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观察学习这个概念,他认为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这一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也叫社会认知理论。
2.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赏罚控制实验
(1)实验1
①过程:实验人员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的过程,然后将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②结论: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2)实验2
①过程:实验人员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电影中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看到的是成人既不被表扬也不被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第二组最少,第三组居中。
②结论: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3)实验3
①过程:实验人员猜想这是否表示第一组儿童习得了攻击性行为,而第二组的儿童没有。为此,他们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
②结论: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
通过上述所有实验结论,可以总结学习的本质:
①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
②榜样行为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表现榜样行为的决定因素。
③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几乎没有影响。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简:20淮北师大,21广西师大)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观察学习需要经历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在注意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和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①榜样行为的特性: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使用价值等,如明星。
②榜样的特征: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相似,越易被注意,地位高的人也易受关注。
③观察者的特点:观察者本身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绪唤醒水平、先前经验等。
(2)保持过程。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3)复制过程,也叫动作再现过程。在复制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学习者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社会学习理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学习者并不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件事。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他们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们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动机过程中存在三种强化:
①直接强化:也叫外部强化,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强化。
②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如当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时,班里其他学生也更愿意表现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替代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唤起。
③自我强化:指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如某位同学为自己设立了成绩标准,他依据自己是否达标,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自我批评。(www.xing528.com)
4.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简:17河北师大,20中国海洋)
(1)教师要将所期望的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以明确外显的方式示范出来。
(2)教师要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榜样,并对学生的模仿予以强化。
(3)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5)教师要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榜样行为。
(6)教师要利用好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去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凯程提示:班杜拉的研究结果与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的相比,不同点突出,容易区分,但考生不要忘记班杜拉也是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学原理“德育”一章也是重点知识,请考生整合复习。
·凯程拓展·
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
(1)去抑制效应:指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对于学生的一些受到抑制的良好行为,教师需要利用去抑制效应。例如,有的学生曾经在课上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提问,但受到了教师的嘲讽;在新的课堂上,当他看到其他同学纷纷主动地向教师提问并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们的尊敬时,从此就敢于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提问了。
(2)抑制效应:指个体由于看见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利用抑制效应。例如,具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一旦看到榜样的攻击性行为受到惩罚,相对来说可能会表现出较少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促进效应:指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在有些情况下,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提示或者社会线索,促进学生相同的行为。这是在利用社会促进效应。例如,教师对学生表示出尊敬,使用礼貌用语,学生就可能受到激励而表现出这些行为。使用“你好”“谢谢”和“对不起”并非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新行为,而是学生早已学会了的,只是教师带头,引发了学生的相同行为。
经典真题
▲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12、17天津师大,12、19华东师大,13浙江师大,14湖南师大,15杭州师大、江苏、鲁东,16东北师大,17江苏师大、安徽师大,18贵州师大、内蒙古师大、山西师大、中国海洋,19北师大、吉林师大、华东师大、聊城,20云南师大)
▲简答题
1.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价值。(17河北师大)
2.简述观察学习理论并对其进行评价。(13西北师大,21扬州)
3.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13西北师大,14山西,15杭州师大、沈阳师大、淮北师大,16东北师大,17河北师大,18贵州师大、山西师大,20温州)4.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21广西师大)5.简述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21云南师大)
▲论述题
1.论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教育应用。(11山西师大,12天津师大,13安徽师大、哈尔滨师大,14湖南师大,19聊城)
2.论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3哈尔滨师大)
助记
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都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思想又有不同,请通过下表区分每个人理论的特点,防止张冠李戴。
行为主义教育流派大总结
特别提示:凯程关于学习理论的内容写得最多,建议学生学全一点,此处是重中之重,非重点已经调整到【凯程拓展】里,依据往年考试题目,此处出题灵活多样,只有学得多一些,广一些,才能在考场发挥自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