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孩子有自己学习和体验的时间,有自己作主和表达的时间。我们构建的以“自然、自由、自主、自悟”为基本特征的生态课堂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教师们根据《学校各学科“生态课堂”操作规范》的要求,通过大问题设计开展学习活动,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才有了方向,有了要求;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流于形式;有了问题,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及讨论才有了载体,教学和引导就有了抓手。
比如一年级的巧用数数这一内容,我们教师以“学生排队”为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叶轩凯和曾浩之间有几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培养孩子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你想怎么解决,在纸上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还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调研。在生态课堂上,教师不是“园丁”,修剪参差不齐的枝丫,而更像“导游”,带着孩子去看见树、看见鸟、看见草地。心中的那幅美丽画面由学生独立完成。
很多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设计“导读单、回声壁、尝试题和学习路线图”,像导游为游客提供的“自助游攻略”,让学生经历困难,激发探究欲望。在互动分享中,孩子解决问题和自发想象的本领不是我们能预测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放手,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不以任何借口和理由遏制和剥夺。(www.xing528.com)
当然,为了规范生态课堂基本特征的践行,我们对小组合作的分工、自主表达的语言规范、自由分享的方式都提出了明确而细致的标准。这份约束为形成孩子一种能力而设,为形成孩子一种思维品质而设,更为培养孩子一种学科素养而设。
我们营造一个让孩子有“童年样子”的教育生态,让孩子在自然、自由状态下成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人生一段美好的回忆、给终身发展一个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