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的数学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是很容易被大脑遗忘的。所以,数学养育主张下的数学教学,一定是重视数学知识这一冰山下数学本质的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挖掘出数学本质,学生才能获得透彻的数学理解,才能逐步提升数学素养,从而在数学养育中获得持久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的整合教学。我对这节课的核心定位就是理解计数法则,培养数感。
关键问题一:在数与想象中感知进率“10”和数量的多少。
(1)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小方块?(逐个出示小方块带领学生数数,在显示到8个小方块时强调:“现在有几个一,是几?”;在显示到9 个小方块时强调:“9 个一再多1 个一是多少?”)
板书记录:10 个一是十。
(2)这里有几个十,是几?(逐列出示小方块带领学生数数,一直到10 个十是100。请学生想象:10 列小方块拼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图形?你能比画出来吗?)
(3)一边一百一百地比画,一边数,你会数吗?(带领学生一排一排地比画100 个小方块,一个一百100、2 个一百200……9 个一百900。适时停顿强调:9 个一百,再加1 个一百是多少?)
(4)拼成的图形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图形形状、大小的描述感知1 000 的特点,动态启发问题:
1)1 000 个小方块和1 个小方块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2)观察1 000 个小方块图,从图中你能看到几个几?(再次从形的角度感知进率“10”)(www.xing528.com)
(5)向你的同桌每次比画1 000 个小方块的样子,一边比画,一边数数,你能数到多少个1 000?
1)学生展示:一边比画一边数数。因为数量的增加,引发学生在比画过程中需要不断移动位置,以此体验10 000 数量的庞大。
2)不封顶的教学要求,可以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捕捉其学习的困难点。如适时强调:9 个1 000 是9 000,再多1 个1 000 是多少?
“数学养育”教学主张强调从儿童成长视角确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发展来说,对数的认识并非限于会认、会读,更关键的是要能感受到数在量上的多少。这样学生日后遇到生活与工作中的数时,才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让学生获得这种数感?教学中的策略是想象与比画,将抽象的数转化为具象的形。并在手部比画动作幅度的不断增加及身体移动的感知中体会数量的积累。“数学养育”主张摒弃直白的结论输入,强调的是自然体验的培育过程。
关键问题二:在计数器中梳理归纳,理解计数法则。
刚才我们从1 数到100,又数到1 000,最后数到10 000。整个数数的过程你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数一数吗?
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计数时,当一个数位上满10 个珠子时,用前一位的1 个珠子来替代,这样在拨的过程中不断感知“满十进一”的过程。
在拨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总结“满十进一”及对位置值的感知等。)
把1 000 以内数的认识和10 000 以内数的认识整合起来教学,那么计数法则就是教学的核心。只有紧紧抓住计算法则的体验和理解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将零散的数的认识连接成线,也才有可能继续按照计数法则拓展到亿以内数的认识,甚至逆向拓展到对小数的认识。这种“数学养育”下的学生才是鲜活的、灵动的生命个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