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犹太、中国、美国与印度的学习差异

犹太、中国、美国与印度的学习差异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如此,犹太人与中国人、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学习才会截然不同,而且美国人与印度人、印度人与日本人以及与韩国人的学习也是完全不同的。各个文化圈中的学习,比人种之间存在的肤色差异还大。她就是我在制作《世界探索二部曲——犹太人》时,在哈佛大学犹太人学生会中遇见的莉莉·玛戈林。最后一位是珍妮,所学专业是环境信息工程,是位欧洲裔美国女学生,也是一个比其他人都积极的学院派。

犹太、中国、美国与印度的学习差异

五年前,我为了制作纪录片《犹太人的学习》而穿梭于世界各地,其间我结识了无数的犹太人。我出生在学习氛围浓厚的韩国,一度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宿命。然而,我自己非常清楚,我对学习其实并没有多大的热情或者特别的兴趣,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我,居然一直在学习,连我自己都感觉很惊讶。好像得到了神谕一样,学习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这也算是一种命运吧。

有一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常春藤联盟的学生中有3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中有23%是犹太人,这实在太惊人了!最初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占全世界人口0.2%的犹太人,在全世界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而影响着全世界,这对我而言已经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对于在学习方面如此出众的他们而言,这的确不是什么新闻。但是,我突然对这理所当然的事实产生了疑问:“在这么多民族当中,为什么犹太人能在学习方面卓尔不群呢?”

我以这一疑问为开端,策划制作的节目《世界探索二部曲——犹太人》于2009年冬天播出。为了制作这档节目,我拜访了很多犹太人,很快就被他们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战略深深打动。我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学习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历史性产物”,同样也是“文化性产物”。

我明白了犹太人固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来自他们所处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他们的学习也对犹太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文化和学习之间存在一种相互的作用,两者之间有一种“密不可分”的非常特别的关系。

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其他的文化圈。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学习与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不仅成就了学问,也传承了原有的文化。正因为如此,犹太人与中国人、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学习才会截然不同,而且美国人与印度人、印度人与日本人以及与韩国人的学习也是完全不同的。各个文化圈中的学习,比人种之间存在的肤色差异还大。

我对这样的事实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也一直想把这一切制作成能让所有人接纳且可以看到的形式。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与南镇铉PD1[1]一同提交了纪录片《学习的战争》的策划案。这一策划案在历经波折之后终于被上级部门采纳,制作团队也很快组建了起来。

我们好不容易才得到了制作这一纪录片的机会,所以制作团队在正式开始采访之前,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选择主持人。主持人起着引领整个故事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慎重考虑之后才能做出决定。其实在这一纪录片刚开始策划时,我就已经在考虑一个人选了。她就是我在制作《世界探索二部曲——犹太人》时,在哈佛大学犹太人学生会中遇见的莉莉·玛戈林。当时她正在读环境工程专业,是一名大三学生。她有黑头发、黄皮肤,眼睛也是黑色的,具有典型的东方人的体貌特征。所以在那么多犹太学生当中,我们的制作团队一眼就看到了她。而当我们听到了她特别的故事之后,就更加关注她了。

莉莉出生于韩国忠清北道堤川,是一位未婚母亲生下的孩子,在出生九个月时便被一对犹太夫妇收养。莉莉在一个非常重视犹太民族信念价值观的富裕家庭中长大,所以比起其他犹太家庭中的子女,她接受了更为严格的关于犹太人宗教和传统价值观的教育。或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莉莉比犹太人更像犹太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给了我们的制作团队莫大的帮助。

我们听莉莉讲了她非常特别的教育故事,很自然地就对莉莉的父母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她的父母在她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于是我们和莉莉的父母进行商议,得到他们的允许后登门拜访,并且听取了他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很多观点。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清晰地描绘出犹太人对于学习的热情,还能再次确认,对犹太人而言,学习是融入了他们社会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因素的文化性、历史性的产物。总的来说,莉莉的父母玛戈林夫妇讲述的内容,成了我们策划本部纪录片的出发点。

我们决定邀请拥有传奇经历的莉莉做我们纪录片的主持人。大学毕业后,莉莉供职于谷歌公司,听到我们的提议后她非常愉快地答应了。不管怎样,我们成功地“捕获”了莉莉。这之后我们又通过面试选拔出了另外三名主持人,他们是斯科特、布莱恩和珍妮,选拔的地点是有着“人种熔炉”之称的、包含不同人种的哈佛大学。我们之所以会把选拔地点设在哈佛大学,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我们需要的主持人应该来自不同的文化圈、深谙不同文化的学习精髓,而且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

斯科特学的是生命工程专业,是位韩裔美国人,生活在韩国和美国两种不同文化共存的环境中,他非常重视自己出身韩国人的身份和价值观,但是也接受了美国式的学习方法。布莱恩所学的专业是统计学,他生活在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家庭当中,是一个具备很强领导力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的人。最后一位是珍妮,所学专业是环境信息工程,是位欧洲裔美国女学生,也是一个比其他人都积极的学院派

就这样,我们选拔出了具有不同个性和经历的四位主持人,然后把他们召集起来,向他们解释制作团队是以怎样的出发点来拍摄本部纪录片的。四位主持人以以下问题为中心,共同参与到制作团队的拍摄当中,为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每个不同的文化圈,如何定义学习?(www.xing528.com)

·每个不同的文化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每个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是如何学习的?

·为什么东方人和犹太人能够在学习方面获得很好的成绩?

·在每个不同的文化圈中,学习是融合了所属社会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文化性和历史性的产物吗?那么在一个社会中,学习是如何与该社会的文化和历史相互作用的呢?

·是东方人的学习方法正确,还是西方人的学习方法好?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些都不是轻松的话题,但是这四位节目主持人并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感觉到有压力,反而充满了兴趣,也对即将展开的漫长旅程充满了期待。

四位主持人就像向着未知世界出发的探险家一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韩国,他们对此次韩国之行满怀热情,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实现自我挑战。他们初到韩国时已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他们的脸庞是那样明朗,满脸春天的气息。我们非常开心,朝着他们一行人用力地挥手。莉莉、斯科特、布莱恩和珍妮看到我们后笑得很灿烂,朝着我们挥手打着招呼:“你们好吗?好久不见!”

就这样,我们与他们短暂而又漫长的旅程开始了……

【注释】

[1]PD(Program Director的简称),指的是节目导演,实际上就是一部电视节目制作的负责人和领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