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成长历程-观摩课例的独特方式

教育成长历程-观摩课例的独特方式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梳理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以一种独特的研修方式完成着各种角色的转变。在这里我完成教育教学“初体验”,我的教育热情和兴趣被点燃,更重要的是,我寻觅到自己专业成长的最重要的方式——观摩课例。就这样,我开启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原始方式——观摩大量课例,以一个语文教学围观者的姿态注视着语文课堂。我常暗自庆幸加入两位导师的团队,更感恩于他们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弥足珍贵的舞台。而后,我在专业成长

教育成长历程-观摩课例的独特方式

做一名语文朝圣者

从教20 年,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始终如一、初心不改。在我看来,自己所走的语文之路就是一条朝圣之路,其中有坎坷,有坦途,有困难,也有喜悦。梳理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以一种独特的研修方式完成着各种角色的转变。

1.课例观摩——做语文教学的“围观者”

2001 年,我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自己的母校——一所偏远山区小学任教。那年我才18 岁,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孩子”。学校让我带一年级新生,第一堂课上《a,o,e》。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竟然是那样茫然,甚至不知道是怎样开始我职业生涯第一句、第一讲的……就这样,我和小学语文教学在迷茫中开始初恋般的相识了。

我的专业启蒙老师并非什么名师、大师,都是我那帮可爱且充满朝气的同事。家乡小学是一所袖珍山区学校,只有将近一百个学生和十个教师,但难得的是,这支袖珍教师队伍是十足年轻化,除了校长和总务主任年纪大些,剩下的全是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小于30 岁。也许是时代使然,那时候年轻人充满活力,虽身处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但对教育的热情不减丝毫。以校为家,白天认真上课,晚上一起主动聚在办公室备课、改作业,那干劲不亚于劳模。教务主任肯干事、肯钻研,学校虽小,常规、教研、论文写作,样样不落。或许,正是浸润在这样一个全息的教育环境里,我开始逐步迈进语文教育之门,从最初的写教案、谈带班,到如何观摩一堂好课,再到关起门上只有自己的公开课……在这里我完成教育教学“初体验”,我的教育热情和兴趣被点燃,更重要的是,我寻觅到自己专业成长的最重要的方式——观摩课例。

有一段时日,我热衷于听课。一有空就搬张小椅子去听同事们的课,无论语文、数学,还是音乐美术,我常常仔细记录下上课教师的每一句话,回家后琢磨思考。后来,我学会跑出去听课。那个时代的教研活动很频繁,学区、县里经常有活动,但要收费还得分配听课名额。我们是农村学校,往往没什么机会。我就自己前往,等到活动开场后,门口把守的孩子们都离开了,才偷偷溜进会场听课。似乎觉得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听课也就特别认真了。印象中第一次让我震撼的课例,是在平阳剧院观摩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纸上》一课。我第一次感受到语文课原来可以上得如此深入人心。回来后,我把录音听了很多遍,将课堂实录一字不错地写下来,然后又根据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反复琢磨。

2003 年,我花了3 个月工资买了一台计算机,拉起拨号宽带。利用网络平台,在各大教学论坛、网站里畅游学习,很是开心,很有收获。为了设计好一节课,我常常找来多节名师课例观摩、比较、揣摩:为什么这样教?我还可以怎么教?最后,才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课。第二天,就兴奋地在自己那只有20 来个学生的班级上着属于自己的公开课。

就这样,我开启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原始方式——观摩大量课例,以一个语文教学围观者的姿态注视着语文课堂。

2.模拟照搬,做语文教学的“模仿者”

我的专业成长第二种方式是“模拟照搬”。

我先从照搬名师课开始。真得感谢网络时代的便利,我足不出户就能搜集到很多名师课例。一番研究,觉得自己可以理解之后,就会搬到自己的课堂,但结果往往是令人沮丧和痛苦的,我有一段时间常被这样的痛苦困扰:我的课堂为什么上不出名师的效果呢?

后来,我开始模仿名师的风格。起初,我喜欢王崧舟、窦桂梅、贾志敏、孙双金、薛法根等老师的课,我会研究他们上课的腔调、过渡语的设计甚至是教学举止;之后,我喜欢蒋军晶、张祖庆、周益民的课,我会研究他们的课堂节奏、他们的设计框架、他们的话题选择。当然,我会把它们全都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模拟一遍。就这样,我经常会干一种蠢事——一个人关起门来想象着自己在上一节公开课,一板一眼、一句一环地开始教学。或许,这种方式的确有点笨拙,但为我后来的课堂基本功,尤其是调控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逼着自己天天思考,研究课堂,无形中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技艺。

我的模仿不只限于课堂,还拓宽到教育写作领域。我的教育写作始于苍南的“新教育”行动。一段时间里,“教育博客”文化盛行,我轻易地就被卷入了进去,每天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记录点什么成为一种教育习惯。教育叙事是主要文体,我常常在同行的博客里研究他们的叙事风格,无形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叙事风格。然后,就是研究教学论文的体例、选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那台现在已老得快不能动的台式计算机面前,我以模仿者的样子进行着自己的专业修炼。(www.xing528.com)

3.随行团队,做语文研究的“参与者”

2009 年,我选调到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如果我之前的专业发展走的是一条“单打独斗”的路子,自此我开始跟随团队学习,真正走上语文研究之路。

调到县城学校后,我有幸加入时任县小语教研员、特级教师何必钻的工作室。在他门下,我真正感受到团队教研的力量。团队赛课、专题论坛、做课题研究……工作室多样化的教研方式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冲击,使我慢慢意识到,对语文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人的思考。同时,我收获了言语型教学的思想,奠定了我的语文教学基本思想。另外,我开始沉醉于专业书籍的阅读与写作,从一个“课堂研究者”走向“课程研究者”,做起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学问。

更让我庆幸的是,时隔一年,我就被推荐参加了特级教师市教研员曹鸿飞带领的研修班。这一次的学习经历又为我打开了语文教学的新窗。“学为主”教学、“发现-表现”思想、语用课堂等新教学、新理念如潮水般涌入我的大脑,在一次又一次的研修班活动中不断激荡、回响,我的教学理解与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我常暗自庆幸加入两位导师的团队,更感恩于他们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弥足珍贵的舞台。2011 年,我有幸被推荐参加市优质课比赛,何老师领衔的教研团队为我打磨近2 个月,通过这堂课几乎解剖似的全息式课堂观察与分析,无死角地暴露出我的所有教学短板,然后逐一指导矫正、精雕细琢,使我的课堂技艺突飞猛进,迈向一个新台阶。

2013 年,我又有幸被曹老师推荐参加省赛,经过1 个多月的充分准备,研磨透整套教材的所有课例,拿下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一过程,使我收获了团队教研带来的巨大红利,那就是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

而后,我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收获了县名师、市教坛新秀、省教坛新秀等荣誉。我以为,随行团队让我成为一名真正语文研究者。

4.实践行走,做语文研究的“思考者”

一路走来,我形成了自己“理性不失风趣,简约不失厚实”的课堂教学风格。我也逐渐感到自己的课堂陷入一种模式化。

一段时间里,我不上公开课,更倾心于阅读、吸纳。我喜欢叶圣陶的真语文教学思想,我喜欢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我喜欢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我喜欢语用教学,我喜欢本色语文,我喜欢简约语文,我喜欢策略教学……我开始思考我的教学主张,开始寻求我的课堂转型。

我又一次关起门来上自己的课,回到起点,回到原点,从出发的地方找到原来的方向。我慢慢思索着,慢慢领悟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人,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守正语文之道,还学于生——才是真实的教语文。

20 年如一日,坚守语文课堂,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砥砺教学思想,不忘初心,做一名虔诚的语文朝圣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