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社会行为:含义、发展、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亲社会行为:含义、发展、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森伯格认为,上述发展水平并非不可逆,起码是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解决不同的两难问题时的水平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加。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亲社会行为:含义、发展、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名:12山西师大,21华东师大)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道德认知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过程。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

艾森伯格及其同事利用两难故事情景,探讨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他提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要经历五种水平(见下表)。

艾森伯格认为,上述发展水平并非不可逆,起码是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解决不同的两难问题时的水平会有所不同。例如,帮助受伤者是出于移情性关心,分享行为则视他人的需求而定,甚至会出现享乐主义而拒绝分享。但基本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加。

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

①旁观者效应。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②榜样的示范作用。旁观者在场会使想提供帮助的个体犹豫、彷徨,榜样行为却会引发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③情景的模糊性。情景的模糊性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

(2)内部影响因素

①认知因素的影响。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作出决定。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www.xing528.com)

②个体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地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③个体的人格特征。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a.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b.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c.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d.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4.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途径(名:21华中师大;简:20浙江师大)

(1)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这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亲社会行为使助人者感到愉快或减轻了移情的痛苦,因而强化了亲社会行为。

(2)直接训练

它是指教师利用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引导、训练儿童在实践中表现出合作、谦让、共享等良好行为,如游戏中,训练儿童互相配合、合作等。教师应启发儿童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让儿童学会谦让、合作、共享等良好行为。儿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他们就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3)观察学习

根据班杜拉的观点,对亲社会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榜样。因此,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成人的亲社会行为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诱导出儿童相似的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儿童经常受到榜样的引导,更有可能内化利用性原则,从而有助于利他倾向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