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扉页上用手写体题下:“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候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先生道破“应然”的教学形态:“教学生不懂的。”凡是学生学得会的,教师不用教,教师应该教学生有困难的,这是教育教学的真谛和常识。
“实然”的教学形态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大多在“教已懂的”甚至是“只教已懂的”。譬如教《老王》《最后一片叶子》教的是“老王”“贝尔曼”善良的性格特点。而这恰恰是学生一看即明、一望而知的地方。而为什么一再照顾老王的杨绛深感“愧怍”?“贝尔曼”形象如何逆转?小说情节安排、叙述者的选择有何特点?……这些未作为教学重点,只分析人物形象的课堂教学显然只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上“滑行”,没有往深处推进。
“教学生不懂的”在单篇教学中尚且如此难落实,在以转向语文实践和解决问题为主的“任务群教学”中挑战显然更大。“大单元”“大情境”“主题式”“项目化”无一不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难度的学习任务,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又要便于教师不断地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注重典型知识的建构生成,并以发展取向取代原来的内容本位,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经验。“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哪些是一无所知的?哪些是一望而知的?”解决这个问题关乎课程建设、学习心理、学情研究,需要基于精准的“学习起点研判”的教学设计,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常识上来审定:
(1)学习时间的预估。任务群教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往往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探讨、反馈、评价。从当下许多任务群教学设计来看,阅读群文、阅读一整本书、观赏视频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做前期的“预学”。我们看到很多罔顾学生实际学习语文时间的“大”设计,例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的学习任务包括曹雪芹其人其事,《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人物群像,《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红楼梦》的传播与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园林、诗词……且不说这种专业教授式的学习合宜与否,单论学习时间投入,这样的设计是否考虑了现实的学习环境?因其许多设计不顾学情忽视高中生实际的学业问题,无怪乎有人调侃这样的设计定位是“高中三年只为学语文一科”。显然,我们说“有效、高效”,是以某一单位时间内(如一节课)来评定的,而不是无限以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为代价。
(2)教学目标的分解。我们知道,一节40 分钟的课教学目标是层层教学目标设定下的实践层面的一个“点”。它是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单元的学习目标等的基础上转化、分解而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许多教师用“三维目标”来撰写某一课的教学目标,其呈现的认知——“三维的课程目标等于教学目标”“三维的课程目标用一节能达成”令人哑然失笑,但这也令人警醒,要将课程目标分解、转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使之成为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让学习结果可测量可实现。从“品味、理解、掌握、想一想”转变为“画出、列举、区别、撰写”,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学习文本的选择。选择哪些适宜学生阅读的文本?拓展怎样的学习资源能支持、配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哪些文本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哪些文本是学生一望而知却一无所知的?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在哪里?
学习文本的选择,学习资源的拓展,我以为大致要循着以下四种阅读路径:
读“对”: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www.xing528.com)
读“薄”:整体把握文本;
读“细”:探赜关键处、幽微处;
读“深”:探究主旨。
基于学生主体任务群的“学”的活动展开教学组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是否首先关注学生,是否已尊重学生内在需要,是否已考虑到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适宜”“合理”“正确”与否,是否能得到他们经验的体认,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唯一标准。
(4)教学设计关注点的转移。以“学的活动”构成教学设计的主体。从教师视角到学情视角改变:从教师视角“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转为学生视角“学生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转变尊重学生阅读“前理解”,关注学生理解中“相异构想”来设计适切性的活动,选择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设计适切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深层理解。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三篇课文不是直接抛出类似“这三个女性分别是怎样的形象”“为何都是悲剧形象”这样问答式串讲化的教学,而是设计“文史馆需要展开中国小说经典女性人物展览”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选择肖像画配文,画关系图谱来梳理人物关系,仿照示例探析悲剧原因完成展板等,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5)任务情境的设计。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需要创设什么样的任务情境去引发学生的言语实践行为?学习活动中如何去落实任务情境、达成成果?情境该如何把控规定性与开放性?学习任务如何达到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我们看到有些任务设计的情境是学校电视要拍短视频、微电影,要求学生“写台词”“写剧本”尚且可行,但是“导演手记”“分镜头说明”“蒙太奇运用”是强学生所难。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这种设计只能是走过场,摆花架子而已。这样设计很“情境”,却未必是“语文”的、“学生”的。
当然,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任务,不是说学生不懂的都要教、都值得教,“教什么”是教师基于课标、教材、文本、学情综合考量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