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构成的活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以各种技术工具作为中介,在同侪的帮助和支持下,与信息技术营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并在这一交互过程中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过程。[4]该过程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1)定向环节,指学习者经过动机和目的的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2)行动环节,即学习者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系统的各种技术中介人造物,通过信息股东和客体进行相互作用,并产出相应的学习成果;(3)反馈环节,由成果提供的这种反馈信息传导到活动系统的各个要素,不仅包括学习主体和客体,而且还包括动机和目的,甚至还包括各种技术中介人造物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过程便是这三个基本环节在外部环境和活动所处的相应的文化、历史条件下的循环,呈现出非线性特征。[5]
(1)学习内容的离散性。传统环境下的学习内容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以线性顺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没有自由的选择空间,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和理解这些学习内容。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内容是分布式地存在于整个学习空间和知识空间的。加之超媒体技术的支持,学习者不仅可以随机通达式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定步调,自主控制学习进程,在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之间自由切换,享受学习内容选择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学习过程的随机性。
(2)学习时间的碎片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间断的离散性特点。传统教学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统一,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但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突破传统学习实践的时空限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个性化地安排学习时间。同时,针对同一个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片段内进行学习。(www.xing528.com)
(3)学习空间的多样性。经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信息化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室的物理空间局限,将学习空间以分布式的方式置于一个超越了传统课堂边界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内。学习者可以通过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所营造的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达到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运用,从而促进自身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6]
(4)拖拉式的知识传递。在传统学习过程中,知识是以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单向传递给学生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呈现的学习内容。然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自由选择能够帮助自己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这正是一种拖拉式的信息传递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