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多种,但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所关注的基本点都是一致的,并由此构成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典型操作模式,如图5-3-3所示。信息化教学设计典型操作模式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结构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并且具有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复制、应用的可能,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价值。在典型模式中,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可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等八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48]
图5-3-3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
(1)首先,教师要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教学应该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型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等。
(2)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有意义学习情境。
(3)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明确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也可以在对资源进行客观认真的评价之后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以确保学生可以高效获得真实而可靠的信息。
(4)接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并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
(5)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作出电子作品的范例。当然,这个范例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应该达到的制作水平进行设计。通过浏览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应该能够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6)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极大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7)最后,还要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以及其他必要文档的准备等。
(8)对各个步骤的分析与操作通常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必要时可以跳过某些步骤或重新排序。但评价修改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是随时进行的,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
信息化教学设计操作模式所产生的结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或课件,而是一个被称为“包件”的单元教学计划包,由以下内容组成:[49](1)单元教学计划:具体地描述教学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等,其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因此这种教学计划可称为信息化教案;(2)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给学生提供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3)学生作品评价量规:提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从内容、技术、创意等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利用这种量规来评价学生电子作品,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既可以让教师评,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和互评;(4)教学支持材料:为支持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准备的各类辅助性材料,如软件工具、资料光盘、在线参考资料、参考书目、教师用电子讲稿等;(5)单元实施方案:包括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学生分组办法、上机时间分配以及征求社会支持的措施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典型模式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结构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并且具有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复制、应用的可能,因而对这种模式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通过新颖的学习方式以及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主动的意义建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发展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2)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3)强调“协作学习”与“团队合作”,使“协作交流”贯穿教学全过程;(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50]
【学习活动】
活动三 践习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节主要学习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内涵、理论基础与操作模式。假如你是本门课程的教师,你会如何设计教学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作为学习主题加以设计,并将所得“包件”呈现给大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第一步 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包
表5-3-2 单元教学计划包
续表
第二步 作品展示,小组互评
请同学们运用PPT展示自己已经设计好的单元教学计划包,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并根据下表提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表5-3-3 单元教学计划包的评价
第三步 组内互评
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讨论各自教学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请记录以下问题:
1.设计方案需要修改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xing528.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成员在这一问题上的新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该问题的重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资源】
1.WILSON B.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35(9-10):28.
2.ENGESTROM Y.Innovative Learning in Work Teams:Analysis Cycles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Practice[M]//ENGESTROM Y.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377-406.
3.任建.从教学媒体的演变看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J].电化教育研究,2012,08:17-20+27.
4.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王佑镁.知识时代教学设计的变革框架与思维转型:《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感触维度[J].电化教育研究,2007,01:93-96.
6.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07:35-41.
7.黄伟.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02:15-18
8.陈明选,刘径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2,08:10-16.
9.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王洪录.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7-11.
13.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03:48-50.
14.《新课程改革与发展书系》编委会.新课程与多元智能理论(上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15.马良,刘成新.基于多元智能观的教学设计要素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06,03:10-12.
16.梅拉尼·米歇尔.复杂[M].唐璐,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7.黄欣荣.复杂性科学方法及其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