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最大的印第安人聚居地-巴西高原

世界最大的印第安人聚居地-巴西高原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第安人包括众多民族和部落,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在哥伦布到达时,印第安人口多达2000万。独具一格的印第安艺术至今仍是现代美洲人民艺术发展的基础。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多被殖民者消灭,幸存者被迫住进保留地。现代印第安人绝大多数已与白人、黑人等发生混血,纯血统的印第安人为数甚少。今天,各国的印第安人仍在为反对种族压迫以及种族歧视而英勇斗争。根据这种说法,美洲不仅是印第安人的故乡,而且还是整个人类的摇篮。

世界最大的印第安人聚居地-巴西高原

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包括众多民族和部落,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皮肤呈黄褐色,毛发黑粗而直,面部扁平,眼色从淡黄到棕色不等。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有些印第安语已有文字,个别的已成为所在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如克丘亚语、艾马拉语和瓜拉尼语)。原信万物有灵,盛行萨满教图腾崇拜守护神崇拜、太阳崇拜和星辰崇拜。现在一般接受所在国的宗教信仰,大多信奉基督教(居住中、南美洲的主要信天主教,住北美洲的主要信基督教)。

一般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系于二、三万年前从亚洲迁移到美洲的,绝大部分从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尔后逐渐向南扩散;另有一小部分可能在比较晚近的时期由南太平洋群岛到达南美洲西部海岸。在哥伦布到达时,印第安人口多达2000万。16世纪起遭受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屠杀,人口急剧减少。到20世纪有所回升,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南美洲。

印第安人对世界文化有特别显着的贡献。他们首先栽培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木薯、可可、烟草棉花等农作物。其次是对艺术创造,特别是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的艺术,体现出他们固有的神话观念和丰富的口头传说,表明其对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其工艺品有木雕、编织、纺织、羽饰、刺绣和制陶等。独具一格的印第安艺术至今仍是现代美洲人民艺术发展的基础。传统住宅多种多样,有敞棚、掩体、窝棚、圆锥形帐篷、木板房以及石砌或土坯砌的住房、木架的“长屋”等。

印第安人古代文明

从16世纪起,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印第安人的自然发展状况。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多被殖民者消灭,幸存者被迫住进保留地。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多沦为农奴,对白人农牧场主处于半封建性的依附状态,只有分布在亚马逊河密林中的少数印第安人还过着传统的生活。拉丁美洲各国的印第安人是形成其所在国现代民族(墨西哥人、危地马拉人、巴拉圭人和秘鲁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印第安人绝大多数已与白人、黑人等发生混血,纯血统的印第安人为数甚少。有的已通用英语西班牙语。一般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与白人相差很远,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在教育、职业、居住等方面都受到种族限制,大多从事体力劳动。随着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印第安人进入大中城市谋生的日益增多。已出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组织自己的政治、文化团体,争取生存权利,反对种族歧视,日益重视保存印第安人文化传统。广泛印第安运动已蓬勃地开展起来。

印第安人起源之谜

关于美洲土著居民的来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很多推论和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亚洲起源说”,但这一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呢?

美洲大陆是一块美丽、奇异、富饶的大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印第安人:在辽阔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有策马飞奔、挥着响鞭、甩开绳套、追逐牛马的骑士;在巴西、秘鲁的茂密森林中,有赤身裸体的追猎美洲豹勇士;在北极夕阳映红的海面上,有驾驶着“芦苇马”小舟的爱斯基摩渔夫。这些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文明。1492年哥伦布到来后,印第安人并没有因殖民者刀剑的压迫和《圣经》的诱惑而屈服或改变宗教信仰。今天,各国的印第安人仍在为反对种族压迫以及种族歧视而英勇斗争。应该说,印第安人才是美洲大陆的真正主人。但是,美洲大陆的主人——印第安人到底来自何方?他们是美洲大陆土生土长的呢?还是从其它大陆迁移过来的呢?对这一问题,国际学术界经历了一段长期的争论。

1884年,阿根廷著名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弗洛伦蒂诺·阿梅吉诺提出,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区是哺乳动物进化的中心,是人类的摇篮,那里曾有过比旧大陆更早的类人猿。具体说来,在地质年代第三纪里,阿根廷有一种平原动物,后来发展成了可以直立行走的四足类人猿,再后来进化为三足类人猿、两足类人猿最后形成了类人猿。正是由于这些猿类的迁徙,才使地球到处产生了人类。根据这种说法,美洲不仅是印第安人的故乡,而且还是整个人类的摇篮。

阿梅吉诺的观点引起了拉丁美洲境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专家们对他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验证,很快否定了他的学说。阿梅吉诺赖以建立自己理论的一些类人猿遗骨经不起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的检验。一方面,他把一些动物遗骨误认为是类人猿遗骨,同时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现的一块头盖骨经复原证实不是猿人头骨,而是属于蒙古人种。另一方面,他又把这些遗骨的地质年代大大提前了。既然阿梅吉诺的“本土说”被否定了,那么美洲土著居民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他们什么时候迁徙到了美洲?他们是怎么到达美洲的?他们属于哪个种族?

“本土说”被否定后,学者们总体上认同“外来说”。然而,在“来源地”问题上分歧很大。大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大洋洲起源说”。南太平洋中有连绵不断的岛屿,有些人据此认为印第安人的家乡在大洋洲,说南美印第安人中有的来自美拉尼西亚,有的来自波利尼西亚,有的来自马来西亚。但是也有人唱反调,说大洋洲的马来人是古代秘鲁移民的后裔。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大洋洲起源说在南美确实找到了许多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在比较晚近的时候有过交往,不能说明印第安人的起源问题。

二是“陷落大陆起源说”。此说认为与直布罗陀海峡平行的大西洋水面上,曾有一块名叫“大西洲”的大陆,那里曾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后来,这块大陆突然沉没了,幸存者逃到了美洲,并认为加勒比海印第安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三是“西北欧起源说”。该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过冰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的。至于是哪一支人进入了美洲,有的说是爱尔兰人,有的说是日耳曼人,有的说是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的盖尔人,有的说是丹麦的弗里松人,还有的说是克尔特人。

四是“以色列犹太说”。该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人打败后的以色列各部落有关。持此说的学者认为,以色列部落被打败后纷纷外逃,一部分人滞留印度和中国,另一部分人经由鞑靼到达亚洲东北角,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持此说的学者声言在印第安人中间找到了许多与犹太人相同的体质特征、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

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研究的深入,上述观点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热起来,经过不断的考察和研究以及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学术界逐渐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亚洲起源说”开始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亚洲起源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蒙古人型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万8千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桥”从阿拉斯加进入了美洲大陆。据地质学家测定,在冰川时期(公元前7~1.2万年),亚洲东北部与美洲西北部有陆桥相连。于是,人们作了如下的假想和猜测:远古时期,亚洲东北部的原始狩猎民族在追逐野兽或迁徙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往来于白令海峡两岸,后来又从北美向南迁移,逐渐遍布美洲大陆。

随着我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学者又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华北人起源说”。该说认为,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主张“华北人起源说”的学者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证据。

首先,古代中国人与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墨西哥古代奥尔梅克人文化中间,学者们发现他们的甬道图案与殷人的极为相似;一些印第安陶器上的饕餮纹和云香纹,与商周时代中国钟鼎上的图纹相似;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印第安人中间,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发音,与古代中国人称代词的发音相似;玛雅语称“人”为“镇”或“银”,与汉语发音接近;墨西哥一些印第安人称“花”也是“发”,发音与汉语完全相同。

印第安人的神秘一支

巴西是印第安人的繁衍栖息地之一。据巴西印第安基金会提供的资料,巴西现有约40万印第安人,有215个部落,其中,有一个人数最少、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印第安人部落——佐埃。成年佐埃人的下嘴唇穿有一支木棍,这种独特的标志吸引了世人的目光。(www.xing528.com)

佐埃人生活在巴西帕拉州北部、亚马逊河流域的峡谷中。他们被发现时,自称佐埃人,因而得名。佐埃部落现有152人,分散在原始森林中的4个村庄里。佐埃人居住的村庄间相距数十甚至数百公里,他们自己要互相见上一面都非常不容易。佐埃人的社会结构分散,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村里家里都以长者为大。现在,佐埃人的居住模式有两种:一是定居,在自然条件较好、物产较丰富的地方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一是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由于鸟兽鱼越来越少,大部分佐埃人选择定居生活,用木、石制成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种植木薯等。为了保护佐埃人,巴西严禁外人进入该地区。

佐埃人的生活环境和其他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人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由于终年生活在天气炎热的热带雨林中,佐埃人长年赤身裸体,有时用树叶花草蔽体。惟一不同的是,不论男女,佐埃人成年时——据专家考证,其实也就10岁出头,父母便要为子女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父母精心准备了用白色树枝做成的小木棍,在孩子的下嘴唇处由上往下插,直到木棍穿透下嘴唇能吊在下巴下面。他们认为这样一来,男人更有阳刚之气,女人更摇曳多姿。小木棍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换,最长的有16厘米。

佐埃人的生活简单原始,人很随和。记录片里并没有提及除了美观的因素外,人们插木棍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帕苏埃罗先生也无法解答。据巴西印第安基金会的专家说,佐埃人一生中差不多要换3次木棍,而更换的原因是身高增加。

弱小的佐埃人虽然要依靠其他部落生存,但是并没有被同化,始终保持着本部落的特性,这也是印第安人发展史上的奇迹。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佐埃人形成了朴素的信仰,他们崇拜月亮,相信祖先住在月亮上,自称“月亮之子”,常在有月光的夜晚载歌载舞,举行仪式,避邪驱祸,祈祷平安

上世纪70年代,一个地图测量和矿产资源探寻小组到了佐埃人居住的地区。1989年,巴西首次向世界宣布佐埃人部落的存在,确认其居住地为印第安人保护区之一。

由于曾受到邻近部落和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犯,佐埃人害怕“白人”,有强烈的排外情绪。当巴西印第安基金会的专家试图接近他们时,他们用石头器具和弓箭进行抵抗。专家们改变策略,不急于进入其居住地,而是把食品、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放在空地上,让他们自己取。

胆大者试了一下,发现白人并未伤害他,慢慢地,佐埃人才接纳白人进入他们的地区。

巴西印第安基金会已拨出资金,专门保护佐埃人。有些聪明的佐埃人能担当部落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相信,不久,将会揭开更多的佐埃人之谜。

(三)巴西文化的精神

巴西,尽管一直笼罩在神秘和误解的烟雾之下,但绝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国家。恰恰相反,如果要在世界上找一种最有亲和力、最有感染力,最能让人从心底产生愉悦的文化,首先要数的就是巴西文化。

第一眼看到巴西文化,第一次接触到与巴西文化有关的资料,也许我们的感受是混乱,混乱,还是混乱,仿佛各种各样无法相容的东西居然混杂到了一起,本来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也出现了,在混乱之中还夹杂着荒诞。必须指出,“荒诞”在这里并非一个贬义词。每一个“荒诞的”事物的存在,都是在嘲讽这个世界的虚伪和死寂,只有它本身才是世界荒漠中的绿洲。巴西文化给人的正是这种生气勃勃的、本真的荒诞感,好象一片疯长的绿洲,这绿洲不但不消耗日渐稀少的水源,反而每天、每时、每刻创造出大量珍贵的活水,灌溉荒芜死寂的世界。目睹这一多元共生的沙漠奇观,应该首先承认“它是绿洲”,然后才附带指出“它有点混乱”;而不是首先不屑一顾的指责“太混乱了”,然后才扭扭捏捏的小声承认“它毕竟是个绿洲,而它周围只是一片干旱的沙砾”。后者正是现代小资文化(尤其是自以为独立实际上却被跨国资本控制的小资文化)看待巴西文化的惯用方式。

巴西文化有丰富的内涵,但这些丰富的印象是杂乱无章的,让人看不到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它给我们混乱的感觉。试想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植物学的人走进一座大森林,只要他有一双正常的眼睛,他当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美丽的参天大树,还有树下阴暗潮湿的灌木,灌木下还生长着数量惊人的杂草;但是这一切美丽的植物在他看来,是彼此割裂的,乔木是乔木,灌木是灌木,各自有各自的美,森林的“整体的美”对他是无缘的。在深入了解巴西之前,巴西文化对我们而言就是这样一座森林,我们当中有的人通过音乐或舞蹈认识巴西,有的人通过文学认识巴西,有的人通过历史或经济认识巴西,更多的人则是通过足球认识巴西。人们没有意识到,巴西文化的各个表象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背后有一种多元共生的丰富精神,在这个精神里,我们不但能看到巴西文化之所以博大,还可以看到统一的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的希望。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世界是绝对精神分化的结果,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绝对精神的某种阶段:非洲是最低的阶段,精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区别于自然,那里没有历史;中国、印度和波斯是较低的阶段,精神和自然还交缠不清,是所谓的“实体性精神”的阶段;希腊和罗马是较高的阶段,精神已经从自然分离了出来,其中希腊是所谓“美的伦理的个体性”的阶段,罗马是“抽象的普遍性”阶段;日耳曼则是最高的阶段,作为个体的精神已经回归了绝对精神本体,是所谓“从无限对立那里返回的精神”的阶段。那么,巴西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体系中又处于什么位置呢?黑格尔生活的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巴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已经于黑格尔逝世之前取得胜利,巴西也已经取得了与宗主国葡萄牙平起平坐的地位,黑格尔不可能像忽略非洲一样,把美洲大陆给“忽略”掉;但是在对待美洲大陆的态度上,黑格尔呈现出非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鄙视美洲大陆的历史,认为美洲发生的一切只是“旧大陆的回声”,不值得探讨;另一方面,他又说美洲是“明日的国土”,是未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舞台,似乎又对美洲寄予了厚望。虽然黑格尔说“世界历史终结于日耳曼”,但他又说“使绝对的'真理'实现为'自由'的无限制的自觉”才是世界历史的最终目的,日耳曼显然离这个目的还差的远。那么,实现“世界历史的最终目的”的民族在哪里呢?在黑格尔那个时代的世界里,也只有美洲大陆了。北美的代表者无疑是美国,而南美的代表者,无论从经济上、文化上还是人口上看来,都应该是巴西。

巴西文化与中国、希腊、罗马和日耳曼的文化都有很大差别,虽然它吸收的主要是欧洲拉丁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日耳曼文化,但来自非洲的黑人文化、南美本土的印第安人文化也对它影响极深,这些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混杂在一起,更不是简单的谁压倒谁、谁吞并谁,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和交融,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虽然时有冲突)、多元的(虽然有主有次)、富有非常强大生命力和变异性的文化。巴西精神既不属于所谓“实体性精神”,与“美的伦理的个体性”或“抽象的普遍性”也搭不上界,至于“从无限对立那里返回的精神”,对巴西来说似乎又太高估了。其实,黑格尔还曾经从另一个比较浅显的角度阐述各个民族、各个文化精神之间的高下,衡量高下的标准就是“自由”——中国人只知道一个人(专制皇帝)是自由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知道一部分人(自由公民)是自由的,日耳曼人则知道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所以日耳曼人高于其他一切民族。但是巴西的情况完全违反了黑格尔的论述,在这块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印第安人原先是自由或半自由的(当然,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印第安人恐怕根本不能算人,更遑论自由),或许他们作为个人不自由,但作为一个民族是自由的;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主要是拉丁人(在黑格尔看来,拉丁人受罗马、日耳曼的影响都很深,是高等民族无疑),并没有给印第安人带来“所有人的自由”,反而把印第安人原有的自由都剥夺殆尽,所谓的“意识到所有人都是自由的”高等民族,究竟高等在哪里?此后,来自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日耳曼殖民者又大肆掠夺非洲的人力资源,使本来还享有一点自由的黑人沦为没有丝毫自由的奴隶,而且奴役的方式比希腊、罗马还要残暴的多。就这样,来自欧洲的自由民族在巴西的丰饶土地上奴役着美洲、非洲的两大不自由种族,这就是巴西文化发展的开始。

或许黑格尔不了解巴西当时的情况,或许他了解但是装聋作哑,因为《历史哲学》一书并不是严谨的历史著作,它的哲学性远远强于历史性,在写到希腊、罗马、日耳曼诸民族时还能做到基本公允,写到东方民族简直就是偏见与讹传的大杂烩;既然黑格尔连东方民族都不了解,我们怎么能苛求他了解巴西这个多元共生的民族共同体呢?不过,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毕竟是历史学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共同的里程碑,权且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黑格尔今天活着,并对巴西做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那么他会把巴西放在他的《历史哲学》中的哪个位置?和我们一样,黑格尔第一眼看到的应该也是混乱和荒诞,但是精通辩证法的他应该很容易找到巴西文化庞杂外观之下的内在联系,并且迅速抓住“巴西精神”的要害——自由。复杂的自由,既有原始状态的无意识的“自由”,又有“从无限的对立性那里返回的精神”的自由;而且,在巴西没有这两种独立的自由,只有两种自由的混血儿,有的时候原始状态的自由血统多一些,有的时候现代意义上的自由血统多一些,总而言之,找不到某种纯种的自由。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那种自由吗?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原始的无意识的“自由”只存在于非洲和印度,这种“自由”其实是最大的不自由,因为人根本没有把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具备多么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以为自己是随心所欲的,其实他没有一刻不屈服于自然的权威之下;现代的“从无限的对立性那里返回的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日耳曼人首先发现的,人已经意识到了自然的一切必然性,并且回到了自己的本原——绝对精神,正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的和人间的暴政都不可能再限制他了。这两种自由一个在最低阶段,一个在最高阶段,怎么可能混杂在一起呢?但是在巴西,这种混血真的发生了,而且产下了健康的婴儿,从发出第一声啼声开始,这个婴儿已经茁壮成长了百年之久,至今还没有衰落的迹象。在巴西,即使是平民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但他们的自由带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究竟是一厢情愿的自由,还是实实在在的自由?巴西人一贯被人认为是“懒惰的”,因为他们缺乏改造世界的动力,在宽容的对待这个世界的同时,似乎放弃了与世界抗争的能动性。巴西人究竟是无法改变世界,还不愿改变世界?他们的“懒惰”究竟是落后的象征,还是超出人类发展现阶段的一种超脱的表现?从现代社会强调的“和平与发展”的角度来说,巴西是和平有余,发展不足,而在大多数国家心目中,发展比和平更重要。但是如果有一天,发展这个概念被取消了呢?

必须指出,巴西人的所谓“懒惰”,并不是“心智欠缺”的象征,巴西从来不缺少天才。从文学到电影,从音乐到体育,巴西人一再证明了自己对“艺术”这个词汇的高超理解。巴西的艺术当然不可避免的掺杂着现代商业的成分,但再浓厚的商业因素都不能冲淡巴西艺术天生的创造力和激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欧美主流艺术,我们可以说“优雅”,可以说“严谨”,更贴切的说是“统治”,但是我们绝不会用“天才”这个词;倒不是说欧美艺术缺乏天才,而是说巴西艺术实在太“天才”。这里的“天才”不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词汇,艺术并不是非要天才不可,重视天才的艺术未必就是好艺术,但在我看来,艺术中最激动人心的不是优雅,不是严谨,更不是对我们审美趣味的统治能力,而是那些灵光一闪、此起彼伏、充盈着生命激情的天才。当欧美的艺术家说“命运”的时候,巴西的艺术家回答以“生命”!

如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巴西艺术中找到巴西文化背后的精神;如此,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和亲切感眺望巴西文化,不是从下到上的仰望,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傲视,而是隔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隔膜的平视。主宰巴西文化的精神是充盈着生命力的、混杂着精神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精神,而且这种种不同的精神还能水乳交融的共生一处,结出灿烂的果实。毫不夸张的说,从巴西文化,我看到了人类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