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教育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东方人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也不会随便对某一内容进行提问,他们追求的是让孩子在安静的氛围中接受“教给的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西方人的学习方式与此相反,他们让孩子尽可能进行提问,然后展开讨论与辩论,让孩子最大限度地把要学习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
当然,东方与西方对知识所持的态度也是东西方文化模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那么两种文化圈对知识到底持什么样的观点,从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学习方式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可以看作东方与西方社会原型的古代中国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吧。
古代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大,儒家思想认为学习高于一切。我们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可以看出儒家是多么重视学习。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的陬邑昌平乡,即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他的父亲叔梁纥一心想要生个儿子,于是娶了第二个妾颜征在,孔子就是他们的孩子。孔子是庶出,所以身份非常卑微。孔子非常不幸,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家境十分窘迫,父亲的葬礼很简单。孔子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生活,还要侍奉年纪轻轻就守寡的母亲,学习对他而言根本就是奢望,他只能做各种杂活儿维持生计,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孔子开始学习时已经十五岁了,但他勤奋好学,认为哪里都能找到具备他这样人格的人,却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热爱学习的人。他对学习有着异于常人的热情与努力,后来成为最优秀的学者,称自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一切的普通人。
儒家思想如何看待知识呢?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就是自己的终极目标。他鼓励人们尽可能向那些比自己学习得早、学习得多的人学习,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还认为不能在还没完全理解老师教给自己的知识之前就提出疑问并展开讨论,应该倾听那些比自己知识丰富的人,向他们学习,直到自己完全明白为止。(www.xing528.com)
斯蒂芬·海涅认为:“在儒家文化圈里,知识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要最大限度地向老师学习,人们不会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或者提出问题,关键是要努力地背诵。人们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自我改变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大家都相信知识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会为了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而展开激烈竞争,所以读书人专注于学习,不停地背诵。
与此相反,古希腊人把“战斗能力”和“辩论能力”作为评价一个男人能力的指标,偏爱讨论与辩论的学习方式。他们相信知识存在于自己心中,要通过提问把它们寻找出来。
斯蒂芬·海涅说:“古希腊的代表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式就是提问。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他会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他相信知识早已存在于学生的心中。”
古希腊这种学习方式使人们对知识具有了批判意识。人们并不是无条件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与辩论来学习知识。看待学习视角的差异,决定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学习方式的不同。那么,这种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