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汉族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古代时,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举办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原来属于汉族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庙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庙会不论从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多,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活动,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杭州庙会遍及城乡,难以数计,较著名的有:正月初一,灵隐、吴山各庙均有庙会。杭州人有年初一烧头香之习。二月十九,天竺观音庙会。俗传二月十九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升天日,均有庙会。三月初三,半山娘娘庙会。三月二十八,法华山东岳庙会,为东岳大帝诞辰日。四月初八,外八寺庙会为释迦佛诞辰日。四月二十,朱天庙会。五月十八,旌德观老元帅庙会。六月二十三,吴山火神庙会。六月二十四,吴山雷神庙会。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七月十八,张大仙庙会。七月三十,地藏庙会。九月初一,九皇斗坛庙会。十月十五,三官庙会。十二月初八,里八寺庙会。杭州庙会的日期一般都是菩萨的诞辰期,也有的是神的忌日。
吴山庙会
吴山庙会是杭州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会之一。为纪念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而建造了第一座伍公庙以来,两千多年间,吴山的寺庙庵观日益增多,几乎遍及吴山境内的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十多个大小山头和山麓,故有“吴山七十二庙”之说。这些寺庙极为复杂,祭祀的民间神灵也非常多,大致可分以下几类:历史人物被塑造的神,除“伍公庙”外,还有纪念明朝“铁面御史”周新的“城隍庙”,纪念南宋行刺奸臣秦桧的“施全庙”等。神话传说之神,有仓颉祠、月老殿、酒仙殿、禹神殿、药王庙,还有龙王庙、海神庙、雷神庙、风神庙、火神庙、太岁庙(祭祀六十甲子星宿)等。儒、释、道三教供奉之神,有儒教的文昌庙等,释教的海会寺、宝月寺、七宝寺、宝成寺、仁寿庵等,道教的三茅观、通元观、三仙阁等。吴山上不仅有杭州自立的寺庙,而且有外地迁来的寺庙,如河南迁来的惠应庙、四川迁来的梓潼行祠等。
吴山庙会,四季不断,各有特色。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八,上山的多半是杭州本地人,为的是辞旧迎新,求得一年好运;二月、三月间,杭嘉湖一带香客纷纷涌进杭城,最后也要到吴山进香。端午、立夏等岁时节日,各行各业休假,也都要上吴山赶庙会。此外,各寺庙菩萨生日,都有庙会热闹一番。
旧时,吴山庙会,除烧香拜佛外,山上山下遍布算命、看相、测字摊。此外,还有卖字画、庙台戏、卖唱小曲、变戏法、耍杂技、卖花、斗鸟以及店家、小贩在寺庙四周和沿山路设摊卖物,人们赶庙会往往是“闻风而去,满载而归”。特别是吴山脚下清河坊一带的胡庆余堂、孔凤春、张允升、方裕和、状元楼等店家,生意很好。青年男女一到庙会,常常虔诚地求月老帮忙,想求一桩好姻缘。时至今日,吴山庙会成了城中时尚年轻人大聚会的地方,吴山广场也成了青年男女相亲的好去处。现在,老杭州人还是喜欢逛逛吴山庙会。从大年初一开始,吴山庙会活动更是精彩不断。庙会上各类特色小吃都有,吴山有名的酥油饼,小孩子特别喜欢的棉花糖、麦芽糖,还有小馄饨、菜卤豆腐、牛肉粉丝,让人馋得流口水。庙会期间,还有民间艺人的绝活表演,如抬花轿、抛绣球、比舞招亲、拉大片、扔沙包、捏面人以及工夫茶等。
火神诞会
火神诞会是杭州民间祭祀火神、消弭火劫的庙会风俗。历史上杭城多火患,民间敬畏火神,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火神诞辰日,都要举行火神诞会。宋时,杭州民间祭祀火神有赛会之举,并有跳灶会(又称跳蚤会)舞蹈。由一男者身穿破袈裟,一手执破蒲扇,一手执吹火筒,扮济公形象,由一女者穿大红衣衫,手擎一把红雨伞,扮火神化成的美女。伴以锣鼓,且走且舞,舞步粗犷,节奏明快,表情诙谐,形成火神诞会高潮。明清以来,火神诞会还隆重举行。届时,吴山、钱塘门小教场火神庙及城内佑圣观都要演一个多月的敬神戏。辛亥革命后,禁止城内唱庙台戏,火神诞会才逐渐废除。
玉皇山香会
玉皇山香会是杭州民间唯一的道教庙会。玉皇山原称天真山、玉龙山,五代时吴越王曾从明州(今宁波)迎接阿育王舍利供于此山,故又称育王山。清时,在修篁飞松的山顶建造了规模宏丽的黄色道院玉皇宫,又称福星观,宫内有灵霄殿、真武殿、皇坛、藏经阁等道教建筑。西湖香市期间,正逢玉皇大帝正月初九诞辰日,因此山上山下摊贩林立,善男信女前呼后拥。虔诚信徒还三步一拜,口念“玉皇保佑”上山。一年一度的“玉皇诞”香会,玉皇宫要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诵经礼忏。腊月十五为玉皇大帝出巡日,这天玉皇宫举行道场以示迎接。
杭城历史上多火患,为祈求消灾降福,玉皇山上有不少与消除火患传说有关的古迹。宫前的“天一池”大旱不涸,取“天一生水”之意,其用意在于消弭杭城火灾。山腰的“七星缸”,将铁缸按七斗星座排列,并在缸周浇铸符篆,意为镇压紫来洞内火龙。
朱天会祭祀
朱天会祭祀明末崇祯皇帝,传说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五百罗汉转世,民间称朱天菩萨。朱天菩萨是杭州民间崇敬的神祇中最虔敬的一位,四月二十四日为其生日。朱天会遍及城乡,以上仓桥、柴垛桥两处最为热闹。朱天会期间,善男信女都要持斋诵经。同时,要迎神赛会,抬着朱天菩萨巡行,巡行队列除丝弦清吹外,还有地戏、高跷、抬阁,极一时之胜。
元帅庙会
钱塘元帅庙会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盛行于余杭南苑街道,是余杭临平、海宁一带最盛大的庙会,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说,清乾隆年间的某一个农历五月十六,一位上京赶考的温姓秀才路过余杭翁梅翁家埠时,口渴找水喝。他来到井边,一只被惊动的青蛙跳入井里。他往井里一看,只见青蛙周身发黑,便断定井水有毒。于是,他守在井栏边,有人来挑水就提醒说“井水有毒不能喝”。开始,许多人不信,眼看挑水的人越来越多,秀才挡不住众人,只得纵身跳入井中。等他被捞上来时,已是脸色铁青、七孔流血,大家这才明白井水真的有毒。(www.xing528.com)
为纪念温秀才,人们塑了尊青脸菩萨供在庙里。由于此庙叫元帅殿,所以他被称为“元帅菩萨”,元帅殿就此改为元帅庙。秀才姓温,又因为他阻止了瘟病发生,就叫他“瘟元帅”。清朝乾隆皇帝闻讯,得知民间有如此爱民之士,立即封该秀才为忠靖王。随之,余杭、海宁等地皆建起“元帅庙”,并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举行盛大的元帅庙会。
古时的元帅庙会声势浩大,除各庙有助会外,抚院以下各衙门均协助大班一副。出会之日,全城七十二班轿夫,每班四五十人,均穿一色衣帽,抬着元帅坐像巡行。巡行定好路线,每到一处换肩,称为“升驾”。神像前,先有无拘霄汉牌一对,长吹一起,后随八员文武判官,都打堆灰脸,手执狼牙棒、乾坤圈,威风凛凛;然后是穿朝衣、戴朝帽的各班禁役,杭州捕府还出四个大肚皮刽子手,押着许香愿的“斩犯”两名;最后,是各庙助会的幡竿、香炉、高跷、龙灯、台阁等四五百起。巡行队伍浩浩荡荡,鼓乐齐鸣,鞭炮轰天,轰动整个杭城。据说,元帅巡行称为收瘟疫。因为夏秋为瘟疫横行之际,经过老元帅亲自出会,可驱瘟辟邪,保全境平安。
胡公庙会
西湖龙井狮峰山麓原有一座胡公庙,祭祀北宋兵部侍郎胡则。传说北宋年间,胡则在杭州做太守时,一次正值龙井四周茶山发生虫灾,拱拱虫晚伏晨出,专吃茶树嫩叶,大片大片茶园被吃得只剩下一些枯干硬叶,茶蓬日渐枯萎。胡则听到龙井茶山发生虫灾,亲自前去察看灾情,安抚茶农,叫茶农用石灰粉撒在茶树根上,用石灰水洒在茶蓬上。果然,没几天,拱拱虫都被消灭了。龙井茶农为了纪念这位贤明的太守,就在狮峰山麓集资建了一座胡公庙。农历八月十三胡则生日这天,龙井村和四乡茶农都要到胡公庙赶庙会,以求免灾得福,来年茶叶丰收。
娘娘庙会
娘娘庙,位于艮山门外半山,又名皋亭山。传说半山娘娘原是个采桑娘子,姓倪。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金兀术得知康王赵构逃到江南,便亲自带兵紧紧追赶。三月初三这天,正是清明,康王单人单骑逃到杭州北郊的半山,又饥又乏,无处藏身,被一身背桑篮,在桑林中采桑叶的青衣娘子掩藏在桑叶筐里,才逃过追杀。康王认为,青衣娘子保驾有功,亲口答应她,到杭州登基后,前来接她,册封为贵妃,共享荣华。谁知康王到杭州做了皇帝后,早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青衣娘子受不了别人讥讽、挖苦,气得一病身亡。当地就为她在半山上造了一座娘娘庙,称她为“半山娘娘”。蚕农都认为,半山娘娘是掌管蚕桑丰歉的女神,每年三月三,都要到半山娘娘庙进香,祈求一年蚕桑利市。
张大仙庙会
张大仙庙在拱宸桥北麓。传说,大仙姓张,为拱宸桥畔一位道士,懂得医药,常常往来于附近村庄,为儿童治病,所以乡里人都认识他。有一年冬,张大仙因过桥坠河而死,乡里人敬重他,就将他葬在桥边。后来,人们就在其墓上建屋立庙,称为张大仙庙,据说有求必应,一时轰动杭城内外,香火日盛。七月十八为大仙生辰,当地亦出会巡行。出会队列中,有高跷、抬阁、鼓吹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年女子数十人,身穿红绸衣衫、绣花鞋,头上斜插时鲜花卉,但戴着脚镣、手铐。这些都是拱宸桥的妓女,她们都向张大仙许下心愿。因此,出会常引起轰动、围观。
东岳庙会
三月二十八日,杭州俗传为东岳大帝生辰。杭州东岳大帝行宫有五处,以法华山东岳庙最大亦最兴盛,届时都要迎神赛会。
古时,迎神开始,先由仪仗队开道,有“清道校尉”八对十六人,个个头戴披肩头盔,身穿团花战袍,脚着粉底皂靴,腰悬秋水雁月刀,威风凛凛,贴街面左右两旁徐徐而来。大路中间,往往有耍“火流星”,或舞钢叉的协助清道。后面是八面抬锣鸣锣喝道,四面有“回避”“肃静”之类的虎头禁牌的执事仪仗队,其中有铁钺、金瓜、彤弓、玄矢等执仪,有龙凤、虎豹、金鸟、玉兔等旗帜。除这些校尉外,还有“锦衣将军”护驾,火铳队压阵,沿途遇到供棚,十二支铳同时并发,火星四溅,震天动地。接着是高照,一面用绸缎刺绣的大旗,上面绣有“敬神如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利语,旗杆用三四丈长的大毛竹做成,由一个彪形大汉边行边舞,有时将旗杆顶在头顶、后颈、前额,有时在手臂、手心、拳头上做出各种绝技。
最后就是赛会,由各行各业、各村各坊出“会货”,即化妆表演队伍。“会货”越多,赛会越盛,也越显隆重。杭州东岳庙会赛会时主要会货有乐队、舞龙、舞狮、高跷、抬阁、调无常、舞判官,还有舞刀弄枪等武艺杂耍。紧跟着的是提着香炉的提炉队和端着神器的迎神队,最后是护驾侍卫蜂拥着的神轿,轿中端坐全身金装的东岳大帝。神轿一到供棚,迎驾人员都要跪着接驾,善男信女也都跪着念佛经。神轿后面还有一批人装扮成犯人,他们曾向东岳大帝许下心愿,待迎神时扮犯人还心愿。
明清时期,“行香走会”活动风靡一时,汉族民俗艺术活动在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祭神大游行中大展风采。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使庙会文化得到了取之不竭的补充与不断的提高,产生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吸引力。
八寺香会
杭州民间有烧八寺香习俗。烧八寺香有烧外八寺香、里八寺香之分。烧外八寺香在每年四月初八。外八寺为昭庆寺(在钱塘门外)、凤林寺(在西泠桥)、云林寺(即灵隐寺)、净慈寺(在南屏山)、海潮寺(在草桥门外)、定慧寺(在虎跑)、大佛寺(在里西湖)、清涟寺(即玉泉);烧里八寺香在每年十二月初八,即腊八日。里八寺为定香寺(在艮山门内)、华藏寺(在华藏寺巷)、祥符寺(在狮虎桥)、白莲花寺(在忠清巷)、白衣寺(在王马巷)、法轮寺(在贯桥大街)、永福寺(在孩儿巷)、天长寺(在竹竿巷)。这些寺院,都为杭城内外规模宏大者。每届香会,寺庙内香烟缭绕,鼓磬声声;寺庙外,摊贩林立,朝香者熙熙攘攘。善男信女们要在一天内赶着烧完八个寺庙的香火,俗称“赶八寺庙会”。
综观文化史可见,庙会的产生与形成是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一种需要。古时候,人类由于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难以理解,对自然灾害无力对抗,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在支配着世界、主宰着一切,人的福祸吉凶、生老病死都由这种超人间力量的神灵来决定,人们由畏惧而产生敬仰,并渐渐形成了以神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另外,人们出于对祖先、前贤、爱国志士、民族英雄、能工巧匠、忠臣贤孝及帝王将相的景仰崇拜,为了永久纪念他们,便在他们谢世之后,修庙宇、塑泥胎进行祭祀,把希望寄托于虚构的“来世”或“天堂”,求助他们无限崇拜的神灵的保佑。
庙会文化是中国汉族大众文化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庙会一般在农闲季节举行。每当临近会期,周围村落农民便接亲眷邀朋友,叙亲情、话农事、洽生意,有的还择婿配偶。此类庙会对农民群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现在多是为开发本地经济、民俗、文化资源而举行的庙会,以经贸、旅游、戏曲、电影(视)、曲艺、杂技、电子游戏、体育展演活动为主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