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教学新突破:学教合一理论及实践

高效教学新突破:学教合一理论及实践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教合一论理念除前面已阐述的十几条外,尚有下述几条。其中的几条理论将起到全书的画龙点睛作用。构建上述“学教合一”教学联盟尚需获得校长的鼎力支持。“四育”宜齐头并进,合四为一,如此可发生1+1+1+1>4的效应,有力促进学教合一教学。结论综上可知学教合一教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在这种教学中,个体与集体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同步发展的。

高效教学新突破:学教合一理论及实践

学教合一论理念除前面已阐述的十几条外,尚有下述几条。其中的几条理论将起到全书的画龙点睛作用。

一、“学教合一论”的其余观点

1.学教合一的“合一性”和“同一性

由开首第一章第三节对“合一”的含义所作的解释可知,学教合一的主要属性有两条:第一,学与教(学与教所指代的事物在第一章第三节已述)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统一,融合成一个相辅相成、相待而成、互补互促、密不可分的整体——谓之“合一性”;第二,学与教在特殊条件下一时性嬗变成同一种事物——谓之“同一性”。譬如学法与教法之合一属于同一性,学生与教师之合一属于合一性,而学习与教授(动词)之合一则属于:①同一性(应用直接施教法二、五及间接施教法四施教时),②合一性(应用间接施教法一、二、三、五施教时),③同一性或合一性(应用直接施教法一、三、四施教时),等等。

2.各段各班各科“学教合一”之大合一论

如果同一个班级各学科教师出于局部的自身利益而各自为政,并从孤立视角来培育学生,使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学生再被缺乏科学性规划的繁重的学科知识任务所迫,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养成擅长积累知识而缺乏思考创新与建构的习惯。

因此学教合一教学最好在每一门学科均同时同步实施,在同一个班级内组建各学科统一的“团队型教育者”与划编统一的学教分队,建构利于年级学科内、学科间教师互助互学,教学相长和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机制,对学生的性别、年龄、特征以及教师任教学科的特点、知识点、学段、课型等,进行分析、整合与协作研究,进而造成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的学教合一之大合一,形成具有共同愿景的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学教合一”教学联盟,从而使共享与多赢获得利益最大化。

构建上述“学教合一”教学联盟尚需获得校长的鼎力支持。对国家利益与民族命运有担当的好校长理应做到:寻找思想的突破口,拿起“发现”的武器,为学校铸就灵魂,创建适合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让师本教育完全走向生本教育。

3.德、智、心、体四育合一论

“四育”指德育、智育、心育、体育,其中心育包括心理暗示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育”宜齐头并进,合四为一,如此可发生1+1+1+1>4的效应,有力促进学教合一教学。对于心育的几个分支,相比较而言,学教合一教学更倚重心理暗示教育,故下面对拙书中出现过的心理暗示方法作一提炼总结:

自我暗示,人格暗示,评价暗示,表情暗示,奖励暗示,考核暗示,证件暗示,签约暗示,情境暗示,榜样暗示,口号暗示,家教暗示,情感暗示,团队暗示,期望暗示,班风暗示,制度暗示,环境暗示,认知暗示,行为暗示,信念暗示,动机暗示,眼神暗示,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身教暗示,好友暗示,权威暗示,同体暗示,联动暗示,文字暗示,形象暗示,比较暗示,刊名暗示,署名暗示,物性暗示,统计数据与实验数据暗示,被培训与被指导暗示,新理念与新方法暗示,重复刺激暗示,等等。

应注意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分为正面暗示与负面暗示两类,若教师误用了负面暗示,则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曾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他每次阅卷时故意将自己任教的两班学生考卷分数压低(扣分过严),于是该两班的语文考试平均分每次都低于其他平行班,即在年级排名中每次得倒数第一,这个假象旨在刺激学生奋起直追,以图在升学考试时能名列第一。岂料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在升学考试中真的变成了倒数第一! 这是因为学生反复接受了这样的负面暗示:我们的语文老师水平不高,我们的语文成绩上不去了。因此教师在采用心理暗示术时务必要辨清该法属于正面还是负面暗示。

4.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合一论

学教合一教学缘何如此高效有众多原因,如果我们从辩证法的角度去分析,又会得出如下理由。

(1)第一种循环往复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学教合一教学进程中,随着每一个个体(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整个集体的施教水平与能力也相应提高,然后反过来优秀集体又推进每一个个体的水平与能力更上一层楼,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个体发展促进集体发展,反之集体发展同步促进个体更大发展,即像永动机一样发生了双向同步推进的不停顿现象,这是导致学教合一教学高效性的原因之一。

(2)第二种循环往复

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异于学生的第二受教育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能够从学生处获得大量有益的信息,例如教师能更加透彻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情,从而使教学内容、难度与进度每每准确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自身的获益反过来又提升了“团队型教育者”的整体水平,而整体水平上去了又会加速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另一种良性循环: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双向同步推进现象。

(3)结论

综上可知学教合一教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在这种教学中,个体与集体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同步发展的。而非“学教合一教学”的教学,仅是单向地由个体推进集体而无集体推进个体,至少无显著的集体推进个体,因此其教学效果显然远逊于学教合一教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说不难印证上述观点。

5.施教法与“发动机”合一论

实现学教合一固然美好但并非易事(当然亦非高不可攀),通常需要多重因素多管齐下,发挥综合效应才能获得成果。虽然各种因素未必都要满足,但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优质“发动机”及其好的开动方法(团队型教育者施教法)却是必须双管齐下的。如果“发动机”非优质甚至是劣质的,那么好的开动方法甭说有十种,纵然有一百种一千种也无济于事,仍然实现不了真正的学教合一;如果没有“发动机”的开动方法或者没有好的开动方法,那么“发动机”无论何等先进,也依然产生不了动力或者产生不了足够大的动力,即仍旧实现不了学教合一。因此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唇齿相依、缺一不可的! 这也解释了一般意义上的合作互动教学(其含义见下文),为什么不能与学教合一教学画等号。

此外,施教法的优化与“发动机”的优化这两个要素亦需合一,统一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研究,协同“作战”,达到共赢。

6.初级阶段存在论与互动教学进化论

(1)互动教学的含义

互动教学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互学互促的教学,即应用先进教学方法、模式而引发片段式或全程式生生、师生互动的教学,相较于非开始阶段的学教合一教学,其特征是:兼任施教者的受教者人数不足,或上述受教者的施教质量欠佳,或其余几个主要的“合一”未完全实现。

(2)论点概述

经验表明学教合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学教合一教学客观上存在初、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学教合一教学不属于真正的学教合一,仅仅是一般的互动教学,而高级阶段的教学才真正实现了学教合一。即学教合一是互动教学不断发展以至发生蜕变的完美结局,或者说学教合一教学实质上由互动教学进化而来。

(3)可能出现的反常现象

在学教合一初级阶段的某些情况下,比如当所教班级为高三毕业班,或学习普遍比较勤奋自觉的学生班级,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低年级学生班级,若以短期内的应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则学教合一教学可能逊于“满堂讲”教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暂时的考分反常现象将会一步一步地逆转,而一旦进入学教合一高级阶段就会水到渠成地发生根本性逆转。

7.大推力促成进化论与进化提速论

(1)不断增大“发动机”推力促成进化(www.xing528.com)

实现互动教学向学教合一的进化,不但需要构建两台“发动机”,更需要定期将“发动机”升级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唯有逐步将“发动机”的推力提升到或接近于最大值,才能完全达成学教合一。

(2)不断创造主客观条件加速进化

怎样加快上述进化的速度? 这需要不断研究创造各种主客观条件,力求多措并举,多策并用。譬如若具备第四章所描述的两个客观条件——“学教合一”课桌椅与低、高层教学媒体,则可加速推进分队建设,促使“副发动机”提前造就,并促使“副发动机”提前升级换代,于是整个初级阶段的时间几乎可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提早进入了高级阶段。再譬如若能设计出更有效的“发动机”开动方法(更能诱使“发动机”开足马力),则显然也能缩短初级阶段时间。这就是说,如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有利条件,则其所产生的作用效应无疑能叠加,从而形成较大的合力,加快上述进化的过程,提前实现学教合一。

8.其余论点简述

(1)学习的对象多元化

如果学教合一中的“学”指代“学习”,那么这个“学习”不应狭隘地仅理解为学习文化知识,还应包括学习劳动技术、体育技能、研究与实验的方法,以及培养(发展)各种能力(智力)等。譬如,若“学习”是指培养实践力,则学教合一即指(在培养实践力上)培养与被培养合一。

(2)修正“突出‘双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升级为“突出学生的施教者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改提为“突出教师的幕后主导作用”。

注:“突出幕后主导作用”是指两个方面——其一,在造就“发动机”上突出主导作用;其二,在为顺利应用各种施教法而在课前做策划、指导、安排、协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上突出主导作用。

(3)修正“尊师爱生”

隐含了等级思想的“尊师爱生”观点迄今仍在国内广为传播与提倡,但这个看似“正确”的观点实质上会严重误导教师和学生,不利于教师的教与专业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学与健康成长,违背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拙书呼吁应将“尊师爱生”改提为“师生互尊互爱”。

(4)“民主是个好东西”

从严格意义上讲,学教合一教学应当是且必须是“纯粹民主”式教学,绝非“有限民主”式教学,不承认这个观点不可能将学生的施教作用发挥到顶峰。

(5)教师应为第二教育家

学科教师不能只钻研本学科知识,还须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否则,即使学科知识功底十二分扎实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第二教育家”与“第二心理学家”。

二、学教合一全程总结

从学教合一理论出发直至学教合一实践成功,其全过程可用流程图总结如下:

三、其他补充说明

1.为何过度夯实“双基”反而扼杀智力

早前美国的一项心理学与生理学联合实验研究证实,一个人若知识太过夯实反而致其成功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智力发展严重受阻。这是因为创造力与远距离联想密切相关,只有凭借远距离联想才能突破常规实现创新,而远距离联想须借助于人脑的低觉醒状态。研究表明,知识太过夯实会使人脑长期处于高觉醒状态而非低觉醒状态,从而使人的成功智力无法正常发展。

2.反对学教合一极端化

在大力推行学教合一的同时也要严防将学教合一搞成极端化。即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每一节课都上成学教合一课,也不能将每节课内的所有环节都成为学教合一的环节,否则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判断。一般地讲,大多数课以及课内大多数环节宜实行学教合一。

3.教改应名实相符

毋要为改革而改革,更毋要借改革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改革只是手段,培育人才是目的。班级教学改革不是为了让人看到我们在改革,而是为了尽可能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为了我们的挚友(学生)学得更好,为了挚友的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了挚友茁壮成长,为了挚友一生的幸福与成功。

4.教师培训需要改革

一方面,实行学教合一教学本身具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功能;另一方面,国家对教师的培训需要做整体变革,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5.学科教材仍需改革

21世纪初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全套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面貌焕然一新。但颇感遗憾的是新教科书上设置的例、习题全都是有答案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智力但较难培养创造性智力,而没有答案的问题才与创造、创新相关联。故教材仍需改革,或者由一线教师自主改革,即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自行添加适量的无答案问题。

6.重新界定教育者与高效教学

为什么有许多教学方法(模式)曾经轰动一时顷刻又销声匿迹了呢? 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一,未认识到或者未完整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施教者非教师而是团队型教育者;其二,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导研究教学方法(模式),即不与其他教育因素尤其是构建大推力“发动机”一类的人的因素相结合,而单一片面地研究教学方法(模式);其三,主观上未领悟出班级教学中最本真的内涵是客观存在的学教合一。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时至公元2017年,我们应当怎样科学地定义教育者? 客观地讲,团队型教育者不仅是班级教学的最佳教育者,而且是班级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换言之,学科教师一个人已经不能成为当今创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合格教育者,已经不能胜任符合新世纪新的教育规律与理念的班级教学工作;或者说,“学教合一”的教学是高效教学,非“学教合一”的教学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