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潞田衷姓大宗祠五桂堂,建成后声名远扬

潞田衷姓大宗祠五桂堂,建成后声名远扬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衷姓占潞田行政村总人口的50%以上,可见衷姓在当地是一个大姓。衷姓开始在潞田落户,繁衍子孙。从此,潞田衷姓才有了大宗祠——五桂堂。各房族首商议时,认为父亲名愈庆,号五桂,又有五兄弟之势,取堂名为五桂堂好。相传五桂堂有木柱72根(36对)半。五桂堂建成后,衷姓族人纷纷前来祝贺,名声传到各地。五桂堂设计宏大,木雕装饰和画工当时堪称一流。衷姓族人兴高采烈,扬眉吐气,也有得意忘形者。五桂堂建成后,附近罗塘乡小南坑

潞田衷姓大宗祠五桂堂,建成后声名远扬

潞田镇有这么一个姓,就全国而言,它是“小姓”,从未进入姓氏百强。但在潞田,这一姓有两千多人,它就是衷姓,主要居住在潞田村。潞田村处105国道(民国时期称赣粤公路)侧,境内有11个自然村:木杓丘(潞田行政村委会所在地)、下村、小坑、潞田、圩口背、塅内、塅得上、溪南、坊牌下、罗富院、下口。其中,木杓丘、下村、小坑、潞田、塅内、塅得上、溪南、坊牌下等村以衷姓为主,有的自然村衷姓占80%~90%。衷姓占潞田行政村总人口的50%以上,可见衷姓在当地是一个大姓。

据衷姓族谱载:衷姓原居中原,系鲁哀公之后,以谥为氏,世居丹阳,后迁居福建邵武水北桥。其间,族中出了个衷玭,亦名景亨,号重眉,于唐昭宗(李晔)大顺二年(891年)考中进士,任邢州知府。当时黄巢农民起义军已席卷大半个中国,一支劲旅从浙江挺进福建,福建上下动乱起来。衷玭得知消息,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赶快令二子衷文遇(衷姤)、衷文通(衷复)等家人迁徙到大山众多的江西。长子衷文遇(衷姤)到江西后,始居万安潞田大山三溪汇流成河的源江村(处于潞田河的源头),历经十多代。十八世的衷志道,从源江村析居附近的潞田村。后来还有其他裔孙陆续繁衍到附近,分别建村立业。

衷氏从福建迁徙至江西万安,有段传奇故事。景亨公的父亲廷范公从福建邵武出发,一路沿河赶放鸭子,来到了万安县罗塘乡。赣江边有个民间码头,人们在此渡船过江,时有客船和货船靠岸。岸上有几间店铺,于是人们习惯称此处为沿江埠。那里土地肥沃,农商皆兴,人气亦旺,衷廷范就将鸭群围在江岸上,在旁边搭盖起一间草棚,居住下来。由于衷廷范勤劳,善养鸭子,不久,鸭子越养越多,卖了鸭子,鸭蛋又孵出了新鸭子,收入不断增多。衷廷范见沿江埠一带土地肥沃,有了钱就买地,没几年就有了十多亩田。他在附近的小陂头村买下了一间房,有了接家人来的念头。

沿江埠到潞田村还有十多里路,衷氏先人是怎么迁来的呢?衷廷范在沿江埠一带牧鸭,有时也会赶着鸭群沿山坑或沿河流到处走走。一日,他来到潞田源江村(现名老居,即今日潞田圩)这个地方。当时此地虽为荒丘地,但也有树木,有溪水。衷廷范经常来此地放鸭,渐渐喜欢上了这块地方。有一次,他一时高兴起来,把长长的牧鸭竹插在了一块田塍地上。过了不久,这竹子竟然生了鞭(根),活了,逐渐发成了一篷竹子,来往行人见到竹子都很高兴。一个懂风水道士路过此地,对衷廷范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啊。当时衷廷范也正为黄巢农民起义军搅得唐朝天下大乱,义军进兵福建邵武而担忧。恰在此时,衷廷范的长子衷景元到江西任职(忝政),他接家眷到南昌,在附近的向塘镇高田村落户。衷廷范看中了潞田这块地方比沿江埠好,就将二子衷景亨及家眷接了过来,在源江定居。衷姓开始在潞田落户,繁衍子孙。衷姓后来分为几房,但公认衷景亨为一世祖。为什么未认衷景亨的父亲衷廷范为一世祖呢?据说是因为衷廷范在福建邵武族谱上已上了名,而且他有四个儿子,很难确定自己跟哪个儿子落籍;也可能因为衷廷范无功名,在新地方立足发展,尤其修谱建宗祠时,人们习惯举出有功名的人来支撑家庭,于是就公认衷景亨为一世祖,而认衷廷范为潞田衷氏始祖。

潞田衷氏于唐代落户此地,很长时期,人口增长不多,南宋末期人口增长多一些,但又因战乱,人口减少较多。直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战乱结束时,第二十一世的衷愈庆(名贵彰)连生五子,五个儿子又人丁兴旺,并有出仕为官的,这在潞田衷氏历史上是最值得庆幸的大事,从此衷氏得到稳定发展。以此为基础,潞田衷氏分为五大房。

在宗族之中,分房与建祠是相联系的。一个宗族要在一个地方立起来,树起威望,依赖的是凝聚力。靠什么来达到这个目的呢?最主要的是靠祖宗崇拜,借助宗法观念、族规约束等。因此,建立宗祠是一定要的,而且随着家族的壮大和分支的增多,还必须有宗族总祠和分支房祠。

据衷姓老人回忆,潞田衷姓从第一世到第二十世无宗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礼部进士丙戌会试钦赐太常寺博士、潞田衷姓姻亲欧阳彦所撰《衷氏五桂祠堂记》云:“明初洪武间,天将兴之笃,生贵彰公,连举五丈夫,子曰:敬宗、传宗、德宗、兴宗、绍宗,是五桂之根柢也,族建总祠,遂颜其堂曰五桂。”从此,潞田衷姓才有了大宗祠——五桂堂。

倡建五桂堂,是由衷贵彰(按族谱辈分又称衷愈庆)的第四个儿子衷兴宗发起的。衷兴宗,官名衷敏,因举孝廉在四川剑州做判官,是潞田衷姓为官较好的人。举孝廉时,他在地方上、在家族中已有影响力,当了官后就更有影响力了。他出面倡议,得到家族的一致赞成。各房族首商议时,认为父亲名愈庆,号五桂,又有五兄弟之势,取堂名为五桂堂好。(www.xing528.com)

五桂堂长21丈,宽7.9丈,三进。据说砌墙一层就要一窑砖。祠堂有三个大门,六扇门,画师画一幅门神像就要一个多月(工序多)。建宗祠是一件大事,全族人员都动员起来了,场面壮观,引人围观。某日,一位旁观者看画师拉起架子在勾画,就问道:“你画这一幅画要多久?”画师不屑一顾地说:“画这么大的画难呵,不要一个月,也得二十多天。”旁观者听后,冷笑一声。画师停下手中的活,望着那人说:“是否觉得时间长了?”旁观者不答话。画师看出此人是个内行,不能轻视,就很有礼貌地停下手中的画笔,向旁观者作了一个揖,说:“先生,请指教。”旁观者见画师有礼,也回了个礼,就画大门神像说了个大概。到了吃饭时间,画师去吃饭了,待他吃完饭回来一看,门神的草图已画在大门上面了。画师醒悟这是高人指点。这一指点,节省了不少钱和时间。祠堂大门顶上有S型拱板,众人都说要画上图案才好看,但因位置高,拱板是S型,难画,画师拿不准。管事的衷姓族人商议后特意去请那个旁观的高人来画。此人果然不凡,与画师合作,画上了二十四孝图,衷姓族人十分高兴。相传五桂堂有木柱72根(36对)半。36对木柱,人们找到了,但半根木柱在何处,至今无人知晓,而且祠堂中为什么置半根木柱,后人也不清楚缘由,只是猜测这半根木柱藏在宗祠后厅神龛柜内。

五桂堂建成后,衷姓族人纷纷前来祝贺,名声传到各地。五桂堂设计宏大,木雕装饰和画工当时堪称一流。衷姓族人兴高采烈,扬眉吐气,也有得意忘形者。五桂堂建成后,附近罗塘乡小南坑一位胡姓老者,想来潞田村木杓丘看看衷姓的五桂堂。他装成一个穷人,提着竹筐沿途拾粪,来到木杓丘,顺着五桂堂四周转了几圈,仔细观看,脱口赞叹道:“这祠堂大哉。”祠堂边有几个衷姓青年,见老者一副贫穷相,竟看祠堂,就瞧不起地说:“看什么,你等穷人难道建得起这样的祠堂吗?”胡姓老者回敬道:“后生,不要太看轻人,有钱也不要太狂。再过三年,我家建祠堂一定比你们的祠堂长三尺,宽三尺!”衷姓后生笑说,这是疯话。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人不可貌相。不出三年,罗塘小南坑胡氏宗祠建了起来,式样和规模与潞田衷氏五桂堂一样,长、宽真的比五桂堂多出了三尺。衷姓族长和老辈人知道这段故事后,常常以此教育后辈,做人要谦虚有礼,要学会尊重别人,和睦相处,不可出言不逊。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修建的五桂堂后因遭丧乱废为丘圩。清雍正甲寅年(1734年),衷姓族人凝聚在一起,在原址重建五桂堂,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建完,依然是长21丈,广(宽)7丈二尺,依然花板装饰,画上门神,不失当年风采。此后历经200多年风雨,五桂堂完好地耸立在潞田镇木杓丘。它曾当过会场,做过仓库,也遭遇过破坏。匾额或丢失,或改作他用。20世纪70年代后,潞田衷姓对五桂堂做了必要的维修,在五桂堂大门正对的场地上,重栽了五棵桂花树。祠堂大门上的“衷氏宗祠”巨匾已遗失,此时也重新制作挂了上去。

有趣的是,巨匾上的“衷”字,细看,“衷”不像衷,“哀”不像哀,因为“衷”字的“中”处是口字中间一竖,而巨匾上的口字中间是一点。衷姓老人说这才是匾的原貌,正印着一段“皇帝钦点”的传说故事:衷姓是鲁哀公的后裔,以谥为氏,唐代以前一直姓哀。南唐礼部尚书哀愉在朝为仕。某日,皇家大办喜事,百官赶去朝贺。李姓皇帝一看自己喜爱的礼部尚书没有来很不高兴,便找来管事太监发问。好在哀愉事先曾向管事太监做了说明,所以管事太监禀告皇上说:“皇上,此事不能怪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已提前送来了贺礼,但说不方便参加今天的庆仪。”皇帝不解:“都是大臣,有什么不方便的?”太监说:“皇上今日是办大喜事,可礼部尚书不是姓哀嘛,哀者悲也,怎么好来参加皇上的喜庆呀!”皇帝一听有道理,又念礼部尚书是个忠臣,心想不能因为姓不好,喜庆之仪都不便参加了。太监看出了皇上的心思,试探着说:“要不请皇上给他另赐个姓?”皇帝高兴地说道:“对,对!”说完从案上提起笔来,在“哀愉”中哀字的“口”上重重地加了一点。太监忙宣道:“宣礼部尚书衷愉衷大人参加庆仪。”从此,哀姓变成了衷姓。

哀姓改为衷姓一事当时有知之者,亦有不知者。知之者,改为了衷姓;不知者,仍沿用祖上传下来的哀姓,弄得一些地方称呼混乱,很不方便。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江西举子哀世用为此上书朝廷,要求明确衷姓一事。经吏部及江西有关衙府的努力,至少当时在江西(包括万安),衷姓的姓氏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耿艳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