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纤传输技术等众多新兴技术的涌现和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技术的革命性演变把人类带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之中。伴随着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类学习活动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设备数字化、交流网络化、信息多样化、工具智能化等为我们勾勒出了信息时代学习环境的概况和特征。
(一)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的概况
与工业时代的学习环境相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按需所求,量体裁衣”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宰者,多样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信息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学习的实质不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自我发展的观念。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信息时代的人们将生活、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个整体,但这与农耕时代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知识的学习环境不一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四通八达、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这一时期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校只是学习者众多学习场所中的一部分,其他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例如: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等。
当代信息技术引发人类学习环境的变革,这种变革不只体现在学习形式和学习观念上,而且体现在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等方面。从线性的纸质读物转变为多媒体的超文本电子读物;从以纸笔为工具的写作方式和以文字为内容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以键盘、语音为工具和以图文声并茂的内容为表现形式;从传统的数学计算方式转变为借助信息技术的高效计算方式。[6]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不断深入,学校作为专门的学习场所也逐渐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等一系列构成信息化校园的基础设施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教学媒体多样化、科研探究便捷化、管理服务自动化成为信息时代校园学习环境最基本的概况。
(二)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这种信息化学习环境与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传统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尽管信息化学习环境保留了传统学习环境中的一些要素,但从整体上形成了以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为显著特征的学习环境,切合了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喜好。
1.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技术和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时代,学习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各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例如:多媒体教室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校园网覆盖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展开自主学习提供了基本条件;各种各样的网络课程平台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途径。除了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设施和学习资源之外,复杂的社会环境也是信息时代学习环境区别于其他时代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越来越容易,人际关系也逐渐趋于多维化。学习者可以突破地域、种族等有形和无形的界限,建立复杂、广泛、多元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2.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以各种信息化设备为载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信息时代学习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专题网站、数字图书馆以及各类搜索引擎等,都是信息时代学习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途径。学习者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作为创建者参与到学习资源的建设之中。通过这种共建共享的自由机制,学习者可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转而开始一种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在这种自主化的网络学习中,学习者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交工具与其他同伴展开学习交流、共享学习经验。因此,开放性和共享性是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学习活动】
活动一 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对比分析
1.活动要求
学习环境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要想全面地了解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内涵,需要透过学习环境的历史变迁来领悟学习环境的真正内涵。结合本章内容,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讨论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的异同点,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时期学习环境的内涵和特征,并从学习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对比分析能力,为学习下一节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理论解读创造先行组织者材料。
2.活动步骤
第一步:回顾内容
回顾本节内容,理清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学习环境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并找到关键信息作为自己进行网络搜索的关键词,为第二步查阅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回顾农耕时代的学习环境时,可将“学徒制”列为关键词。
第二步:查阅资料
基于上一步整理出来的关键,借助于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各个时代学习环境的详细信息。此外,将这些信息整理后形成文字讲稿,为下一步的讨论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归纳整理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即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师生关系和社会氛围。
第三步:参与讨论(www.xing528.com)
与其他同学讨论自己对农耕时代的学习环境、工业时代的学习环境、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的调查结果。在提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更新自己的文字讲稿,并从文字讲稿中抽取有用信息,填入表3-1-1。
表3-1-1 不同时代学习环境构成要素对比分析表
【学习资源】
1.MOOS R H,Trickett E J.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Manual[M].Palo Alto,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4.
2.FRASER B J.Classroom environment instruments:Development,validity and applications[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1998,1(1):7-34.
3.WERTHAMER L,KELLAM S,WHEELER L.Effect of first-grade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shy behavior,aggressive behavior,and concentration problem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1,19(4):585-602.
4.FRASER B J,WALBERG H J.Educational environments:Evalu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91.
5.DOYLE W.Learning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an ecolog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77,28(6):51-5.
6.FRASER B J,FISHER D L.Predicting students’outcomes from their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2,19(4):498-518.
7.STOCKARD J,MAYBERRY M.Effec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M].CA:Corwin Press,1992.
8.蔡培村.教育环境评鉴[M].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2.
9.王兴辉,陈向东.网络教育环境下的知识共享工具、文化与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杨九民,郑旭东.面向教师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2.游泽清,梁祥丰.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田慧生.略论教学环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5(06).
14.范春林,董奇.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