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的信(代序)
尊敬的读者:
您好!
当您翻阅于此时,您即为我志同道合(一道求索教育真谛)的朋友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期冀的!
我迫切祈望与您共同研讨下面的问题——我苦苦思索了四十余年的问题。
问题之一
您显然知晓这样一条经典名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这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真理,但若潜心深究,您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疑惑:
假如“有法”的“法”是指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那么“无定法”的“法”该作如何解释?
既无“定法”,我们应当怎么去寻觅优效的教学法?
何谓“贵在得法”? 符合什么标准的教学法才堪称“得法”?
这分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的问题。
您若穷究其义,恐有陶渊明诗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
因而,拙书欲邀您共探这样一个富有吸引力与挑战性的问题。
问题之二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我就开始兴味盎然地关注各家各派首倡的新型教法(模式)。久而久之,我发现了一种奇异的宛若“五代十国”变换特征的历史周期律:
每每诞生一种新的教法(模式),在某个地区风靡一时,喧嚣一阵,但几年(有的几月)之后便沉寂下来,终究经不起持久的实践考验,也无法真正推广至全国,而后便被另一种新的教法(模式)取而代之……如此循环往复。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是教法(模式)本身存在问题? 是受教育大环境的桎梏? 还是不符合中国特色、中国实际? 抑或是其他原因?
朋友,这便是拙书欲与您共同探究的另一个问题。
问题之三(www.xing528.com)
近年来,一个新概念——“高效课堂(教学)”应运而生,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其的研究热度随着课改的深化而持续升温。“十大高效课堂模式”“九大高效教学范式”“十八所中国名校高效教学”犹如雨后春笋,目不暇接地涌现出来。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和通过实地考察后得知,高效课堂或高效教学的众多理论和办法实际上可一言以蔽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其核心是一个“动”字。那么,为什么要“动”? 为什么“动”了就是高效课堂? 怎样的课堂堪称高效课堂? 高效教学最本真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朋友,这正是拙书欲与您携手共探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四
17世纪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撰写《大教学论》时就试图贯彻这样一个信条:“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
人类历史的进程早已跨入21世纪,然而教育界的“夸父”们依旧锲而不舍地在追寻当年夸美纽斯提出的“艳日”——“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的上乘教法。
尊敬的朋友,无论您信或不信,这个“艳日”百分之九十九就是“团队型教育者施教法”!
咦,怎么会是它?
它经得起持久的实验与实践检验吗?
它具有实用性、普适性与推广价值吗?
它具有较好的通透性与较强的可操作性吗? 怎么操作?
朋友,这恰好是拙书欲与您共同探讨的最主要的问题。
请谅解作者无意在篇幅有限的信中抽象地、指令式地给出上述问题的全部答案,因为这样的答案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而且这样做可能会禁锢读者的思维,故希冀朋友您带着问题自行阅毕全书,结合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或者受到拙书的启迪而给出别样的答案。
此致
敬礼!
您的朋友 丁 平
E-mail 1659679828@qq.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