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惶恐滩下的赣江右岸,有一座古塔,为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所建,因人们崇尚文风,特取名为崇文塔。该塔九级八面,高三十多米,面临江水,雄伟壮观,每层的塔门都有如意斗拱,是目前江西省发现最早的如意斗拱。历经五百年风雨沧桑,崇文塔依然巍然屹立,显示着万安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悠久。距离崇文塔不到四公里,就是万安著名的古书院——九贤祠,这是万安仅有的古书院遗迹。
九贤祠位于百嘉镇九贤村,该村历来是一个书香之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里有一座寺庙,名“涵山寺”。每当节日,周围的老百姓就纷纷前来敬神、祭祖,平时则办学。后来,名僧杯渡禅师经过此地,他饮了寺旁龟泉的泉水后,大加赞叹道:“泉有翰墨香,后当有大贤居此。”果然,到了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听闻此地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欣然前来,并在寺里传道。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因为欧阳修久负盛名的政绩和传遍天下的文名,这个地方很快就闻名遐迩了。此后,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大才子解缙,明朝学者、杰出的地理学家罗洪先,明朝“阳明学派”的重要学者欧阳德,以及本地名士闵子林、郭简斋、刘玉等均先后到此讲学。到了明朝末年,因为魏忠贤乱政,不少文人学士隐身藏名来到涵山寺。该寺为先生所流寓,人们遂将寺名改为“贤居寺”。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当地人对贤居寺进行了改建维修,并把欧阳修等八位在此讲学的著名先贤牌位祭祀于其中,故又名“乡贤讲学寺”。
九贤村附近有一个叫昂溪里的地方,村里有一条溪流名昂溪,南宋义士段奎斋依溪建了一所民房作为学舍,招收村童入学。村童们每天坐在学舍里,高声朗读四书五经,那朗朗书声,远播江面。据史实记载,南宋中期的一天,民族英雄文天祥乘舟经过这里,正当他站在船头欣赏两岸风光时,听到学子们整齐的读书声阵阵传来,又看到周围景色颇佳,于是立马停舟登岸,循着书声来到了学舍。当他看到学子聚首一堂,读书习字,十分认真,心中油然而生喜爱之情。于是,文天祥特意在这里停留了好几天,每天对师生谆谆教导,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们“义之所在,必躬蹈之”,并且亲自将这个学舍题名为“昂溪书社”。然后,他告别师生,继续扬帆前往赣州。从此,远近的学子,负笈来此求学者,络绎不绝,从书社里走出了不少进士和举人。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书院尽数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此后便无聚童讲学之所,学童只能在家自学,人各请师。为了将尊贤、育才、尚义之风发扬光大,在学师张君行和王董的倡议下,乡民们慷慨解囊,积极捐资建校。此举也得到时任知县欧阳建的重视和支持。在他的主持下,人们特意选择贤居寺遗址的左侧新建书院。在能工巧匠的努力下,历时两年多,新的书院于1870年落成,并将曾在贤居寺讲学的欧阳修等八位先贤和曾在昂溪书社讲学的文天祥共九位贤人的牌位合在一起祭祀,新的书院于是取名为“九贤祠”。同时,村庄也被改名为九贤村。九贤祠继承了贤居寺和昂溪书社的学风和精神。自此,万安文风更胜,名流辈出。
九贤书院正大门,现已毁(www.xing528.com)
站在九贤祠前,可以看到该祠面对赣江,背靠大山,绿林环绕,门前绿草茵茵。遗憾的是,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它的建筑大多已经倾塌了,但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天重修的门面和四周墙垣仍较完整,门面上的字迹及“鲤鱼跃龙门”等石雕清晰可见。大门正中刻写着“九贤祠”三个饱满厚重的大字。正门之巅,高悬着“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寓意文天祥曾在此讲学,他的浩然正气永存于此。大门两边是“古君子曾临乡讲学,一都人乃仗义建祠”的石刻对联。对联点明了这座祠是全乡人为纪念九位贤人在此讲学而集资兴建的。大门正面还有两副对联,分别是“九德五常服膺弗失,贤关圣域捷足登先”和“国运喜维新,惟愿都人士正心修身,扶持政纲,感召上天畴锡九;儒风宜守旧,须记乡先生著书立说,昌明圣教,鼓吹后进志希贤”。两联之间穿插着“理学”“名臣”四字和雕塑图案,颇为静雅。
据史料记载,九贤祠是典型的古书院建筑风格,设计古香古色,有回廊、吊楼、藏书阁、天池等。占地面积741平方米,除教室、牌位房为一层建筑外,吊楼、学生和老师宿舍、藏书阁均为两层建筑,结构外墙为砖,室内均为木质,且雕梁画栋,做工十分精细。知县魏湘曾作《贤居寺记》:“贤居寺非寻常寺观可比,盖凡名人流寓之所,系古迹也。”欧阳骏也作《十二都九贤祠社学记》一文。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门面。其后,九贤祠一直作为九贤小学办学之所,1979年作为危房被拆除,仅留一个大门。
(邱裕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