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芗城(今青原区值夏镇)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登进士第。初授抚州军事判官,他招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军,后任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力主斩秦桧、孙近和王伦,声振朝野。胡铨因此遭除名,编管昭州,移谪吉阳军。秦桧死后,内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复任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澹庵集》等传世之作。
胡忠简公祠位于沙坪镇观山村小草龙村小组。据记载,从康熙元年(1662年)到同治九年(1870年),万安接纳了大量的客家移民,县域人口激增。这一时期除当地原住民自然繁衍外,从中原地区或赣江下游吴赣文化区南迁万安的很少,新增人口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和赣南。时局的动荡,把这些自称“河洛郎”的客家人定格在客籍的方位。但是,历史的摆布动摇不了客家人的执着坚韧。无论条件多差,他们都能够生存下来,并迅速繁衍。对于新居的选址和坐向,客家人不敢马虎,他们重视风水,讲究山形水势,重视天人合一,采光、通风、排水都要考虑妥当。他们在山脚或者山腰挖出一个屋盘子,然后用糯米浆拌和黄泥筑墙,就地伐木以做梁柱,建造房屋,规划家园。紧接着垦荒造田,沿着水溪与沟壑,削峰填谷,开辟出一垄垄田地。
查族谱可知,该村居民为胡铨的后人,开基祖为胡公谕。追根溯源,泰和邹溪村的开基祖当是胡铨第四子,因躲秦桧党派的陷害,1400年从芗城迁入,并更为邹姓。后代胡惟洁建忠孝堂,其玄孙即胡公谕(胡铨第二十四代后裔)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泰和县万合镇邹溪村杨梅山迁入万安县三十都(现今的沙坪镇),繁衍至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建设该祠,名端本堂。也就是说,迁入万安沙坪的胡家,比客家从南方北迁要稍早一些,但建设该祠正是客家人大量北迁之时。
胡忠简公祠(www.xing528.com)
该祠堂坐西向东,面宽9.9米,进深30.8米,占地面积305平方米。大门前约两米处立有分别为嘉庆、道光和同治年间的三个功德碑,仿佛在诉说曾经有过的家族荣耀。有6个门杵,大门两侧各装饰一面石鼓。还有一对石狮,左公右母,栩栩如生。
抬头望,大门上方为品字形龙头纹斗拱,纵横交错,逐层而上,并向外挑出,气势雄伟。斗拱中心镶嵌一竖式清朝牌匾,远看,由于岁月侵蚀,字体已经不清。下方嵌有一横式牌匾,以行书大字题写“胡忠简公祠”。
走进去,整体来看,有二井三进的空间,可看作二柱三间砖木结构,第一个天井左右护廊各有一个对称的半圆形拱门。奇怪的是,三进中间并无木屏风或砖墙隔开。祠堂前厅有2根金柱,石础为花草纹。中厅有6根金柱,石础雕刻着文房四宝。上厅为一神台,高出中厅1.2米。中厅至上厅之间上神台的左右各有6级台阶。上厅高耸4根木柱,两边各有梢间。整个建筑的雀替为云龙纹和花草纹。在中厅,胡氏后人保存着一个胡铨神位牌,为木制镶金结构,高一米多,宽二尺余。主牌底座为全面鎏金。胡忠简公祠香火旺盛,绵延不绝。墙上挂着多面锦旗,都是还愿者的答谢之礼。
(郭志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