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皂口古道:赣江水路交通要塞

皂口古道:赣江水路交通要塞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皂口濒临赣江,地理位置险要。皂口居武索、小蓼之间,为赣江水路交通要塞。皂口自古就是县城西南陆路关隘要地。明、清时皂口均设邮铺。驿站、邮铺、巡检司衙署及皂口塘营房已荡然无存,数株高大而又枝繁叶茂的古樟,苍劲挺拔,屹立于皂口的赣江边。这是昔日皂口古道历史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年间的皂口不再是驿道,也不再是乡一级政权的驻地,邮路因此也做了改变。

皂口古道:赣江水路交通要塞

皂口濒临赣江,地理位置险要。水路由皂口顺流而下,经小蓼滩、大蓼滩、棉津滩、漂神滩、惶恐滩直达万安县城;由皂口溯江而上,经武索滩、昆仑滩、晓滩、良口滩可上赣州。

皂口居武索、小蓼之间,为赣江水路交通要塞。皂口自古就是县城西南陆路关隘要地。《万安县交通志》载:“由(县城)南降六十之老塘前过渡即皂口汛,十里至长桥,十里至皂径十五里范新安,十里至上扶铺,十里至分水坳,与赣县桂溪连界。皇口层吉州通虔州(今赣州)陆路要冲。”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均曾设邮铺、驿站和巡检司,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员住宿和换马。因此,历代知名之士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辞赋。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大词人辛弃疾(1140—1207)调任江西省提点刑狱(掌管法律诉讼的官吏)。提刑衙门设在赣州,他在经过皂口去赣州时,临流远眺,触景生情,从江水、青山联想到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百感交集,在皂口壁上书写了那首倾诉内心痛苦而又脍炙人口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关心时政、主张抗金的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于宋淳熙七年(1180年)赴广东,经过皂口,宿于皂口驿并经皂径、分水垇(今属弹前乡)出吉州界到虔州,留下律诗多首,如《宿皂口驿》。

倦投破驿歇征骖,

喜见山光政蔚蓝。

不奈东风无检束,

乱吹花片点春衫。

明、清时皂口均设邮铺。驿站与急递铺合一以后,设铺兵。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皂口铺配铺司兵四人。(www.xing528.com)

皂口驿站。明洪武五年(1372年)设驿臣1人,专管驿站,驿吏1人,馆夫6人。配站船5只,每船船夫10人。顺治年间(1644—1661年),驿丞裁,皂口即改设腰站,配腰站驿马16匹,马夫5人,递夫3人,均由县站夫拔。当时,驿站与巡检司同署,清初缺裁署废。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驿站公馆在大王庙地方(与皂口隔江相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万安知县毕廷斌买地兴修,看守人员由县发给工食。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全县有走递人夫80名,工食银864两;差马40匹,工食银152两;马夫12名,工食银129.6两;铺司兵77名,工食银554.4两。

皂口巡检司。明清时期,万安县在关隘要地设巡检,距县城稍远的皂口、滩头(今百嘉一带)即设巡检司。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皂口巡检司地址由皂口移驻大王庙,因皂口居赣江之西,通南驿站,大王庙居赣江之东,兼通于都、兴国,易为盘诺。皂口巡检司与皂口驿署同处,衙署迁大王庙后,初凭民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署于大王庙北。至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皂口巡检司由大王庙移驻武索,但署仍设大王庙,名称仍叫皂口巡检司。清同治十年(1871年),皂口巡检司俸银31.52两;皂隶2名,工食银12两;弓兵15人,工食银27两。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巡检、皂隶及工兵编制、俸银、工食银与同治年间(1862—1874年)完全相同。

皂口塘。清代,皂口设塘汛,有绿营兵驻防巡逻。清同治年间,皂口塘设营房3间,望楼1座,烟炖3座,炮台1座,县旗杆1根,栅栏1围;配守防兵5名,由县营拨。

皂口漏泽园。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兴建,万安县知县李梦著有《皂口漏泽园记》,曰:“万安之为邑河,河之滨多废权遗,是有二:行旅之客死者,权于是河滨之土,无主无力者荷安于是。顾是河为十八滩,滩水涨落无常,土岸剥削,日见暴骨”“离县六十里之皂口尤甚”“县故有义家”,但“不能及远,此宜别有以为之”,皂口“离河数武,宋、徐二姓有山数使捐此山”“又得几人”“廖晖宜等动之各就其力,需金若干”,巡检“陆君(山阴人)以倡之,将为之筑高岗以尽诸暴于岸者,而后有无可归者,悉得于是焉入土。更为建屋数楹,以待旅榇之欲归而寄焉者,复置田数石,理春野一壶,秋田一盂取之于是而不祀者不致馁……”民国年间,园废。

抗日战争前后,皂口村很大,居民中有宋、徐、廖等姓氏,廖姓居民多。驿站、邮铺、巡检司衙署及皂口塘营房已荡然无存,数株高大而又枝繁叶茂的古樟,苍劲挺拔,屹立于皂口的赣江边。距皂口200多米远的地方,有100多亩专供养马的沙洲草地,建国后已开垦种一季晚稻。因这里曾是养马的草地,居民建村于此,即以马洲为村名。皂口的赖江河岸建有以花岗岩砌成的码头,宽3米左右,拾级而上直达皂口街头。清代设有皂口市,民国年间,街两边有几户徐、廖姓居民居住,一徐姓人曾设豆腐坊于此,从街中间穿越而过的道路,为卵石结构,呈龟背形,两边嵌有平整的花岗岩长条石。街道长约百米,宽4米。这是昔日皂口古道历史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年间的皂口不再是驿道,也不再是乡一级政权的驻地,邮路因此也做了改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县里开辟了邮路。人们从县城出发,经石壁下(与棉津一河之隔)、棉津、长桥(距皂口5公里),至社坪住宿,次日从社坪经柏岩、弹前至良口住宿,第三天从良口经武索返回县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万安县政府设政警班,专司传递乡(镇)公文事务,同时开辟四条传递线路。其中一条从县城起,经棉津、社坪、柏岩、弹前、长桥再至棉津返回县城。民国年间,邮路、政府传递公文线路的设置,均未将皂口列入其中。

1990年8月,万安电站水库蓄水发电,皂口村(含街上、桥上、马洲、告场、四角山等自然村)及学校、公路等公共设施和2400多亩耕地全被淹没,这一带成了库区的深水港湾。

(许诗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