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大脑怎么认为我们知道那些我们认为知道的事情。很拗口吧,多读几遍,这就是心理学认知理论中关于“组块化”的概念。
如果让大家详细描述一下是如何去上班的,你会说:起床、穿衣、吃早饭、离开住所、到单位。这看起来有很多细节,其实这些都是块状的记忆。如果接着问其中某件事情的具体行为时,穿衣先穿哪个袖子?袜子在哪里拿的?鞋子先穿哪个脚?哪只手先碰到纽扣?这些问题,你仔细思考一下,会得到答案。
我们大部分时间看到的都是块状的世界,几乎很少看到真实的世界。有人认为:大部分艺术的本质都是迫使我们看清楚事物真正的样子,而不是基于猜想。这话有一定道理,例如关于树的诗歌迫使我们着眼于树冠的雄伟和树叶的精致,忽略了我们脑海中关于树的“木头”和“大片绿色”的块状信息。
所以,有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大脑的模块化机制:
(1)如果你让某人看一部有许多杂技演员的电影,并事先告诉他数出到底有多少人的时候,该人在看电影时,就会不自觉地关注演员,而忽略画面中相当显眼的大猩猩;(www.xing528.com)
(2)让一些进入催眠状态的人描述某些事物时,回答可能比清醒时还要详细,大脑注意的事情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很多;
(3)要求别人画画时,他们更喜欢去画留存在大脑中具有标志性的物体,而不是画眼前的物体。
很多不理解的东西,只是我们的大脑对其组块化的方式不够理解。比如有人提出,噪声就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模式。刚开始听爵士乐的时候会感到怪异,曾经有无数愤怒的家长抱怨其孩子选择爵士乐,称这些音乐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魔鬼音乐”。但如果你跨越了障碍,就可以看到爵士乐的内在模式。传统流行音乐在预期的4/4拍敲击指尖时,却发现它在7/8或者其他节拍上,初期有些迷茫,但一旦掌握了这个特点后并感受片刻,就会体验到无尽的快乐。如果一旦陷入这种模式中,就会对它有所期待,快乐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当大脑真正开始熟悉一种模式的时候,大脑的直觉部分将神经系统“刻录”到大脑中,把最新获取的模式融入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中,最终变成一项日程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