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学教合一:实证教学新突破

高效学教合一:实证教学新突破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马卡连柯“通过分队影响个人”的平行教育理论。此外,还包括班级团队型教育者对任何一个分队的成员的教育。为此,分队成员必须帮助其他队员做任何有助于分队成功的事。

高效学教合一:实证教学新突破

一、方法起源

分队负责制教育法的灵感源自教育名著《马卡连柯全集》第一至第七卷中介绍的马卡连柯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方式与策略。特别是马卡连柯“通过分队影响个人”的平行教育理论(第三章第五节已予阐述)。

再者,分队负责制教育法部分汲取了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法”、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所创的“暗示教学法”以及其他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精华并加以改进。

为方便叙述,以后将第三章第五、六节所定义的学教分队简称为分队。

二、含义概述

分队负责制教育法(这里的“教育”包括“教学”)是这样的一种直接施教法:①应用“学教合一论”与马卡连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而进行教育”的平行教育论,将教育个人改变为教育分队,然后在老师的协助下由分队负责在德育与智育等方面教育好每一位队员,即实行分队负责制;②该施教法的“教育”包括队员的自我教育、队员接受班级团队型教育者的教育、队员之间互相教育以及各分队之间的跨队教育;③在课堂学科教学中,无论团队型教育者成员人数少于还是不少于班级总人数的五分之三,都同时开动两台学教合一“发动机”,并且教学流程的基本架构特征是“三梯次作战制”(“三梯次作战制”参见本章第三节)。

三、补充说明

1.关于个体自我教育

分队队员的个人自我教育的发生有三个原因:一是受分队的影响(主要原因),二是受个人意志内驱力的作用,三是受团队型教育者(包括其他分队的团队型教育者成员)的影响与说服。

2.关于分队的权力

运用分队负责制教育法并获得成功,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将分队建设成具有强大教育影响力的分队(需要团队型教育者发挥坚强的核心与引领作用);二是教师应毫不吝啬地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分队,至少是对本分队队员在德、智、体方面的评价权务须下放给分队。其中第二个必要条件又是第一个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

3.关于该法应用的范围

分队负责制教育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于课堂学科教学,“学教合一”教室就是专门为实施该教法而设计与构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也属于其范畴;二是运用于课堂道德教育(课堂德育);三是运用于课后教育,这方面所涉及的场所与范围较广,如自修学习,课外活动中的体、智锻炼,校外活动中的调查与实践,学习之余的聊天与玩耍,寝室内的起居生活,各种形式的工作与劳动等。

4.关于该法应用的方式

分队负责制教育法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分队内一人或数人在教室内外对本分队某位队员或数位队员进行教育;二是分队队员个人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自主学习及自主探究等);三是由全分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相互教育、共同进步;四是各分队之间的跨队教育,即各分队互相发生联系、交往与互动,如携手共探、联合研究,各取所长,或展开竞争(竞争也是一种教育),各分队在友好的竞争中共同提高。此外,还包括班级团队型教育者对任何一个分队的成员的教育。(www.xing528.com)

四、理论依据

1.平行教育理论(第三章第五节已述)

2.“学教合一论”关于分队的论述

(1)分队内具有不同的道德水平、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队员,相互间进行互补;

(2)分队内部团结互助及分队的共同目标为个人提供了能量与动力;

(3)队员们互勉、互助、互学、互爱为分队提供了动力,增强了活力。

3.社会建构论、交往教学论、社会互赖论(第二章第三节已述)

4.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认为合作性目标(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分队成功,分队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为此,分队成员必须帮助其他队员做任何有助于分队成功的事。

5.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守恒研究”及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表明,同伴的相互作用能帮助非守恒者成为守恒者,同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的操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性。

注:“守恒”是指人们能忽略事物外部知觉特征的变化,把握其本质上不变成分的一种能力。

6.同体效应与罗布·杨理论(详见本章第六节)

由于应用分队负责制教育法必定开动“副发动机”,故造就特大推力的“副发动机”显得尤为必要,而欲达此目的,务须进行以下重要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