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先全球,42项入选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先全球,42项入选名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四)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共计42项,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先全球,42项入选名录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也在2011年2月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www.xing528.com)

(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四)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共计42项,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汇,初步统计为:狭义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计有52个(以食品、菜系为核心要素);广义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约有68个(增加食品辅助原料、饮食调味品提取、制作工艺等);以地方特色主食小吃为核心的米面豆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多,但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中涵盖了晋、津的特色面食,并且有烧饼、烧卖、月饼等特色面食小吃。作为稻类粮食作物代表的米制品非遗项目,仅有云南蒙自过桥米线(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和五芳斋粽子(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这与中国传承历史同样悠久、分布同样广泛的稻米饮食文化稍有不符。在中国“南米北面”的饮食地理划分中,稻类饮食文化与面食类饮食文化影响力同等重要。每年6月13日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2020年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五)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中的非遗美食

“食”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统,其中很多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食药同源”“食补养生”等理念也传达着中国人有关科学饮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体认知。在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餐饮类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类,尤以传统烹饪、食品加工制作、酿酒、酿醋、制茶等技艺为代表,其技艺持有者不乏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老字号。经初步统计,餐饮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16个。从地区分布上看,北京、四川、山西、浙江四省的餐饮类项目数量较多,均在10项以上。从公布时间上看,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分别入选12项、64项、13项、27项。2008年入选的数量最多,占总量的约55%。除了上述传统技艺类中的餐饮项目,民俗类中也有不少项目和饮食紧密相关,比如吃元宵汤圆元宵节,吃粽子的端午节,吃月饼的中秋节,吃米线的玉溪米线节,婚庆彝族跳菜、年节的长街宴等。可以说,无论是节庆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俗还是生产、生活习俗,都与饮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它们或体现着中国人关于天地的认识,或承载着人们对于家庭、族群或祭拜对象的情感寄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