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是我对语文教学智慧的追求。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在探究中发现辞约义丰的文本隐藏着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在学习上获得“高峰体验”,在“高峰体验”中获取自我肯定。经典文本由于受历史、文化、语境、审美和传播等影响,往往将文本意味深藏于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我在教学中时时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课堂准备不足而导致文本的浅表化处理,使学生失去发现的快乐。文章是由文字构成的,文字好比气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风姿,准确生动的文字使文章气血丰盈、精力充足、韵味无穷,而枯燥干巴的文字则使文章乏味无聊,望之令人生厌。研读文字就是为文章把脉,有利于更准确地掌握作者的真实想法,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咂摸细嚼可以体会作者很多言表之下的东西。
《指南录后序》一文里,当元军统帅伯颜剥夺了文天祥使者团成员身份并且押解往大都时,作者对这一段往事的描述为“北驱予并往”,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个“驱”,我喜欢引领学生琢磨它。通过引导学生对该字进行剖解,学生可以得知,首先,驱的对象是低贱的牲畜;其次,驱的目的是违背对方意愿,使之屈从。文天祥在这里用看似不起眼的“驱”字将自己被迫使、被像牲畜一样凌辱的屈辱感描写得淋漓尽致,而文天祥作为国家使节,他个人的被凌辱其实就是国家的被凌辱,这对于传统士大夫是难以言说的屈辱,是双重打击。当我引导学生对“驱”字进行细嚼的时候,很多文字背后的意味就浮现出来,学生对文天祥的“悲”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逼秦王“击缶”,秦王“大怒”,学生如果停留在字面意思,对该语段都能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丰度,学生就会更加喜欢语文。对于这篇文章,我引导学生比较“瑟”和“缶”的区别,学生讨论得知“缶”是瓦器,“瑟”是丝线乐器,前者是粗鄙的乐器,后者是高雅的乐器,我又引导学生得知“秦声”所指的秦国音乐由于地处西北,粗鄙简陋,原生态,被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原所鄙视,蔺相如以此暗示秦国“没文化,很可怕”的事实,因此秦王“大怒”。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文化语境将文本读深读丰,体会到文本深层的意味。(www.xing528.com)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里,通过“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个句子里的“披、坐、倾、醉、卧、梦、觉、起、归”等动词,体会动作的绵密,进而感知柳宗元的游不是游,而是打发时光、逃避自我。学生通过句式体会到丰富的内涵意味,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