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安采茶戏:古色独特,京土结合

万安采茶戏:古色独特,京土结合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0年之后的十年,迎来了万安采茶戏组团演出的鼎盛时期。万安采茶戏的早期表演依旧延续赣南民间“自乐班”的风格。万安采茶戏演出时,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为表演三大主要元素。1956年3月,万安县成立唯一的一个专业采茶剧团,并一直延续至今。剧团在演出大、中型古典戏时,借鉴京剧的表演手法,移植京剧中的锣鼓经牌,配于采茶戏声腔曲调中,形成“京锣土调、京土结合”的万安地方采茶戏。

万安采茶戏:古色独特,京土结合

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戏”,源于赣南,至今在万安的历史舞台上走过约130年的历程。采茶戏独具艺术魅力,深受群众欢迎,因此传承至今。

自赣南采茶三角班形成以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迅速发展。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采茶戏在赣南各地兴起。乾隆年间(1736—1795年),陈文瑞的《南安竹枝词》确切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淫哇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清同治版《崇义县志》的风俗篇也有记载:“近复有少年弟子,结束登场,妖娆便环,手戏目挑,口唱淫词,谓之采茶,亦谓闹花鼓。”由此可见,赣南采茶戏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之大。其间,由于采茶戏里经常夹带一些低级粗俗的内容吸引观众,一度遭到地方绅士的强烈反对,因此采茶戏被诬为“淫戏”而屡遭官府禁演。但民间艺人组织的“自乐班”依然时有活动,他们为了谋生走出家门。采茶戏因此分路流传至闽西、粤北、赣中、桂东、桂南及台湾等地。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前后,南康、赣县等地的“自乐班”常在良口、涧田、武术、柏岩、沙坪、棉津等地演出。由于“自乐班”使用的声腔语言客家土语)与这些乡村的方言相近,且演出的节目又多是世俗民情之类的东西,为乡民喜闻乐见,因此吸引了一批万安艺人拜师学艺,并组班演出。赣南采茶戏就这样在万安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据记载,1919年前后,万安民间艺人巫继灿、曾宪迩等求艺于南康、泰和等地的“灯戏”艺人,学成后在窑头、百嘉、潞田、高陂等乡收徒传艺,组班演出。1923年,潞田乡东村组建了“东村采茶班”四处演出,从此掀起了万安民间艺人学习采茶戏的高潮。1940年之后的十年,迎来了万安采茶戏组团演出的鼎盛时期。窑头的“中塘采茶班”“汾阳相府三角班”,百嘉的“嘉乐三角班”、枧头的“茅坪三角班”、兰田的花灯班等戏班相继成立,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庙宇宗祠。县城西门城隍庙戏台、南门的天后宫戏台、百嘉圩镇的万寿富戏台、高陂乡村背村的界冈庙戏台、涧田乡上陈村的光相寺戏台、良富村的水府庙戏台、良口村的朝庙戏台等各地戏台留下了他们演出的足迹。戏班一般由九至十人组成,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演出。在管理方法上,每个戏班都有一整套规矩。戏班的演出酬金大都由聘请方包场议价。一般,采茶戏每场一担或三箩稻谷,祁剧三至五担稻谷。班内成员的报酬是在按演出任务和质量评定等级后,按季度或逐月摊分工钱的。班内都有明确规定:不准赌博,不准抽鸦片烟,不准调戏妇女和乱搞两性关系;演员在开演前半小时须到场,开演时未到场者罚跪示众,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卖花线》《盘杂货》《睄表妹》《卖细茶》《王氏劝夫》等。

采茶戏班演出时也会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做调整,一年内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名称。如农历正月称“花灯戏”,剧目多是《大拜年》《小拜年》《睄表妹》《睄表哥》之类的喜庆剧;二、三月春茶成熟,称“茶灯戏”,演出的剧目及唱段多以茶为主题,如《姐妹摘茶》《大摘茶》;村民建房、乔迁请戏班演出,称“开厅”,意为“驱邪、庆祥”,一般演《金花报喜》《仙姬送子》等剧目。农闲时,大部分人无所事事,在公祠聚赌。此时的节目不求形式和内容,只要热闹,其剧目大都是《卖杂货》《花姑过关》《上广东》《下南京》之类。

万安采茶戏的早期表演依旧延续赣南民间“自乐班”的风格。其表演形式多是对劳动过程、生活动作的模拟,角色多是一旦二丑或二旦一丑的生活小戏,演唱节奏明快、热烈。起板时,演员多用摆腰、云步表演,没有固定的台词和唱词。演员按照中心大意安排主要情节,视观众的情绪随意演唱,吐词粗俗、动作淫邪,大多属调情骂俏之类。

19世纪30年代,百嘉圩镇的福兴园祁剧团把湖南祁剧引进万安。由于受祁剧的影响,观众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灯戏”的粗俗歌舞已满足不了观众的需要。各采茶戏班从祁剧的剧目中移植了《上京求名》《文武高升》《打洞结拜》等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充实了采茶戏的表演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采茶戏的节目内容,提高了采茶戏的艺术水准。在表演形式上,丑、旦角在继续保持和运用原采茶戏的基本表演手法的同时,小生和须生则完全或大部分借鉴祁剧的表演手法。在唱腔方面,从祁剧声腔中吸收了西皮、二黄、昆腔、滚板等板腔。创新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www.xing528.com)

万安采茶戏演出时,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为表演三大主要元素。伴奏乐器包括勾筒(竹制二胡,后被二胡代替)、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等。音乐由唱腔、间奏曲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声腔分“采茶调”“路调”“灯歌”“花鼓小调”四大类。在声腔、曲调、演奏方面还借鉴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的一些板式和演奏方法,所以它既有茶腔风格,又有新的弹法和板式,具有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活泼、地方色彩浓厚、风格统一、表现力强的特点。

1956年3月,万安县成立唯一的一个专业采茶剧团,并一直延续至今。剧团在演出大、中型古典戏时,借鉴京剧的表演手法,移植京剧中的锣鼓经牌,配于采茶戏声腔曲调中,形成“京锣土调、京土结合”的万安地方采茶戏。数十年来,采茶剧团不断创新,积极创作,打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节目,创作大、中型采茶戏剧目16个,如《红旗插在朝阳》(1958年)、《渡口新兵》(1972年)、《红梅》(1964年)等,整理大、中型传统采茶戏剧目8个,移植京剧、越剧、赣剧、汉剧、豫剧评剧、歌舞剧、莆仙戏花鼓戏川剧扬州淮剧、高甲戏、话剧、黄梅戏、晋剧等大、中型古装、现代采茶戏剧目115个。

2005年江西省启动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后,每年演出220多场,受益群众达18万人次以上。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如《红色农家乐》《随礼》《赔禾记》《爸爸妈妈回来了》《雷雨过后》《半边门》《赌博的苦果》《烂钵头》《良心》《板凳龙》等。其中《赔禾记》被评为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首届“汤显祖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演出一等奖,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小型剧目演出一等奖;《红色农家乐》在2018年“茶香中国”首届全国采茶戏会演开幕式上展演,获江西省第三届“汤显祖戏剧奖·优秀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剧目演出二等奖;《随礼》获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小型剧目演出二等奖;《雷雨过后》获江西省“创新创业共建和谐”小戏小品调演剧目二等奖和第四届江西艺术节(第八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戏曲小品《鸭缘》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戏剧门类作品“群星奖”、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等等。

2012年,万安采茶戏被列为市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卫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