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智力与惰性智力的内涵
20世纪末杰出的认知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论。他把学生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即应试智力称为“惰性智力”(也译作“呆滞智力”),他认为惰性智力与现实生活几乎不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产生作用,它所获得的这种静态知识的堆砌并不能使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生活和工作中完全胜任;而成功智力则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他这里所说的成功,其一,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其二,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
斯腾伯格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惰性智力而是成功智力,并且前者的过度发展反而会抑制后者的发展。
二、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
成功智力是认识并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一组能力,是认识并弥补或改正个人弱点的一组能力,是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一组能力。这一组能力的三种成分是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又称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能力是个体进行分析、评价、比较或对比时所需要的能力;创造性能力是人进行创造、发明或发现时所需要的能力;而实践性能力是人进行实践、运用或使用他所学习的知识时所需要的能力。个人获得成功不仅需具备这三种能力,更需要在这三种能力间取得平衡。
案例1 以体育竞赛为例说明三种能力的作用
在一场关于某体育项目的比赛中,面临一个对手时,首先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在技术上创新,这是创造性智力在发挥作用。其次,要看这个对手在以往比赛中的表现,分析他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想想要学习他的什么,如何利用他的弱点等。这些分析不仅可以抵挡对手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可以打击其弱势,这是分析性思维在出谋划策。再次,确立了练习内容的方案后,下一步就要付诸实施了,我们的预想是否可行,要用实践来检验。同时,在比赛进行中可以灵活机动,运用各种战术击败对手,这就是实践性智力在唱压轴戏了。
人们曾经认为,智力基本上是不可培养和发展的,但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可以修正的,成功智力尤其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学生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获得成功智力。
三、培养成功智力不容忽视
学业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虽然这些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但是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
案例2 “A现象”与“B现象”说明了什么?
20世纪80年代,“团队型教育者施教法”研究团队曾进行数次调查研究——对两所重点中学(完全中学)的几届初中生与高中生日后的学业成长与事业发展做了跟踪调查与观察研究,发现了下面两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1.A现象(www.xing528.com)
某所完全中学1984届初二年级(共493名学生)的前35名优等生(按初一学年考试总分排名计),在升入高中、大学,考上研究生之后,其中的27人学业表现平庸,有的人虽已考进重点大学,但竟因学年考试始终无法通过而不得不中途退学,有的人在以后的就业和工作中频遭挫败,甚至出现了个别人走向极端的痛心现象。相反,在年级中排名第90至150名的学生,其中的大多数却在日后的学业与工作中蒸蒸日上,前途辉煌,有的成为博士、博士后,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优秀工程师、实业家,有的成为省、市级劳模,有的成为某系统的业务骨干或行政骨干。
2.B现象
某所重点中学1986届高三年级约有401人考入大学,其中考入名牌大学约有83人。2000年,这届学生返校参加1986届毕业生同学会,经同学间相互了解,获知下述信息:这401人中已成为精英人物(指事业有成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管理人才、专家、企业家、成功商人、艺术家及县局级以上的党政干部)的约有37人,其中非名牌大学毕业者占23人。这说明参加工作后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与非名牌大学毕业生相比,前者的工作才干与业绩并不一定优于后者,前者的经济收入与幸福指数并不一定高于后者。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某所中学的数学教研组同时分配进来两名高校毕业生,一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另一名毕业于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属于高校)数学系,结果前者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明显弱于后者,经过三四年,后者被评为教坛新秀,而前者竟原地踏步连续教了四年的高一。
A现象和B现象说明学业成绩的高低及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在只重视学业成绩的应试教育环境中,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在其惰性智力发展时,成功智力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了,反倒是A现象里的“第90~150名”中多数学生的惰性智力与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相对较高。
案例3 “第一神童”遁入空门说明了什么?
1978年被媒体广泛报道且誉为“第一神童”的宁铂,2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 3岁能数100个数,4岁掌握了几百个汉字,6岁攻读医书并学会开药方,13岁被中科大破格录取,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此后在事业和家庭上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于2003年出家为僧,从此与世隔绝。
人的惰性智力或许有可能加速度培养,但人的成功智力是不可能加速度培养的。一般情况下,人的受教育过程需经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而“神童教育”却贸然提前了学习时间,违反了教育规律和成功智力发展规律。从古至今无数事例可以证明,惰性智力发达但成功智力低下者难成大事。历史上“江郎才尽”的实例——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后无突出成就等,岂不恰好诠释了这一点吗?
案例4 一则流传于西方国家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一个人死后直奔天堂,天使领着他四处看看并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天使指着一个人说,此人是他所处的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此君惊讶万分地说:“我认识这个人啊! 他只是一个卑微的鞋匠而已。他甚至从未上过学,根本不知道如何写诗。”“绝对错不了!”天使回答道。由于从未发展他的才能,他的惊世才华被浪费殆尽了。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遗憾。环境可能促使也可能妨碍我们发挥自己的才华,但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关于培养或发展学生的成功智力的策略、措施与办法,参看第十二章。
综上,将发展成功智力设定为学教合一教学的目标是必须的。下节欲证明该目标与其他既设目标通过努力均能达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