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原型研究缘起于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发现。之后,瑞士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阐述了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在显示方式[1],源于人类心理经验的积淀,并形成一定的心理图式。在数字产品设计中,原型会导致用户在知觉、领悟和想象等心理过程中产生相似的反应。例如,智能家居原型展示视频,当通过触摸和点击产品原型后,用户产生的意象形态会非常接近实际使用场景。当用户接触到其中某个具体使用环境的时候,就会受知觉和领悟模式的牵引对其产生特定的理解。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施提出了侧重于认知过程和类别化方面的原型概念。原型,也称为Prototype,可以看作是一个类别或者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即一类成员或事物所拥有的该类群的所有基本特征。例如对“武器”这个词进行概念表征,枪比起炸弹和刺刀,更具有武器的典型性。
由此可以看出,分析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于原型的诠释都是建立在一定人群的心理与文化体验基础之上的,但是两者对于原型的生成结构以及外化形式的描述上存有差异。
对于数字产品而言,原型是能够帮助我们与最终产品进行交互,从而获得第一手体验,并验证产品设计思路的“装置”。原型设计之前,需求分析和功能设定都是比较抽象的呈现形式,文字或者线框图都有可能,甚至很多是在产品设计人员的脑海中。通过原型设计,将原先抽象的功能信息转化为更加具体的、可视化的信息。在项目团队之后的开发过程中,对原型设计中的功能、界面和元素以及模块间的执行逻辑进行描述和说明。(www.xing528.com)
可见,原型设计是很重要的,在数字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
(1)原型是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的具象化呈现,原型可以用来帮助产品经理与团队成员、公司领导,包括用户之间进行想法沟通,促进产品设计和制作。
(2)原型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原型的制作更加方便,因此原型能提高项目团队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