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的执行要掌握适时适量,群众总结出的“看天、看地、看庄稼”进行灌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一)根据天气状况确定灌水期
灌前应注意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掌握灌水时机。如遇天气炎热干燥,近期没有降雨可能,可以灌水;若预报天气将变,有较大降雨,则可推迟原定的灌水日期;在经常受霜冻危害的地方,要注意及时掌握灌水时间,以减轻霜冻危害程度等。
(二)依据土壤墒情,及时调整灌溉制度
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通常称为查墒田),定期(每3~5天)测定土壤湿度,或采取其他方法观察墒情,及作物生育情况等,作为调整执行灌溉制度的依据,当土壤含水量降到接近作物适宜含水量下限时,表明作物需要灌水。灌水时,应根据土壤水分消退规律和灌水前的土壤水分多少,确定灌水量,如表8-19。
表8-19 主要作物适宜土壤含水量 单位:占干土重量的%
(三)根据作物缺水时的外部形态或生理指标判断灌水
作物在灌水后,叶片嫩绿,发出新叶,随着土壤灌水的消耗,叶色逐渐变绿,新叶减少。在缺水情况下,中午前后,叶片垂萎,缺水越多,垂萎持续时间越长。如群众判断棉花初花阶段若植株顶部有三片新叶,说明水分充足,若顶部只有一片新叶,且比第二叶片小得多时,说明植株生长缓慢,表现出缺水象征,应当灌水。若顶部两片叶为暗绿色,小于第三叶片时,表明植株已停止生长,象征着严重缺水。但应注意,若是因外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如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和强烈的热风等),也会出现叶片萎缩现象。
(四)结合水源,调整灌溉制度(www.xing528.com)
1.抓灌关键水
除各种作物都应抓播种保苗水外,生长还应首先保灌关键水。在两种作物争水时,应优先保证浇正逢关键水的作物用水。
2.适当延长灌水时间
自流引水灌溉区,为了充分利用水源,适当提早或延长灌水时间,使大部分面积比较适时得到水。
3.减少灌水定额及浇灌部分作物
在特别干旱或水源大减的情况下,除采取抗旱保墒措施外,可适当减少灌水定额或灌水面积,使有限的水量用到急需灌水作物上。
(五)结合作物需水急缓情况,调整灌溉制度
对灌区内种植有数种作物,需根据作物发育生长特征和灌区水源状态,错开集中用水期,使灌溉制度与灌水计划协调一致,并以全面增产丰收为调节用水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