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促进法
所谓“直接促进法”,是指学科教师为了解决一些影响学科正常教学的实际问题,或者为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专门开设一节相关的德育课(通常将原来的学科教学课改为德育课),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以达到预期目的(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的一种办法。
需加说明的是:①教师无须担忧这样做会浪费教学课时,滞迟教学进度,这实质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退一步可能进百步;②这种将学科教学课改上德育课应是偶尔为之与确实需要而为之;③学科教师也可向班主任提出要求将班会课改上自己预定的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德育课。
案例3 某校初一年级某班三分队有一名学科成绩特别差、经常违反纪律拖全分队后腿的学生,该生脾气异常古怪,性格迥异,无论三分队其他成员怎么劝说都听不进。无奈之下,三分队成员一致要求其退出三分队,而其他分队也不愿接纳其加入。针对这一窘境,团队型教育者决定开设一堂德育课,预先设计了“班级模拟法庭”的活动。围绕“是否将该生开除出三分队”的法庭辩论主题,辩护律师小组(由七位“团队型教育者”执行教员即七位分队长组成)前后准备了一个多月,深入该生的生活和家庭中去挖掘其优点和长处,一步步地帮助他改正自己的缺点。在正式的模拟法庭(德育课)上,辩护律师小组挖掘的优点打动了法官,大家逐步了解他、接纳了他。他也在活动中深受教育,从活动一开始就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到活动结束时已经成了一位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的学生。
二、间接促进法
所谓“间接促进法”,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逐渐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从而反过来又促进智育的方法。这是一种相比直接促进法更常用的方法,运用时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渗透无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淡化德育痕迹,隐藏自己的德育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2.层次无缺
各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挖掘出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梳理,使渗透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呈现系统化和层次化、系列化和模块化的有机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渗透,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3.浸润无声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泾渭分明的或仅在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中的渗透,而是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渗透。除了教学内容外,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等教学的其他诸要素都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
4.融合无形
各科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学科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学科德育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宗旨,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合一。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附着于知识讲授当中,使德育和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和谐合一。
案例4 初二语文《生命 生命》的教学片段
(一)新课引入
略。
(二)感知课文
生命,生命是什么呢? 作者杏林子为我们讲述了三个事例,请你阅读课文,想想是哪三个事例?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学生交流汇报,团队型教育者板书“飞蛾求生,瓜子抗争,静听心跳”。)
(三)感悟文本
1.生命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作者杏林子为我们讲述的第一个事例,找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词或者一个标点,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出来。
(学生按要求学习,然后交流汇报。)
(1)飞蛾并没有说自己要逃生,作者杏林子怎么感受到了飞蛾心中的想法呢?我听说过言为心声,其实行动也能代表一个人或动物的心声,那么,飞蛾极力鼓动着翅膀,它在对自己说什么呢?
(2)是啊! 此时作者杏林子手中捏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生命,杏林子真切感受到,原来生命就是飞蛾挣扎的声音,生命就是飞蛾鼓动的双翅,生命就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3)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小飞蛾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它挣扎着……
(4)生命是宝贵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显得生机勃勃,生命如此美好,飞蛾又怎能不留恋呢? 所以它挣扎着……
老师相信,这只顽强不屈的飞蛾不仅写在了书本上,投映在我们的大屏幕上,同时也印刻进每位同学的心里,就请同学们多读几遍,把这只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记忆在我们的脑海里。(www.xing528.com)
2.生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第二个事例。学之前,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第一个事例的时候,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的?
(梳理学法——自学第二个事例——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只顽强的小瓜苗吧!
(学生齐读第二个事例。)
3.(出示作者杏林子图片)杏林子不仅关注到了弱小飞蛾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关注到了小瓜苗的顽强生命力,她也关注到了自己的生命。(指名朗读第4段,并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小飞蛾和小瓜苗好好使用了吗?是怎么好好使用它们的? 在你看来,怎样才算好好地使用它,怎样又是白白地糟蹋它呢? 你能结合身边的小事谈一谈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三个故事吧! (学生齐读三个事例。)
(四)升华情感
能对生命有如此深刻领悟的作者杏林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杏林子资料介绍。)
在杏林子的眼里,也许她是一只弱小的飞蛾,也许她是一棵生长在砖缝中的瓜苗,但无论所处的境遇怎样艰险,只要拥有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一定能绽放生命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齐读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杏林子感到生命的伟大,于是她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因为她知道……
有了生命,花儿才能绽放;
有了生命,蝴蝶才能飞舞;
有了生命,鸟儿才能翱翔。
(五)心灵延伸
同学们,与杏林子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做呢?
课文学到这,我们知道作者用“生命 生命”这两个重复的词语为题,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热爱生命。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要有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不要虚度一生,要在人生大道上勇敢地前进!
(以下略。)
三、团队型教育者促进法与分队促进法
所谓“团队型教育者促进法”或者“分队促进法”,是指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对特定教育对象施加学生特色的影响,或者通过分队对特定教育对象施加集体性质的影响,从而促使受教育者进步的方法。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由于它是学教合一教学所独有的特色教育方法,又由于具体阐述其做法、措施及优效性原因剖析等需要花费较长的篇幅,故将其独设一节(本章第六节)予以专门叙述与论证。
下一节的重点内容是将分队负责制教育法与目下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做一对比分析,以进一步理解分队负责制教育法及弄清何种方法更有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