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如此高水平的交流式学习与沙龙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一提到沙龙,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酒店、茶馆等。而在法国文化中,沙龙并不是单纯的社交场所和娱乐场所,还是对话的场所、智慧讨论的场所。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什么样的身份、地位,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出沙龙。政治家、贵族、神职人员、学者、作家、诗人、艺术家、官员、律师、商人、学生、军人等,各个阶层的人都曾经去过沙龙。
进入沙龙之后,大家都在自由地对话与讨论。不过在早期,沙龙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女性,讨论的主题往往受女主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早期的沙龙带有非常浓重的女性色彩,主要是关于恋爱故事、小说、文学作品的对话与讨论。从18世纪后期开始,沙龙逐渐出现了一些与哲学、政治、社会等内容有关的主题,演变成知识分子交流的场所。
沙龙是18世纪启蒙思想等各种新思想的产物,也是对这些新思想进行传播的地方。不仅如此,沙龙还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法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沙龙是一个把“才智、语言组织能力、礼仪”作为美德的非正式空间。与那些正式的聚会相比,沙龙可以交流一些相对自由的想法和思想。法国人为了在这一空间中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思想,努力通过视线、表情、动作、语调、音色等形式进行表达。
正是因为有了沙龙这种能够进行健康、自由对话与讨论的空间,法国人才能研究与实践如何更有效地与对方交流智慧,法国才会出现如此繁荣的讨论文化。法国的交流式学习也因此比同处于西方文化圈的其他国家更加频繁、成熟。(www.xing528.com)
我们制作组跟莉莉一起参观了卢浮宫,其中反映古罗马时代家庭教育场景的石棺雕像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是多么推崇通过对话与讨论来实现交流与沟通的学习。
工作人员介绍称:“这是小男孩石棺的一部分。他的父母为了纪念他,便在孩子的石棺上刻上了他幼儿时期的相关画面,还凭想象把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也刻了上去,总共有四尊雕像。第一尊是孩子躺在母亲怀里的模样,第二尊是孩子跟爸爸在一起的样子,第三尊是孩子骑马的样子,第四尊则展现了古罗马教育的情况,是孩子与老师在一起的场景。在古罗马时代,孩子到了七岁就会离开自己的家,然后住在老师的家里修学。”
有意思的是,雕像中的老师和学生的手中都没有书本等教学工具。古罗马社会认为,只有通过“话语”,即通过对话与讨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一个信念,那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对话与讨论才能够获得真理,法国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沙龙文化再次将这一信念深化。从这一点上来看,沙龙文化一直支配着法国的学问与知识史,法国的交流式学习就是沙龙文化的产物。
展现古罗马时代教育场景的石棺雕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