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历史渊源及祭司产生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历史渊源及祭司产生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民间传说和有关文献记载,毕摩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彝族母系社会,由于图腾崇拜在母系氏族阶段极为盛行,“对于本图腾有一套崇拜仪式的增多,就日益要求有比较专门的人在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前提下兼行原始宗教活动,这就导致了祭司的产生,毕摩就是随着彝族母系氏族时代原始宗教产生后便作为人们信仰图腾之产物的祭司,从而登上彝族历史舞台的”。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历史渊源及祭司产生

据民间传说和有关文献记载,毕摩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彝族母系社会,由于图腾崇拜在母系氏族阶段极为盛行,“对于本图腾有一套崇拜仪式的增多,就日益要求有比较专门的人在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前提下兼行原始宗教活动,这就导致了祭司的产生,毕摩就是随着彝族母系氏族时代原始宗教产生后便作为人们信仰图腾之产物的祭司,从而登上彝族历史舞台的”。在母系社会里,毕摩为女性,毕摩与母权制相结合,统治着母权制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原始社会的演进和发展,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取代,毕摩这一职业逐渐转入男性手中。[3]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毕摩就是当时的祭司和酋长。作为祭司,他们是氏族公社的宗教领袖;作为酋长,他们是氏族公社的政治领袖和统治者。唐、宋以前,毕摩被称为“耆老”(鬼主),担任彝族酋长,兼任祭司,处于执政的地位。元、明至清初阶段,一般称为“奚婆”,为酋长的智囊和助手,处于佐政的地位。清初改土归流以后,一般称为“毕摩”,专司宗教职事,并负责传播彝族文化。从远古走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彝族政权结构中,毕摩主要扮演“君、臣、师”这一体系中“师”的角色。

1956年2月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三届一次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实施办法》,在该办法第四章第十六节第四条中,明文规定:“迷信职业者(毕摩)、游民分给与劳动人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应加强监督及生产。”因为被界定为迷信,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毕摩仪式被禁止,民间从这个时候开始把毕摩做仪式的行为称为“干迷信”。(www.xing528.com)

1978年,随着整体意识的开放,彝族民间信仰仪式逐步恢复,“干迷信”活动渐渐兴起,在美姑、雷波等彝族聚居地区,越来越多的民众,在生、老、病、死等人生重要时刻,或遇其他大事与节庆之时都要请毕摩做仪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