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中的当代生活表达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中的当代生活表达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56年以前,毕摩与苏尼仪式在彝族民众生活中非常普遍,几乎是彝族人民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传播幅度和传播力度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在凉山州的一些县城,出现了“摆摊设点”的毕摩与苏尼,群众有需求可直接找他们。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毕摩与苏尼也从农村搬到城里居住。也就是说,目前不光彝族人做毕摩和苏尼仪式,在凉山州生活的其他民族的人也会找毕摩和苏尼做仪式,驱鬼驱邪,求得保佑。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中的当代生活表达

在1956年以前,毕摩与苏尼仪式在彝族民众生活中非常普遍,几乎是彝族人民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传播幅度和传播力度是不言而喻的。1956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实施办法》颁布后,毕摩被定性为“迷信人员”,毕摩仪式被明令禁止。1978年以来,随着政策的改变,毕摩、苏尼仪式逐渐复苏,也开始出现在传统文化、民族风俗、旅游经济等官方话题上了。现今,毕摩仪式在彝区的传播与以前有所不同。

其一,毕摩仪式举行的范围从以前的农村逐渐拓展到城市,在机关干部、商人、教师、工人的家中也能见到毕摩的身影,听到仪式的音声。本书采集的“晓补”仪式现场即在西昌的闹市区,仪式的程序与美姑县巴普镇莫红村举行的同类仪式差异不大,仅仅在使用牺牲的数量上有所减少,美姑县的牺牲有一只鸡、一只羊、一头猪(小猪),西昌市的只用一头猪(小猪)。局内人解释城市里减少仪式所用牺牲的原因是居住空间限制,城市楼房里杀牲不易,怕影响左邻右舍。在仪式现场,笔者听着猪被杀时惨烈的嚎叫,看着血腥的场面,明显感觉这与都市的生活环境极不和谐。如果是在成都这类城市举行此类仪式,应该会被邻里投诉。

其二,毕摩在仪式的内容中加进了一些富有时代色彩的新词。如在招魂的时候,毕摩会唱道:“在东方的魂快回来,在西方的魂快回来……在卡拉OK厅的魂快回来!”主要的变化就是在仪式中添加了当代社会的元素,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功利目的。

其三,由于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态势,毕摩职业需求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学毕的人数逐渐增加。在美姑县,据1996年统计(美姑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全县彝族宗教职业者毕摩(仅限男性担任)6 8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占全县男性总人口的8%,所做仪式活动多样,大大小小的约有200余种仪式,经书115千卷。[9](www.xing528.com)

其四,地方政府把越来越多的毕摩文化相关内容纳入文化旅游活动中。如在雷波县,孟获殿毕摩开光仪式就是“雷波2008孟获文化旅游节”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对彝族毕摩宗教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研究者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可见,在当今彝族社会中,毕摩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到在文化上整理、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彝文典籍,主持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小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无不与毕摩宗教密切相关。毕摩宗教在彝族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凉山州的一些县城,出现了“摆摊设点”的毕摩与苏尼,群众有需求可直接找他们。他们有的身带“法器”,让人一看就可以识别,有的一如平常,没有明显的特征。在美姑县城,百姓告诉笔者在某银行网点附近,白天可以找得到毕摩和苏尼,一般的仪式他们都可以做,但不会有大毕摩。出现这种状况,首先是政府出台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政策,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毕摩文化愈来愈被认同;其次是百姓的需求越来越日常化,而以前毕摩和苏尼都是在自己的祖屋区域,等着事主上门邀请。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毕摩与苏尼也从农村搬到城里居住。笔者10年前在美姑认识的一位大毕摩就已经搬到西昌市区居住,在城市里依然有他的信众上门约请他做仪式,其中还有认同彝族文化的其他民族人士。也就是说,目前不光彝族人做毕摩和苏尼仪式,在凉山州生活的其他民族的人也会找毕摩和苏尼做仪式,驱鬼驱邪,求得保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