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教学需要频繁的学生移动,在学生课间快速的转移过程中需要提供高通勤率的学生公共活动空间,因此需重新规划学生在教学区的活动路径。原先学校教学区共有A、B、C 三幢教学楼,呈“E”形排列,教学楼的楼与楼之间形成两个园,取名为“真园”与“思园”,三幢教学楼西侧楼层有连廊相通,构成教学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三幢教学楼每层有15 个教室,供一个年级段使用,年级段实施走班时学生基本上在一个楼层移动(实验课、艺体课等课除外),由于教学区东侧没有连廊,走班时从A 幢教学楼最东边教室走班至C 幢最东边教室,距离约为200 米,按正常行走速度,大约需要1 分钟40 秒,关键是东边无连廊导致走班时西边走廊课间人流量大,造成一定拥挤。因此,校园提升工程需要首先对教学区空间重新进行改造,以满足走班教学活动需求。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在A、B、C 教学楼东侧搭建通勤载体,同时兼顾艺术性、文化性、生态性。在A、B 幢教学区东侧,采用“山墙折檐”的设计理念,用连廊连通两幢教学楼一、二、三层,连廊采用层叠折线的形式,形似“书山”,意为云程有路志为梯,同时,也有传统建筑韵味。路径设计采用移步换景的设计手法,中间搭建两处观景平台,学生可顺道欣赏园湖风景,放松心情,走班时顺着坡道步步高升,虽然过程消耗了体力,但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与学生求知相融合,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B 幢与C 幢之间采用“学海行舟”的设计理念,起步于“真园”西边,然后拾级而上、层层递进,直连B 幢、C 幢二、三层两层,也使B 幢、C 幢二、三层两层自然连通,整体造型似一“方舟”。学海无涯勤作舟,与龙湾中学“恪勤·日新”的校训相呼应,蕴意为学生乘坐勤奋小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台阶下层设计若干开放式书房,是学生自由学习的小空间,台阶中间几处镂空处植几颗高大香樟树与香柚树,便于学生在其间休憩与交流。通过以上不同手法营造,补缺了教学区东侧连廊,既有效解决走班时学生通勤的公共空间不足,又赋予了各空间的新形象与新功能。同时,我们对教学区入口正门予以了品质提升,与教学区连廊融为一体。教学楼正门大厅运用山型叠置空间的营造手法,采用反转的设计方法,在方形的体量中挖出传统的坡屋顶轮廓,这种“反转”设计方法暗含学校反转课堂理念,强调先学后教、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采用时间切片的手法,将空间切成一片片的坡屋剪影,用时光机的方式记录学校发展的历史,留住校史记忆,两堵侧墙用书简形式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布局更趋合理、内涵更加丰富。
在重构教学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提升了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功能,在硬件上,各班教室门口安装了电子班牌系统、年级段电子大屏,电子班牌集成了走班课程安排、行政班信息公布与展示、云阅卷系统的成绩分析与查阅、日常行规公示、考勤等功能。德育线所有考核打分通过手机端“智校云联”系统完成后,通过班牌与段屏实时公布,并便于记录统计,每个层楼建有学生随时可操作运用的“信息天地”,配备若干台计算机与打印机,学生可以在此处训练英语听力,打印下载信息。教学区二楼建有学校的“大数据服务中心”与“精准教学实验室”,随时为师生提供服务。(www.xing528.com)
在小物品制造上,龙湾中学原创了多功能“走班柜”,放置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走班柜”是集阅报栏、作业收发台、师生答疑台、学生书本收纳柜、雨伞架于一身的综合柜,占地不多、功能齐全,深受师生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