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色万安,探秘城隍庙

古色万安,探秘城隍庙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公元239年,我国就出现了城隍庙。万安的“城”与“隍”又如何?在西门进城靠左边有一条与正大街相连的通道,这是去城隍庙的路线,长约100米,宽约12米。三是在通道的尾部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城隍庙,长约16米,宽约12米,分前、后两殿。提线木偶每当城隍庙祭拜时或节日期间戏台演出时,更是观者如堵,欢欣雀跃。关于城隍庙的祭祀,自唐朝开始就颁诏各郡县,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为祭祀日。

古色万安,探秘城隍庙

“城”原指土筑的堤,再在堤的两边加砌砖石而成的高墙,称之为城墙。为了防卫和取土之便,人们在城池的四周都挖了很深很宽的壕沟,这样的壕沟有两种,有水的叫“池”,又叫护城河,没有水的就叫“隍”。城和隍都可保卫城市,所以人们把城隍两个字合在一起,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早在公元239年,我国就出现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成了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

传说城隍爷是阴间的县官。城隍庙一般建在城镇,乡村多为土地神,都是管一地水土、保一方平安的官。城隍爷也叫“三神爷”,一为“保佑平安之神”。凡为人忠厚老实,肯做善事者,就保其平安,延年益寿,万事如意。二为“管辖亡魂之神”。凡道士为其超度亡魂时,必须先发《城隍牒》文书“知照”,方可拘解亡魂到坛。三为“护国安民之神”。可应人之求,解除涝旱、病虫灾难,以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每年的庙会,四面八方的人成群结队地纷纷到庙里进香、朝拜、许愿,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万安的“城”与“隍”又如何?

万安在唐保大元年(943年)只设了一个镇,那时还只有一座土地庙。宋熙宁四年(1071年)改镇为县,建了县就理应有城。建城大约可分三个阶段。宋元时期,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始筑城墙,到南宋绍兴时增筑城垣,置东、北两城门。直到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续筑后,土城墙才基本筑成。置了东、南、西、北四城门,并给各城门取了名。该城墙周长三里,高一丈三尺,宽一丈二尺。明朝时期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皇帝发布命令:“凡各郡州县古有城池还存者,酌量加以修补,旧无城池或不完整应渐行开筑。”明正德六年(1511年),在原基础上加修一次后,第二年又在城墙两边加砌砖石,再筑了城墙。其周围长七百一十四丈,垛口九百五十个,高二丈二尺,连垛墙上宽一丈,下宽一丈五尺。共置了六座城门:东曰威远门,西曰五云门,西曰芙蓉门,南曰表忠门,西南曰观澜门,北曰通都门。清朝时期,城墙还基本保留明朝的模型,没有大的改变,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修复了被大水冲塌的部分城墙,二是构建了六座城门楼,三是重新开放芙蓉门,四是对南、北二门的位置修了又改。可见,万安古城墙的基本模型明朝时就固定了。

再说“隍”。实际上挖土壕、筑城墙是相辅相成、一举两得的事。修筑土城墙需要大量的土方。土从何来?就地取土,用城墙外围取的土去筑城墙。这样被挖的地方就自然形成了围城的壕沟。

据《万安县志》记载,在宋朝时就“以溪流为池,西临大江皆凌池”。在元朝至正时“西临长江为壕,东、南、北之壕绕城二里,深一丈五尺,宽三丈”。城西沿河的三座城门(西门、观澜、芙蓉)都面临赣江,是一条天然形成的护城河。从志载“东、南、北之壕绕城二里”可知,当年挖壕沟时就已把南门桥、东湖洲、北门桥、廖家祠塘这四地相互联通了。这就是当年绕城二里挖的土壕沟,后来变成了水壕沟(护城河)。在城周围所挖的壕沟,由于土质不同,在雨水、洪水年复一年的冲刷下,又形成了壕中带塘(俗称十八眼塘)。壕沟里的水是怎么来的?一是从东门龙王潭群山汇流的溪水,进入东湖洲后分二支流入赣江。一支经东湖洲过南门桥流入赣江。另一支经东湖洲过石板塘流入北门桥后入赣江。二是北门桥前群山汇流的溪水,流入北门桥后也分二支流入赣江。一支由北门桥流入廖家祠塘,再流入赣江。另一支由北门桥流入十八眼塘,经现滨江小区流入赣江。这样万安西临赣江,东、南、北的壕沟又联通了,县城周围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护城河。

有了城与隍,其庙也就应运而生了。自万安改镇为县后,适逢宋朝统治阶级提倡佛教,致使佛教广为传播,寺院随处可见;扶持道教,又使道教大为兴盛,庙宫比比皆是。据传,县城在那时城内城外就有40多座庵堂寺庙。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万安县志》卷七《祠祀志》中记载:“城隍庙在县城西门内临大街,明洪武间(1368—1398年)知县冯胜、主簿郭文举建。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知县曹鸣銮重建前殿。康熙初年(1662年),知县胡枢增修牌坊大门神像,钟鼓皆备。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寇,知县丁日昌捐廉倡率并集邑人劝捐修复。”20世纪50年代保留下来的城隍庙,应是咸丰时修复的。其理由是:根据史料记载,万安一百多年来曾发生了两次大的火灾。一次是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县城内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烧毁了一百多家店铺。另一次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侵略军两次窜扰万安,放火烧毁万安县城,当时主要街道几乎都被烧毁了,但离街道百米远的城隍庙和几栋民居老宅安然无恙。

当时城隍庙为什么要建在“西门内临大街”的这个地方?

其一,西门是县城六座城门之首,它不但是最大的门,也是管事最多的城门。所以当年建城西门时就将位置有意识地斜对城隍庙,目的是让城隍爷管住这座城门,不让牛鬼蛇神、乌面野主闯入城内危害百姓。其二,大街是集市贸易人口最多的繁华闹区。城隍爷住在这里,可以为民消灾化难保平安。在西门进城靠左边有一条与正大街相连的通道,这是去城隍庙的路线,长约100米,宽约12米。这条通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在通道的进口处,建有一座外八品字形、砖柱结构的牌坊,上刻有楹联。二是在通道的中间有一戏台,面对城隍庙,台两旁有厢房,台下立有四根大木柱,人可在台下通行。三是在通道的尾部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城隍庙,长约16米,宽约12米,分前、后两殿。前殿大门两旁立了两根木柱,分别挂着大鼓大钟,中间放一个石香炉。后殿立了四根大柱,两边建有厢房。后墙正中摆一案桌,坐着城隍老爷,黑面长须,身穿黑袍,腰挂宝剑。两旁各立两个差役,手拿长板和铁链,个个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另一边还坐着一个八字胡须的师爷,桌上放置文房四宝,摆出一副衙门审判的架势。(www.xing528.com)

提线木偶

每当城隍庙祭拜时或节日期间戏台演出时,更是观者如堵,欢欣雀跃。平时也经常有各种剧团来此演出,如京剧、木偶剧、采茶剧以及三脚班。据县城京剧爱好者徐岚辉介绍,万安刚解放时,遂川来的京戏班有两位科班出身的老艺人,名叫王子龙和穆百虎。他们在这个戏台上演出并传艺,深受观众的好评。

关于城隍庙的祭祀,自唐朝开始就颁诏各郡县,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为祭祀日。宋朝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自明代起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知县都要率僚属前往行参谒礼。新官到任前一天须宿于庙,翌日清晨着常服首祭城隍。清代规定,城隍庙“五月十一日神诞”为官家统一祭祀日。解放前,在万安县,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祭祀日。据说有位姓彭的县长素食斋戒,年年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城隍庙里祭拜。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来自远乡近邻的善男信女,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城隍庙祈神保佑。县城有名的“儿郎灯”,也在这天举行通宵达旦的游神活动。当“儿郎神”迎进城隍庙里敬神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千百年来,城隍庙在民间百姓中有崇高的地位。所谓“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城隍远比官府可敬可亲。所以无论碰到什么不吉利的事,人们都要到城隍庙里去烧香、许愿,祈求逢凶化吉、富贵安康。当时流传一首这样的儿歌:“请城隍,敬城隍,城隍爷来了保安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城隍人性化,纷纷把历史上的清官忠烈封为本城城隍。于是各地虽然都有城隍庙,形式格局也基本相同,但供奉的城隍却不相同,有的还先后供奉几任城隍。如南昌第一任城隍是汉朝初期的大将军灌婴,第二任城隍是明朝布政使黄公卿。上海的城隍是文天祥,万安的城隍是个武官。

诚然,因果报应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它劝人一心向善,不要为非作歹,这种抑恶扬善、慈悲为怀的观点,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有一副楹联这样说: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陈凯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