帮助别人,并不是贫穷的人就不能给予帮助,因为除了钱,还可以给予别人其他的,比如对别人的鼓励、给别人的微笑等,这都是对他人的帮助。一个有气节的人,即使一无所有,也不会奴颜婢膝,照样可以傲视王公贵族。一个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有傲骨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正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41.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审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

译 文

讨到了人事的便宜,必然要受到天道的惩罚;贪得了世俗的利益,必然会招致天性的亏损。历世之人对此应审慎地加以选择,千万不可为了满足捕捉黄雀的贪心而坠入深井里,也不可为了打下飞禽用明珠作弹子。

赏 析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天道是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古人说“有得必有失”,在此处有所得,在彼处就自然会有所失。君子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作者看来,人生在世,所得的应该是对道的追求,自然金银钱财与“天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得到了“天道”就能超脱,成就永恒。而讨到人世的便宜却亏损天道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笑之事。

42.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构千楹而招来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注 释

①楹(yíng):量词。房屋计量单位。屋一列或一间为一楹。

译 文

花费千金结交贤士豪杰,怎比得上倾倒半瓢粟米去救济饥饿之人?营建千间广厦招来宾客,怎比得上修葺几间茅屋去庇佑孤寒之士?

赏 析

常言道“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对于费千金去结交豪杰,于他们来说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如果能用半瓢粟米去救济饥饿之人,那可能是救命之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这样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想要营建千万间广厦是为了庇护孤寒之士而非“招来宾客”,这与作者所说的修葺几间茅屋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但是救济饥饿之人与孤寒之士是一件看不见结果的事,而结交贤士豪杰和宾客却能为自己带来利益。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甘愿牺牲自己去救助贫苦而不求回报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

43.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一权宜法也。

译 文

劝解争斗时,若助长争斗者的威风,其愤怒之气自然可以平息;惩治贪婪时,若满足贪婪者的物欲,其利益之心反而变得淡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也是救时应变的一种权宜之法。

赏 析

人都有逆反心理,越不让干什么反而更想要去试一试,这也是激将法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原因。作者认为劝解争斗的一种方法是助长争斗者的威风,惩治贪婪的一种手段是满足贪婪者的物欲,因势利导也是就事应变的一种权益之法。就如同洪水泛滥时,堵住洪水不能产生什么效果,但如果能顺应水势加以引导,却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4.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之为高。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译 文

施恩买好不如报答恩德更为忠厚。洗雪怨愤不如忍受耻辱更为高尚。猎取荣誉不如逃避声名更为恰当。掩饰真情不如守正不阿更为真诚。

赏 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知恩图报是十分珍贵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予别人恩惠的人可能抱着沽名钓誉的目的,但报答恩德的人是能记住别人恩德、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心中怀有怨愤的人容易被仇恨蒙蔽眼睛,“冤冤相报何时了”,忍一时能够风平浪静,退一步能海阔天空,所以作者认为洗雪怨愤不如忍受耻辱更为高尚。但是,一味忍让并非都能带来好结果,是否忍耐也应该审时度势,有自己的判断,不合理的忍让也可能会助纣为虐,甚至丢掉自己的性命。

45.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译 文

挽救已成败局的事情,如同驾驭临近悬崖边的马,不可再轻轻驱策一鞭;谋求即将完成的功业,如同牵挽逆水行于河滩的船,不可以稍稍停下一桨。

赏 析

已成败局的事情因为其危险和敏感,就如同临近悬崖的马一样,轻轻的一鞭都有可能使整个局势陷入崩塌的境地之中,因此需要格外地小心谨慎。而即将完成的功业正是处于最紧张,最需要全力以赴的时刻,因此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这个时候需要一鼓作气,直到功业完成。

46.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译 文

已经成功发迹的人,总会讥笑那些以为倚靠他就可弹冠相庆准备出仕的人,因此不要去奔走权贵之门;相互知心的人,见面尚且按剑警惕对方的伤害,因此不可盲从于世俗把明珠般的自己投到黑暗的地方。

赏 析

中国古代从唐朝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在科考前入京的举子、进士大多都会结交一两个在朝之人以便能得到庇佑,在朝之人也会观察有潜力的举子提前结交,作者认为那些先发达的人内心会讥笑这些准备出仕之人,因此不要奔走迎合那些权贵之门。相互之心的人也可能彼此之间设防,因此在择人的时候要小心谨慎,毕竟世间伯乐少有,能识人的人不多,因此自己在选择要跟随的人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千万不可盲目地明珠暗投。

47.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注 释

①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韦诞、钟繇都是三国时魏国人,皆工于书法,据虞喜《志林》,“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

译 文

杨修被曹操杀害,是因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韦诞的坟墓被钟繇发掘,是因为他在墓中秘藏了自己的珍宝。故而贤明之人大都隐藏自己的才能而收敛光彩,修养极高的人常常推让美名而造福公众。

赏 析

作者以历史上两个人的事例向我们讲述隐藏锋芒的重要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儒家强调做人应该要“内敛”,不张扬,不粗犷。“财不可外露,情不可尽吐”,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48.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以奋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注 释

①奋迅:精神振奋,行动迅速。

译 文

对于年轻的人,不用担心他行动不迅速,精神不振奋,却常要担心他因为过于奋迅而行动鲁莽,故而应当抑制他的浮躁之心;对于老成的人,不必担心他不稳重谨慎,却常要担心他因为过于稳重而遇事退缩,故而应当振奋他们的怠惰之气。

赏 析

士人君子推崇“中庸”之道,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对过和不及都掌握了就需要调和这两方面,采用适中的部分。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也一样,如果年轻人能习得老成人的稳重,老年人能有年轻人的活力,这无疑是十分理想的状态。老年人因为要走到生命的终点了,更显暮气沉沉,如果能多和年轻人接触、交流,用他们的活力感染自己,也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正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中所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9.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注 释

①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译 文

一个人的声望被当官者所推重,怎能比得上寒微之士对其德行交口称颂;一个人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怎能比得上骨肉亲人对其诚心相待。

赏 析

对于声望的追求远不及对德行的修炼更让人佩服。

朋友和骨肉亲人都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占据了中国古代五伦中的之四伦,作者在此特意强调骨肉亲情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对传统儒家的三纲五常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表现在亲情关系上。如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就记载了许多为了争夺家产不惜骨肉反目、同室操戈之事。

50.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注 释

①枢:门的转轴或承轴之臼。蠹(dù):蛀蚀。

②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译 文

舌头可以长存,却常见牙齿脱落,可见刚强终究无法战胜柔弱;门板往往朽烂,却从没听说门轴被蛀蚀,可见偏执岂能比得上圆融。

赏 析

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舌头长存在于其柔软,牙齿易亡是因为其刚硬。柔软对于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可行的,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外柔内刚,如此既可以有圆融的力量,又能保持自己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