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教学新突破:学教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优势

高效教学新突破:学教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优势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来,在中小学教学中,大有必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课时运用议会两级议事法以彻底消除上述弊端。显然,实行分队捆绑式评价与分队负责制的议事法在课堂上的多次运用,通过“分议”与“合议”的两级制议事,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技能或能力(包括社

一、主要说明事项

1.要恰当把握介入议事活动的时机

当分队遇到困难时教师勿急于介入,而要仔细观察,掌握火候,适时介入。一般而言,教师介入的时机有三个:①在议事过程中,当某分队所有队员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介入以避免低效率的议事活动;②在议事结束后,教师要针对课堂实况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系统归纳所获知识,提升方法与规律并予适当拔高,对表现突出的施教者应做出合理的肯定与表扬,对一时难以取得一致结论的议题允许存疑,容课后进一步探讨;③在整堂课结束后,教师应对相关知识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2.要恰当把握介入议事活动的程度

实践与研究发现,教师给予帮助的程度和学生独立提出与解决议题的能力、分队协作提出与解决议题的能力呈负相关。如果教师在第一时间没有理解学生的想法,他就不知道真正使学生困惑的是什么,往往会采取介入程度较深的直接帮助和指导,这样教师所给予的帮助就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反而会对分队的进步产生阻碍。因此,介入不是越深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只有和学生想法密切相关的介入才是最有效的,只有用“过程帮助”代替“结果帮助”才是最合理的。

3.要求做到“学议合一”

“学”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议”指议事。“学”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议”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学”是“议”的前提,使“议”有实效;“议”是“学”的升华,使“学”更高效。故应寓“学”于“议”,寓“议”于“学”,二者莫要偏废,应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处置两个实际问题:①何时该“学”,何时该“议”;②“学”“议”时间如何分配。

注:关于如何恰当把握介入的时机和程度、如何做到“学议合一”的说明性例子,置于下一节(本章第七节)第四小节的课例以及其他小节的课例中。

二、其他说明事项

1.采用“半自主设计”法逐次提高拟题能力

在学教合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学生自主提(拟)出问题尤其是议题,但这是一种难度颇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议题能力的初始阶段,可以采取“半自主设计”(即分队合作拟题)的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指导、分队合作共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拟题经验以及团队型教育者成员发挥骨干作用,必能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提(拟)出即设计出议题的能力。

2.什么教法最浪费教学时间

教师大可不必担忧运用本章介绍的施教法会浪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导致完不成上级部门额定的教学任务。实践与经验表明,那种为了赶进度,为了应付考试而采用的注入式讲授法,进行近乎死记硬背式的教学,看上去似乎课堂密度高、信息容量大,教师讲得“满头大汗”,但实际上是真正地浪费了教学时间! 教师只是“单相思”般地获得某种自我心理安慰罢了,而事实上除尖子生外多数学生根本无法接受老师所传递的全部信息(国外有人研究得出,45分钟后能够记住的知识信息量不会超过教师讲授的全部知识信息的百分之二十)。

3.学教合一教学要求多种施教法轮换使用

诚然,若每一堂课均无一例外地运用议会两级议事法进行教学也是不明智、不恰当的。一则,学生的特点是“喜新厌旧”,倘长期用同一种施教法他们必然会心生厌倦;二则,现代教学论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所有学科所有课型的万能教学方法(模式)。因此,连续一个时期的教学理应多种施教法交替运用,而且在一堂课内也未必只采用一种施教法,如本章施教法可与下面几章介绍的施教法或者其他书刊介绍的教法(模式),同在一节课内交替使用。

4.在应试大环境下如何运用议事法

纵观国内的众多的教学方法(模式),不存在一种能培养学生既具有中国式应试能力又具有美国式创造能力的超级教学方法(模式),本章介绍的施教法即议事法也同样无此超级功能。那么,议事法对学生的创造力与应试能力的培养就力度而言孰大孰小? 这要取决于三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议题由谁设计,若由教师设计,则对后者力度稍大,若由学生设计,则对前者力度更大;第二个关键点是教师介入的时机与程度,介入时机略提早或介入程度相对较深则后者力度稍大,否则,前者力度更大;第三个关键点是议题有无标准答案,若有答案则后者力度稍大,否则前者力度更大。

既要适应目前应试教育仍唱主角的现实大环境,又必须对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负责,则①议题由谁设计需要教师勇顶压力,独立而慎重地把握,一个折中的参考方案是师生同拟或交替拟题;②介入的时机与程度以及是否需设计无答案的议题亦须教师自行权衡与仔细斟酌。(www.xing528.com)

三、若干应用优势

应用议会两级议事法进行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有不少优势在前面已有所提及,或在其他书刊上介绍其他方法时也有相似的阐述,故在此不欲再提以往已有的陈旧话语,仅精要选述其中的三条。

1.有利于中学与大学的教育衔接

不少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后,在最初的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内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新生有很多是高分低能者,二是传统的中学教学方法与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另外,随着我国初中生、高中生愈来愈多地留学于西方国家,无法适应国外教育方式的信息反馈也愈来愈多,主要反映在许多学生在国外高中或大学课堂教学中无法自主提出问题,也不知如何参与群体交流与切磋。由此看来,在中小学教学中,大有必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课时运用议会两级议事法以彻底消除上述弊端。

2.有利于培养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

当今世界有大量学者在研究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核心素养,但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涉及范围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较多的学者认为团队协作能力必含于其中,而且认为这种能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成功学大师与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在其被译成20多种文字广传全球的名著《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即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也就是团队协作能力。

显然,实行分队捆绑式评价与分队负责制的议事法在课堂上的多次运用,通过“分议”与“合议”的两级制议事,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技能或能力(包括社交与人际沟通能力等)。

这是因为,议事法有助于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与此同时,议事法还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程度与容忍度,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并使学生形成了开放的胸襟、民主的态度、合作的意识、竞争(指分队间的竞争)的意识与集体观念,以及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社会交往素质等。这些因素的集合体直接促进乃至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当然,运用议事法还能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聆听能力、逻辑思维与合情推理能力、认知与元认知能力、批判与想象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及成功智力等。

3.议事活动本质上是团队型教育者施教活动

首先,让·皮亚杰开创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群体围绕合适的学习任务所开展的交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与让·皮亚杰提出的“守恒实验”(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仍能认识到该事物的某些特性并未改变的能力),已有大量事实与实验结果表明,扮演施教者与受教者双重角色的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协助非守恒者成为守恒者,学生们在彼此最近发展区操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已被实践与实验所证实。

其次,国内外对于同伴互教活动的长期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在成功智力的发展方面,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施教者与被教者确实均能从中获得程度不一的好处而非单方面受益。

再次,在运用议会两级议事法的实践中,经过观察与研究可知,各分队全体队员均能积极参与议事,均能合作互助、相互获利、共同进步,并不存在“讨论教学法”研究者所说的“少数学生在讨论时被冷落、被边缘化”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两台“发动机”的有效推动作用,即团队型教育者施教作用与优秀分队施教作用。再者,学教合一课桌本身具备的客观条件与优势也较易促成“人桌合一”,进而促成“人队合一”。

综上,不难理解议事活动本质上是同伴互教活动,而同伴互教活动的核心是团队型教育者施教活动。“自己人效应”表明这样的活动无疑是效果最佳的学与教活动。

由于本施教法的采用稍多于其他施教法,故下节特设六个成功与失败课例详释其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