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纸类好劣,分别扎捆,磨刷加印成担,验明入库。还有吉安、樟树、南昌等地还派专人坐镇收购贩运。在南昌还设有“万龙纸栈”,专人常驻,掌握信息,联系销路。当时万安纸除销往安庆、南京等地外,还畅销香港及南亚国家。至民国三十六年,县内纸业生产:棉津仅留17家,产量不足万担,良口产纸也仅万担左右。
根据纸类好劣,分别扎捆,磨刷加印成担,验明入库。
造纸工艺流程,前后紧紧相连,季节性强,必须做到砍麻入湖不误时,别麻碎料应按时(麻料久置,则因虫害而失效),槽中取宝不逾时(当日配料当日用完)。在正常情况下,除第一道工序外,其余工序一般有三至五人就可生产。
新中国成立前,五区和六区(棉津、良口)有槽户2000余家,年产纸14.8万担;县内聚有贾商30多家,专营纸业(如涧田林昌发,武术江源发,棉津曹仁兴、万利和等)。还有吉安、樟树、南昌等地还派专人坐镇收购贩运。在南昌还设有“万龙纸栈”,专人常驻,掌握信息,联系销路。当时万安纸除销往安庆、南京等地外,还畅销香港及南亚国家。纸业的发达,活跃了城乡经济,圩镇店铺林立,日中如市,颇为热闹,故有“上广下津(京),不如良口棉津,有钱做生意,无钱搞搬运”之说。(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政局不定,至抗日战争爆发,劳力减少,资源被困,商业萧条,市场渐趋闭塞,纸价急剧下降,县内纸业生产大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经济旬刊》载:“纸为日用所需,无刻不备,急待恢复,固不容议,且创始发明的事业,不求振兴光大,专仰给于外人,不持有关国民经济,实属奇耻大辱。”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府提倡振兴实业,改良造纸,解决供需,曾在棉津、涧田等地分别建立纸业生产运销合作社,由政府与商人合资在棉津西园、五里岗开创“合记”“兴记”改良造纸,年产毛边纸六千刀,供县用之需。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县内纸业生产:棉津仅留17家,产量不足万担,良口产纸也仅万担左右。
(冯玉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