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登教育志(2000~2015)》-更正及家谱记载

《永登教育志(2000~2015)》-更正及家谱记载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苦水周家庄《柳氏家谱》记载,周文明为其家谱写《序》一篇,落款为“光绪十九年廪膳生周文明”。高氏大川捐地建立“蒙养初级小学”事乃高贻式之父所为。

《永登教育志(2000~2015)》-更正及家谱记载

1.《永登教育志》2002年8月版(以下简称“原志”)P72“明清时期永登进士·举人·贡生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右栏中倒13行“施济昌”条,志原列为清贡生。据苦水《施氏家谱》载:施济昌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举人,苦水镇苦水街人。授陕西富平县教谕。

2.原志P63右栏3行“王鉴塘”条,应为“王鉴塘,江南人,居红城,道光年间举人”。

同页11行“李光炯”条,应为“李光炯,苦水下新沟人,光绪元年举人”。

同页12行“廖建章”条,应为“廖鉴章”。

同页18行“周文明”条,原志“周文明,苦水周家庄人。光绪八年举人”。查《甘肃新通志》,光绪八年及前者数年均无记载。据苦水周家庄《柳氏家谱》记载,周文明为其家谱写《序》一篇,落款为“光绪十九年廪膳生周文明”。

3.P68右栏3行“李霞”条,应为“李霞,苦水下新沟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恩正并科举人”。

同页倒5行“高尔志”条,应为“高尔志,永登城关人,乾隆九年武举”(永登《高氏家谱》)。

4.P70右栏6行“廖文彨”条,应为“廖文彨,树屏咸水河人,同治元年武举”。

5.P71左、右栏中“拨贡”应为“拔贡”者10处。

同页右栏倒8行“杨烈”条,应为“杨烈,满城南门人,岁贡。任灵台县训导”(满城南门《杨氏家谱》)。

6.P71倒7行“唐世爵”条,应为“康世爵,岁贡,任合水训导”(据清乾隆年间康世爵为永登《高氏族谱》作《序》一篇,署名“邑人康世爵,岁贡,合水训导”。由此,查1991年版《永登县志》、1953年未刊本《永登人民县志》及《五凉志·平番县志》均将“康世爵”误为“唐世爵”)。

7.P72左栏倒1行“高心学”条,应为“高心学,永登城关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贡生”。

同页右栏15行“李元”条,应为“李元,柳树李家湾人”(柳树李家湾《李氏家谱》)。

同页右栏倒13行“施济昌”条,应归入“明举人”条目中。

8.P73右栏1行“高斑”条,应为“高斑,字石虹,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生,永登城关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例贡”。

同页倒9行“高尔愿”条,应为“高尔愿,永登城关人,高斑之长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岁贡”。

同页倒8行“高尔昌”条,应为“高尔昌,永登城关人,高斑次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增贡”。

同页倒6行“高尔乾”条,应为“高尔范,永登城关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贡生,援例授直隶州同”(以上均据永登《高氏族谱》)。

9.P75第6行“李尔恂”条,应为“李尔恂,字信菴,永登城关人,嘉庆九年(1804年)岁贡”(满城南门《杨氏家谱》)。

同页8行“周映溪”条,应为“周映溪,派名周有璘,苦水周家庄人,移居树屏咸水河”。

同页10行“甘霖勃”条,应为“甘霖渤,苦水人”。(www.xing528.com)

同页15行“周文凤”条,应为“周文凤,派名周有经,苦水周家庄人,移居兰州。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周应沣之父”。

同页倒1行“吴得基”条,应为“吴德基,字润泉,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同青寺人,曾任修职郎,靖远县教谕”(青寺新农村《席氏家谱》载,吴为其家谱写《序言》一篇)。

10.P76右栏1行“廖鉴章”条,应为“廖鉴章,树屏咸水河人,咸丰四年(1854年)恩贡”。

11.P77右栏倒14行“李应元”条,应为“李应元,苦水人,光绪二十

六、二十七年恩正并科副贡。吏部候铨教职”(苦水《施氏家谱》)。

12.P78右栏1行“李芳荫”条,应为“李荫芳,柳树李家湾人,道光间贡生”(柳树乡李家湾《李氏家谱》)。

同页3行“周文教”条,应为“周文教,苦水周家庄人,周鉴忠之父”。

同页倒16行“王承虞”条,应为“王承虞,苦水下新沟梁子磨人,曾任省参议员,玉门县县长”。

同页倒14行“施鉴程”条,应为“施成烈,字鉴程(1872—1910年),苦水上新沟人,例赠修职郎”(苦水《施氏家谱》)。

同页倒12行“周文澜”条,应为“周文澜,苦水周家庄人”。

同页倒11行“苗同威”条,应为“苗同盛,苦水苗家庄人”。

13.P79右栏倒5行“杨应仕”条,应为“杨应仕(1784—1838年),字筮三,聘侯。满城南门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贡”(满城南门《杨氏家谱》)。

14.P63倒3行“据明万历十四年(1616年)”,应为“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15.P230倒1行“周泽堂”,应为“周哲堂”。

16.P299第2行“何继刚”,应为“何纪刚”。

17.P283倒6行“民国四年,捐其……创办道顺义学”。其实迹与文字均不符实际。高氏大川捐地建立“蒙养初级小学”事乃高贻式之父所为。兹补录《高氏族谱》相关内容以佐证:“泽卿先生(高禄,字泽卿,高贻式之父),枝阳旧家子也,赋性忠厚,为人宽宏,……自欧风东渐,国家停试科目,书院改为学堂,乡区英俊茫无趋向,裹足观望,图改他业,文风益之不振,俗习渐沦,乔野兴言及此良用。喟然!先生有鉴于此,于前清光绪三十四年夏,以自有滥泥沟荒熟旱地一十四石,慨然首倡捐助,以立始基,此大川蒙养初级小学所由起也。夫蒙以养正,圣功也。他日作圣作贤在于斯,移风而俗亦莫不在于斯。当经劝学所所长施君(施锦标,1919—1924在任)以‘仗义兴学’四字奖之,非溢美也。民国九年,附以蒋汉卿贡元暨同人等增其式廓,展拓校舍,以克先生未尽之志,迩来二十有七年矣。”

以上是高贻式先生的父亲高禄先生之办学经历。

据《高氏族谱》载:“今春(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民困于荒,不能下种,生计有失。先生借粮三百余石以春耕,俟秋成后,无论粮价增涨,收其原借,不较锱铢,更能关怀教育。就旧日清宁寺大加增修,约费两千余元,又恐无基金,难期久远也,筹备三千元以助之,专收无力求学儿童,一切服装书籍等费,均由高氏担负。从学者渊渊而来,不让龙岗、青云。他年人才辈(出),河岳生色。去岁献金救国,慷慨以千五百元供之大府。蒙骑五军军长马兼河西各县献金救国总动员会会长奖给匾额,文曰:‘卜式遗风’。此不独高氏门第光,而阖邑与有荣施焉。种种仗义疏财,有如此者。”

此即是在县城创立的私立小学“贻式小学”。这才是高贻式先生的办学经历。

18.P284倒6行“周祜甫”条,倒5行“民国十年(19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应为“民国十年(1921年)7月,国立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毕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