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学院在十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在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得到了社会和产业界的认可。尽管如此,随着产学研合作的继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很多问题不容忽视。
1.教学周学时过大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都是7个教学学期,仅最后一个学期做毕业设计,而且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并非每个学期都有集中实践,即使有,其周期也很短,一般在1~2周。而现行软件学院本科教学,大多将教学学期压缩为6学期,最后一年不再安排课程教学,全部为实习实训,而且软件学院的集中实践环节多为2~3周。这样算下来,软件学院现行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总时间要远比传统计算机专业少得多。但目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又与传统的计算机学科基本相似,这就造成了原本分散在7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在需要压缩在6个学期完成。毫无疑问,每学期的周学时会加重许多,造成了学生忙于听各种课,学习压力大,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升高;学生严重缺乏自学时间,阻碍其自我发展等负面效果。此外,也给教学管理部门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事实上软件工程专业与传统计算机专业有较大区别,软件工程专业更多地专注于软件工程理论和技术,而弱化传统计算机科学所关注的其他计算机相关的理论,如电路学相关课程,汇编、编译等课程。因此,在软件工程培养模式大多都是六个教学学期的前提下,应适当压缩课程数和课程学时。停开与软件工程相关性不大的课程,或将其列为选修课。同时,压缩非核心课程总学时及核心课程的课内上机学时。压缩课内上机学时不等于降低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经过上面的措施后,学生的上课的周学时必然会降下来,就会有更多的课外时间,这样教师可以布置饱满的课外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完成。这样在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课程数减少、课时减少都会导致学分要求的降低,学生的不及格率和留级率都会得到改善,更有利于教学和管理工作。
2.学生企业实习的质量难以监管和确保
脱离了学校大环境,不在老师“眼皮底下”的学生,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若管理严格、指导有方,学生通过一年的实习会获得很大的收获,但若学院、企业合作不够“默契”,那些自制力差、对自身要求松散的学生可能就长期处于“放羊”状态了。尽管学院出台了不少措施,例如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进行实习答辩,学院进行电话监督、企业走访等多形式、多渠道监督,但问题还是依然存在的。可见,在合作办学的大环境下,探索和建立一套完善可靠、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有模式,更要有制度。(www.xing528.com)
3.企业教师的水平和授课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大部分软件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是一年半到两年的基础课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穿插学期实训,以及一年的企业实习。基础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稳定,专职教师可以保证基础教学的质量,通常由学院专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变化快、门类多,很多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在企业,而不在学校,需要请企业兼职教师讲授。实训指导教师无疑应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教师指导完成。一年的企业实习采取双导师制,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和技术指导主要还是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中,由企业教师参与的比重至少占到了1/3以上,企业教师的质量对于培养人才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各学院都建立了企业教师的聘任管理办法,但毕竟企业教师为学校的非编制人员,其工作重心还是在企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而且在时间上也难以保证,因此企业教师经常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能够聘请到技术水平高、讲课效果好、时间有保证的优秀企业教师授课,是一个需要学院和企业共同努力才可能解决的问题。
4.两年制专科很难培养到位
现行软件学院两年制专科,基本都是只能安排三个学期的课程教学,最后一学期参加毕业实习。三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国家教育部标准又要安排思政类课程、外语和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几乎占了总学时的1/3,也就是说,真正安排专业相关课程总共只有两学期左右的学时量,时间上非常紧张,无法将专业必需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尽管各学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将传统几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压缩到一个课程中,让学生作为了解性的学习,在一定层面上补充了必要的学科知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走马观花”式的知识传授方式,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深入地讲解,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迷茫和不解,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会表现得更明显。如果能够将两年制调整为三年制的本科教育,会有足够的时间将这些必要的课程完整地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对学生进行更系统地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