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提出的“交流思想大于交换苹果”观点对我们富有启发:观课的后续议课交流是有效观课的重要方式,真正的思想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交流的本身就是思想的探讨与成长过程。
“后续”板块可以做以下四个层面的操作。
1.第一层后续:“碰撞式”研讨
一些教师在观摩记录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埋头苦记,只观不思。这种录音机式的观摩,谈不上真正的观摩。真正意义上的观摩,教师应能够站在自身课堂之外观看他人课堂内里,且听且思,于细微处见真性,才能透视教育的智性,稀释教育的困惑。“碰撞式”研讨,鼓励教师在观课活动中记要点,对课堂不断地进行省思与剖析,及时记下思维的火花,把现象的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兴整理与发表自己的听课感受,使现场教师的思想、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思维的灵敏度,提升自我反思力。例如,上学期我校举行的“百人百课,百人百思”教研活动,我们采取的就是 “现场观摩+现场感悟+短信互动+讲授启迪”这一“碰撞式”研讨方式。专题研讨活动中,与会教师借助手机教师短信平台,发短信参与互动,对观摩课进行了即时的点评,103 条短信真实地为我们再现了教师们的真实想法和体会。专家做专题讲评,从教学理论、教学规律高度做分析,固然有导向作用;但群体参与,互动讲评,更具有针对性、实际性。这种现场短信参与、群体互动、集思广益的研讨形式是有效观课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2.第二层后续:“随笔式”研讨
让所有参与观摩活动的教师,把观摩活动后的所感写成随笔札记,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思维的过程。与“碰撞式”后续研讨模式相比,如果前者所呈现的是灵光闪现的思维火花的话,那么后者所呈现出的则是思维火花点亮后的那片亮丽的天空。
课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可能思考得并不透彻,也并不够深入,教师们仅仅记录只言片语的思维火花,然而它们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我们要求趁热打铁,结合课前教材研读,主题理论学习,对问题进行再度深度思考,及时整理理性碎片,捕捉体悟中最深的一点,还原感性,并深入下去,进行深度思考,阐明论点,反思归纳,提升认识,并串缀一段文字拥抱心动。观后书写随笔札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没有静心去回味、记录,没有经过智慧之光重新照耀的观摩活动,无以在生命深处留下印痕。
3.第三层后续:“主题对话式”观点报告 (www.xing528.com)
“主题对话”观点报告会是撰写观课札记的深入延伸。上述观课札记撰写是建立在教师们各自教学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再加上每位教师自身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的不同,因此,他们的所思所悟必定是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更是“百花齐放”的。当然,教师们相互间的差异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将教师的思维引向深入,突破思维局限性,我们可组织“主题对话式”观点报告会。
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的“用学习金字塔构建‘悦读·悦写’绘本创意读写”观点报告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观课模式。事先组织教师课前学习金字塔理论及相关案例,再聚焦课堂观课,围绕主题撰写观课札记,汇报互动交流,共享智慧。这种反思性的研讨与重建,可以使每位教师有丰富的机会进行自我思维的锻炼,同时可以充分领略同伴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进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合作、探究、共享的教研文化。
4.第四层后续:“实践式”研讨
当前的观课活动为什么对广大教师实效不大,关键原因之一是缺乏教师自身的实践反思、行为跟进。“实践式”研讨,要求教师关注教学各要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使用教材,开设研究课。通过课堂教学,结合课堂评析,将观课获得的理论及经验成果在全体教师中展示推广,同时,也使教师在新层面的交流研讨中得到新的启迪和提升。
“实践式”研讨很好地将教师内化的新理念新策略与课堂实践、行为跟进相结合,引导教师在实践中研究,以研究促行动,从而有效引领教师在研究问题、实践探索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发展教学能力。
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用行动跟进,实现观念与行为之间不断转换。这层后续,有利于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物化为优秀的教育行为,对教学具有促进意义。我们说,唯有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把握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的方向与路径。反过来,只有实践中思考和革新,才能将这些先进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指导实际的行动。
以上描述的是“前行·后续”式观课模式基本程式,在具体的观摩活动中可以有多种变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某个环节,或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化研究某一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