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表面活性剂的选用原则基本趋向为:首先满足对身体健康、保护皮肤、对人体产生尽可能小的毒副作用,在此前提下才考虑如何发挥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功能。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原有的表面活性剂和新开发的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
(一)急性毒性
表面活性剂对人体毒性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毒性又分为经口服急性毒性、经皮急性毒性和吸入性急性毒性。毒性大小一般用半致死量LD50(mg/kg)表示。LD50指单位体重的受试动物一次口服、注射或皮肤涂抹表面活性剂后产生急性中毒半致死所需该试剂的最低剂量。故LD50值越大,毒性越小(100mg/kg以下为剧毒,100~500mg/kg为中毒,500~10000mg/kg为低毒,10000mg/kg以上为无毒)。
一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毒性,是常用的消毒、杀菌剂,与人体接触时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下降,并使胃部充血,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LD50值为400mg/kg,为中毒物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较低,如硬脂酸钠的LD50值为1000mg/kg,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急性毒性伤害,但口服后会使胃肠产生不适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肝脏有损害和引起脾脏缩小等慢性症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低,大多属于低毒或无毒,如PEG类最小,其次是蔗糖酯类(SE)、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和吐温(Tween)类,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类毒性较高。
(二)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亚急性指染毒期不长(一般为3个月),或接触毒物时间不长(数十天乃至数月)对机体引起功能和(或)结构的损害。
慢性毒性指污染物在生物大部分或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损害机体的过程,可能通过遗传造成对下一代生物的不良效应。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耗时很长,而且由于实验动物和实验条件不同结果差异很大。一般认为急性毒性LD50超过10000mg/kg,如一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均为无毒,这类表面活性剂长期服用不会造成病态反应,有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作为高安全物质使用,在食品工业中用作乳化剂或添加剂。但作为食品乳化剂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只批准了几个品种可以使用,还受到日允许摄入量ADI(mg/kg)指数的限制,即人体对某些添加剂连续摄入,对单位体重不会产生侵害性影响的最大剂量。(www.xing528.com)
(三)致畸性、致变异性和致癌性
致畸性是指某种环境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使动物和人产生畸形胚胎的能力。这一实验难度较大,尚无有关表面活性剂致畸性的重复性结果报道。
致变异性是指在母体受孕前受化学影响使卵细胞造成后代遗传缺陷的危险,这一实验难度更大。
因摄入化学物质或药剂致使生物体产生癌细胞的特性即致癌性。采用与急性毒性的实验类似的方式进行检验,在实验末期对受试动物器官与空白组进行对比。二乙醇酰胺的致癌性已经由美国保健和环境保护机构证实。商品Ninol(国产名6501)即二乙醇月桂酰胺与二乙醇胺缩合的产品。
(四)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
表面活性剂渗入皮肤后引起接触性皮炎、真皮皮炎,使皮肤出现红斑或水肿;接触眼睛刺激眼黏膜造成眼睛红肿,严重的对角膜和血膜造成伤害。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影响次序与急性毒性一致,阳离子最强,阴离子次之,非离子因不带电荷不会与蛋白质结合,刺激性最小。此外,小分子表面活性剂易经皮肤渗透,刺激性较大,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则刺激性较小;聚氧乙烯基的引入有利于降低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离子基的极性越小,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越小,如羧酸盐的刺激性小于硫酸盐,铵盐的刺激性小于钠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