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土碑文
三本焉:父生之,君治之,师教之,阙其则本不立?□□□□□言:“人生□家长无□□□□。”又曰:“师道立,则善人多。”今圣天子崇隆学□,首重经书。凡以距异端而□正学,亦以见夫师道之贵立。□人及闾阎里巷治农而外,亦莫不设立家塾求师立教,俾子弟之不才者变而为才。子弟之不中者,化而为中舍,经书其奚读哉?然贫乏之人,往往不能纳聘延师,奚□聪□□□不葆厥美,见异思迁,祸滋长矣。曷胜浩叹?是岁癸巳冬,河西李子椿枝,偕其里戚,具仪谒予,向予而言曰:“吾村内有庙一所,内有文昌帝君像,曩无祭祀,于嘉庆十七年壬申,家君有器梦,神有戚容。既觉,遂慨然欲捐资兴立义学,聘知名之士以教贫乏子弟。而里富或有以资来助者,亦弗禁焉。即将此意告王君得俊。得俊亦乐赞成之。是年,家君即同里戚始事,而王君得俊又于文昌帝君座东另绘刻至圣牌位,遂各以牺牲,修春秋丁祭。其意将欲继成义学之事,期于永久不衰耳。乃有志未遂。甫二三年而家君殁,己卯吾与王君得贤、得秀、得俊、族人李美枝共议捐资,以终厥事。又得里富所捐之资,通计共四十余千。嗣后,又十数年,至道光癸巳,其生息银已陆续置水田十余亩,计所获租粮有三石余。吾与同社众议,先择品行端方,颇识经书句读者为之师。俾贫乏子弟愿来学者有所约束。然继长增高或藉是以成大功、立大名,亦未可知。吾子雅知我,其为我记之。爰勒诸石,以告其敩。且学于此者,使知有以勉焉。”予闻而叹曰:“今农夫,或勤俭持家,然一旦暴富,其子弟骄奢淫逸,彼非不知以溺爱故。始则隐忍之,继则长之、遂之,且听其倾家荡产而不能教。虽廪有余粟,府有余钱,能毋为乡里灾害足矣,又何暇以及人也?”如今所谓创立义学及捐资诸人,则可谓贤,远于人。倘日后人文蔚起,有光门闾,而李子椿枝之父即以一梦占人文之端,所谓“师道立,则善人多”者。亦未始不于此而可为之兆焉。乃推本,先儒养蒙之意而记之如此。噫,古人之所谓学者与(欤)!夫我本朝之所厚望;夫学者岂徒以功名为事而惟求夫温饱哉;夫以欲其持身律己,克免于禽兽耳。吾愿后之立教于斯者,先亟亟于此。学以讲明乎尊卑、贵贱、上下、男女之分,不独习其文,宜以习其事。使子弟先不失乎本,然之秩叙。夫然后读经书,次工、文艺。俟异日,名中遴选,家声丕振,庶不致玷辱名教,亦可无负乎李子椿枝之父意也。李子椿枝之父,名有器,字克成,迄今殁已十八年云。
癸巳岁黄钟月邑增广生员王爱莲撰记
特授平番县正堂加一级随带军功加一级记录七次陈光兰特授平番县儒学正堂叶椿
社长王得俊、王修身、李椿枝、王荣身、李元吉
乙未年副社长王悦身、本处助资人等
记开:下中腰头口屯地四亩,底口科地二亩,下中腰下截头口科地一亩五分,底口屯地二亩,中沟仁头湾科地三亩二分五厘,上沟牛栅科地一亩五分,牛栅科地一亩二分五厘,塔墩口上沟科地三亩。
大清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仲吕谷旦立
石工武全善勒石
2.兰州故事
出土石碑见证最老学校175年往事
永登红城镇进化学校,是甘肃省原地建校时间最早、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有义学石碑为证。
2003年夏天,进化村乡亲们硬化村内的道路时,挖出了一块长145厘米的石碑,这块石碑的内容和兴办义学相关。整个碑上共有1004个字,记载了清嘉庆年间进化村先祖们兴办义学的经过。这所义学就是今天进化学校的前身,这块石碑是进化村李氏、王氏等家族的先祖所立,记述了他们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创办义学的经过。最初兴办义学源自一个梦。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月,一个叫李有器的村民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村内文昌宫的文昌帝君很不高兴,原因是村里文风不盛。李有器醒来,仔细思量后,决定利用文昌庙为校舍,捐资兴办义学,振兴文风。于是,他联系了王得俊等人,一起商量办学,结果大家全力支持。人们就在文昌帝君座位的东面供奉了孔子的牌位,每年春秋祭祀,也作为捐资办学的起始,期盼建成的义学能够长盛不衰。
还没有等义学创办起来,李有器就去世了。李有器的儿子李春枝继续承担起建立义学的重任。他四处募捐银两,同时动员了村里的富户捐资,逐渐积累了四十余千(四十余两白银)。李春枝等人用这些银子的利息,逐年购买水田10多亩,算下来一年所获的租子有三石多,学校的经费和老师的薪酬都有了保障。李春枝他们才正式打出了义学的旗帜,四处邀请师傅(教师)前来教学,义学正式创办了起来。此时,李春枝的父亲李有器去世已经18年了。义学从筹划到建成前后历时20多年,可谓历尽艰辛。
义学兴办之处就在村里的雷神庙内。那时文昌宫也在雷神庙内。雷神庙坐北向南,有三四亩地大,最大的建筑是三间大殿(雷殿),东面还有祖师殿。大殿前有山门,左右两面是钟楼、鼓楼。大殿和门楼之间就是文昌宫。
义学创办之初学生比较少,都是本村子弟,后来就慢慢多了起来。义学办起来后,李春枝专门请贡生王爱莲撰写了碑文,详细记述了义学的创办过程,并把义学的田产位置和亩数刻在碑上,以防义学财产流失。“师道立,而善人多”。义学兴建后,进化村的文风逐渐兴盛。仅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就出了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国民党国大代表、四任县长的王学泰;以及当过青海乐都、化隆两任县长,永登县参议长的李干卿等人。
到20世纪初,前来读书的学生多到已经容纳不下了。1911年,李干卿、王明三等人发起,人们再度捐地20多亩,扩建学校,增加教师的薪酬。
那次扩建,学校搬到了雷神庙后,学校也有了一个完整院落,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当时,主持修建的人是王氏后人王守善。他在扩建中认真负责,竣工后,县上的教育主管部门还给他赠送了一块“敬教劝学”的匾额。学校的北面、西面各有一排教室,东面是教师办公室,南面是明堂——雨廊子,东南角为大门。学校门窗全部用孔雀蓝涂装,看上去异常典雅整洁。在学生们的喧闹声中,学校更加生机勃勃了。(www.xing528.com)
村名原叫“红蓼营”,还有个俗称“李家大华子”。20世纪初,村子才改名为“进化”,这个名字是李干卿所取,由“清宁并进,盛德知化”而来。
1949年,学校正式改名为进化初级小学,后来扩展为完全小学。到20世纪70年代末,学校发展到高峰,从单一的小学扩展到初中、高中,最兴盛时有学生800多人,教师30多名,校内设施完备。这是先祖们创办义学时所想不到的。
2012年,村民们为了保存石碑,纪念先民热心教育的义举,在校门对面修了一座亭子。建亭之初,就像当年设立义学时的情形一样,乡亲们踊跃捐助。碑亭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异常精致。学生放学后,就可以出校门进入亭子内,感受当初办义学、追求文明的艰难情形。
2010年,《兰州晨报》记者就义学碑的问题,专门请教了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他在查阅资料和考证后,又和甘肃省教科所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交流,初步认为,进化学校发现的这块石碑,证明这所学校是甘肃省境内原址建校时间最早、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
这块碑文的资料非常珍贵。
3.新碑文
清宁并进 盛德知化
进化,由李干卿先生命名,古称“红蓼营”,红蓼濒绝,营复何在?此地滨丽水而依八宝,坞堡庙台,古柏清泉,榨坊水磨,青圃黛林。嘉道时期,斯土先辈筹办义学,乃开化兴邦之发端。人文蔚起,有光门闾,今以(已)实现。梦回儿时,记忆犹新。所上学校,西北教室,南设雨廊,门楣窗棂皆孔雀蓝涂饰。莫非义学遗存,尘封壮举,碑述确凿,赫然重光,催人振奋。为昭示家山崇教重学之传统,特将此碑筑亭存护。学校牵头动议,一呼百诺。客外学子,慷慨争先;退休老者,不甘人后。兹将捐资者列名勒石,流芳永久,以彰我进化子民振兴家乡拳拳之心。
捐资上万者三人:李万成一万八,李肖一万,李世连二万。
捐资三千以上者九人:李繁六千八,刘万祥六千,李茂五千八,李蔚正五千,李宗义五千,李万珍三千,王万宏置罩,王有祥三千,李世通三千。
捐资两千者十八人:王永福 王永宏 王世章 牛希奎 李培崇 李世福 李蔚芬 李万祥 李世武 李世林 李世科 李 鸿 李 斌 李 明李 玲 李 恭 李 永 杨君盛 李玉祖一千八 李万勋一千二。
捐资一千者夥矣,恰如孔门七十二贤:王泽民 王永贵 王永璠 王万聚 王万泉 王万绪 王万伟 王万相 王万顺 王万斌 王世岩 王世鹏王世宁 王世宏 王世栋 王世平 牛科蕃 牛希彪 牛希仓 许安祥 刘得善 陈繁庆 陈荣珍 陈得泰 陈得堂 陈得文 陈荣德 张 荣 张宏 张 伟 李培琥 李培彦 李培良 李兆文 李蔚春 李蔚屏 李蔚成李万荣 李万年 李万科 李万学 李万象 李万吉 李世儒 李世文 李世宏 李明新 李庆荣 李万宏 李万良 李 锋 李 敬 李 全 李钢 李 沂 李 堂 李 琳 李宗安 李成祖 李 岩 李 莉 段育文段国声 郗兰春 葛巨祯 葛巨祥 葛巨海 廖永文 廖明太 李国 李红霞 李庆莲。
尚有捐伍佰元者十九人:王万钟 王万精 王万金 王万林 王万英王有财 王世文 许荣爱 李万锦 李万钰 李万珠 李明才 李 孝 李银祖 张森林 张学文 陈万才 康金花 廖敏新。
挥毫间,名多陌生;记名竞,感喟良多。上千累万,抑或半千。固因人而异,皆尽心之举。鼎力共襄,功德如一。孰前孰后,辈齿有序。遑论荣耻,碑亭高耸。枕泉屏门,碑存名在。壮哉!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创作研究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甘肃省文物商店艺术顾问王万宏撰文并书丹
己丑菊月进化学校谨立(红城镇进化小学提供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