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趣:课堂教学理念的回归,让学生快乐学习

有趣:课堂教学理念的回归,让学生快乐学习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理应作为每一个人课堂教学朴素追求的起点。以这个视角来观照我们的日常教学,要是在我们的每节课后,所有的学生能由衷地感受到“这节课过得真快”,我们的教学无疑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有趣”不是指感观上的好玩,“这节课过得好快”不是指求取感观上的声光电图,不能因为与语文无关的活动而消解课堂本身应追求的意义。

有趣:课堂教学理念的回归,让学生快乐学习

1.“为什么一节课这么漫长?”

“天,终于知道学生一天下来有多累了!”坐后排的一个教师说

前排教师幽幽地接了句:“这还是各个选手精研细磨出来的课呢!要是常态课可能更糟糕呢!”

这是一次市级优质课比赛观摩席上的对话。每一个教师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在讲课时,一节课的40 分钟时间倏忽而过。若换了角色,作为一个听课者的角色,同样的40 分钟却往往是漫长的,甚至有时变成一种煎熬,尤其是我们不是“窝”在某会场的软椅里,而是坐在硬板凳上时;尤其我们可能一整天六七节课、长时间地听课时;尤其执教者手捧教材“讲解”“分析”的时候……每个人或许都有过疑惑,“何以‘听一节课’这么漫长,而自己‘上一节课’则要快得多呢?”为何有的课让人如坐针毡?为何40 分钟如此漫长?

是听课教师的内驱力不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吗?可许多时候教师是自愿“追星”一般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去参加一个教研培训活动,去听一个讲座、一节课。为何听课中间不由自主就摸出手机朋友圈、刷微博、看头条了呢?

以教师听课这种状态来比对学生听课,我们可以大致设想学生听课一般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每天殷殷期待教师讲课、内驱力强的学生当然很多,但也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考试”“升学压力”而不得已要听课的。何况,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年半载地“追”一场讲座、几节公开课,学生是十几年如一日“钉”在教室“听”课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处于怎样的状态?

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师参加各类大小教研活动,顶多听课一整天或一个星期,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从早自修到晚自修,一节复一节,一日复一日,一学期又一学期。当语文教师铆足了劲意志昂扬地走进教室打开课件讲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英语语法的复习、做了一节课的数学测试卷、上了力的作用与反作用课……可以说,学生打的是车轮战、持续战、消耗战。我曾提议做教师培训的管理者让受训教师跟着学生在教室后排听一周的所有课,从早到晚,不用早晚自修,教师们就能感同身受学生的“处境”了。

教师虽也有做题之倦、备课之累、改作业之疲,但在40 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可以说是“对垒战”。我们私下里曾戏谑“每一个学困生都是‘了不起’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够一整天在似懂非懂或是如坠云雾的课堂“坚持”下来,能“坐得住”,真是一件颇“了不起”的事。他们在课堂的心理时间相对于那些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要“长”很多,单从这一点来说,学困生也值得肯定。如此看来,当我们看到困倦得头如倒蒜却强自挣扎端坐的学生时,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宽容?是不是应该多一些自省?(www.xing528.com)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有的教师声嘶力竭却在学生眼里让人厌烦,为什么教师鞠躬尽瘁却在学生眼里是“煎熬”,为什么“逢课必拖堂”的教师在学校“评教”活动中会是得“差评”的那一个。我们也许就能理解学生笔下常常揶揄那些“激情四溢、唾沫四飞、语调铿锵”而对下课铃声充耳不闻的教师形象了。

“体会”着学生的“体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我能否让这40 分钟别太难熬了?”这理应作为每一个人课堂教学朴素追求的起点。敬畏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交到我们手里的40 分钟,慎待每节课中的每一分钟。往大里说,为人师者,要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敬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张晓风在著名散文名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曾忧心地问:“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在这个语境中,我们每个教师应躬身自问:“老师啊,每一个学生某一节交给我们40 分钟,我们将给他们怎样的一个课堂?打开怎样的语文世界?”

2.“这节课过得真快!”

我们不妨再拿教师参加研训来作比,受训教师能在参加各类研训活动中听课或听讲座时,全程不拿出手机来划屏幕,至讲课结束仍意犹未尽,能在会后对有疑惑处再做深入研究,这样的研训无疑是有效的。以这个视角来观照我们的日常教学,要是在我们的每节课后,所有的学生能由衷地感受到“这节课过得真快”,我们的教学无疑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言堂”“满堂问”。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带着强烈的内驱力自发地去听名师、专家、学者的讲座时,在专家讲课环节中,我们可能会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特别期望“一言堂”式“干货满满”的讲课;而在零散的问答互动环节中,会场留下聆听的人却往往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人所问非自己所疑之处、一问一答时间成本太高而效用不大。由这个现象我们来窥见为什么有些重点学校的学生反而不爱互动,喜欢“讲座式”的课堂教学,因为在极强内驱力的作用下,“灌”可谓又多又满,冲着答题、考试可能是“高效”的。

我们再来思考学生为何会要听、爱听语文课呢?其原因大概是:一是教师个人有人格魅力、独特的讲课风格等;二是目标的感召(诸如考上理想大学等),使其有强大的内驱力;三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吸引力,所讲的内容丰富、翔实;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各种语言活动有吸引力等。

优秀的教师或许能够兼顾以上所有,因为一节成功的课,个中原因有很多,关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讲课者的个体魅力、激情和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因而窦桂梅成为窦桂梅、黄玉峰成为黄玉峰。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教书人”“教书匠”来说,很难成为“窦桂梅”“黄玉峰”们。每个教师当然要提升个体人格魅力、夯实语文功底、丰富人文素养等,但更要着力改变教学行为,真正彻底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与“学”上下功夫,也就是在上述原因三、四上精耕细作,深磨细研。当然,“有趣”不是指感观上的好玩,“这节课过得好快”不是指求取感观上的声光电图,不能因为与语文无关的活动而消解课堂本身应追求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