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深化课程改革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现和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那么新高考改革则是通过学生选择后的评价使潜力和发展成为现实。因此,深化课程改革为高考改革带来了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发展的观念和实施的土壤,也为高考改革中赋予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学校充分发挥校本资源,采用“组合+限选+蹭课”混搭式的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尊重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与学是互相作用的有机体,师生共同的目标是进步的源泉与动力。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学情我们研制了不同层次的三重目标:一重目标拟为国家选拔高层次人才输送后备力量,同时引领全部学生整体提升学习力;二重目标为保障学校全面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的满意度;三重目标是提升后20%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并让他们拥有艺术体育特长等多种发展途径。分层目标制定源自温州二高“捧着葡萄办学”的理念,目的是兑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这得到了师生的认同,也促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每个阶段关注各个目标群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对各个层次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反馈和跟进,促进学校质量的全面提升。
新高考实施后,选考科目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学情起点的差异非常大,原来的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因此,根据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实际及三重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迭代为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学质量评价2.0,内容包括师德常规、教学绩效、教学研究、教学反馈等。其核心部分是教学绩效评价即“两绑一增”:一是延续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独创的班级捆绑制,班级的教学质量增量等级同属于所有的任课教师,使任课教师形成合力,协同教学,科学分配时间、精力均衡发展,避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增加了备课组捆绑评价制,备课组的教学增量绩效同属于备课组所有教师,鼓励备课组加强学情与教学研究,促进资源与成果共享,有助于发挥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三是基于增量的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考虑设计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幅度的大小来评价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借鉴天台中学的“能级法”,再进行校本化处理,基于学情的前后增量,关注学生的“动态与发展”,师生共同关注学习的过程性变化,使每个学生和教师看到自己学与教过程成长及收获的轨迹,激励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家长基于大数据的评价及反馈渠道,引导家长理性、科学地参与学校教育,而不是一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基于客观数据,让家长更能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学生学习成为家校教育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增量评价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学质量三重目标,对年级段教学质量按高分到低分划定五个等级,A 级15%、B 级40%、C 级20%、D 级20%、E 级5%,计算出各班级均量值x:
注:等级划分与系数因校而异,均差值增量Δx =x-x0,对于前次排名优秀的班级则采用均量值增量的修正值Z=,修正条件:均量值超出该学科平均分较多时使用,修正人数在全段10%以内。(www.xing528.com)
这样的评价办法既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感到自己进步的惊喜,激励学生持续努力;又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虽然评价还不完备,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但增量评价动态数据的诊断意义和绩效评价作用是积极和有效的。这样的评价机制初步体现了未来教育减负、合作、发展、家校融合的设想。
教学评价系统的迭代与创新不仅给教学带来新气象,也在省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该创新评价体系的实践被省教育厅推荐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浙江经验”,论文《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发表在《人民教育》2018 年15-16 期。同时,实行新高考以来,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学质量提升显著,三重教学质量目标得以实现,两次获得温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奖,不仅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类人才的后备力量,也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基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坚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的发展战略,在品德立校、艺文特色、课程优化、直距管理、走班教学、质量评价等多个领域进行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风校貌、生源结构、教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我坚信只有坚持抓好德育,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发展,学业成绩才会得到提升,成绩仅是德育的附属产品。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考成绩不断突破,稳居温州市同层次学校领头雁行列,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省一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温州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实现了从“温州区域名校”向“全省知名中学”的不断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