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纲要》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都承担着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任务,是相辅相成的。
依据《纲要》,全县教育行政管理者与广大教师智慧设计、巧妙构思学校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创出一些好方法、好经验,新成绩、新成果,体现了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切实转变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开发了一系列学校课程:永登八中的“经典诵读”,红城镇中心小学的“爱我中华,爱我家乡”,河桥镇中心校的“八宝川”,城关小学的“县情教育读本”,苦水镇中心小学的“苦水玫瑰 李佛文化”,苦水街小学的“传承非遗文化,彰显艺术特色”,中堡中心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习惯教育读本”,通远晓林小学的“特色英语”,龙岗小学的“学校礼仪教育”,回民小学的“言语交际”,柳树中学的“素描、剪纸”,城关小学的“校园足球”等,都很有特色。
永登县学校课程所呈现的内容,体现了永登县学校课程开发的三个方向:
一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广大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文化丰富多元的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迫在眉睫。教育是传递、保护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课程则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整理、组织实施达到这一目的。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引祖国传统文化之水,浇特色校本课程之花,是永登县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传统文化浸润了学校课程,反过来,学校课程又弘扬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相得益彰。(www.xing528.com)
二是基于地域特色学校课程。永登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有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土司衙门建筑——鲁土司衙门,有国家十大标兵森林公园——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丝绸古道上最大的鎏金铜佛——猪驮山大佛……这些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永登县学校课程张本立木,提供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内容。地域特色类学校课程就是在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民间文化传统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的。各学校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和学生需求出发,开发出了一些展现地方民俗风情的学校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培植热爱、在热爱中参与探究、在探究中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保护、在保护中学会传承。
三是基于活动类的学校课程。活动类学校课程是学校借助自身优势资源或办学特色而开发的。永登县各学校基于学校优势和学生培养的方向,秉承各自的核心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个性化成长,正在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化办学、多元化育人之路。有的学校经历了较长的历史积淀期,历经数十年整合发展,传统优势明显,体系完备;有的学校凭借独有的教师团队,发挥教师个体专长,带动全校师生参与,形成育人新亮点;有的学校则侧重学生需求,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因势利导。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取向各异,优势独具。
永登县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永恒的动态性研究课题,虽称不上百花齐放,但也有满园春色、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