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色万安:赣江边的小南京

古色万安:赣江边的小南京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良口,地处县城南50公里,属赣县、万安两县交界处万安辖区。二良口腹地有一条小河叫良江,所以良口在唐代以前名为“良江”。四良江圩场,设于良江河出口与赣江汇合处。今日良口码头唐朝末期及宋初,良江居民所需生活用品、消费食品,是从虔州管辖的良富郭姓村开办的店铺中进行买卖交换的。因而,良口有“小南京”之誉。1915年暴发罕见的特大山洪,良口损失惨重。良口集贸在万安上乡片乃至周边地区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

古色万安:赣江边的小南京

良口,地处县城南50公里,属赣县、万安两县交界处万安辖区。北、东、南靠山,西临赣江。北、东有一脚踏三县(泰和、兴国、万安)、海拔1200米的天湖山。

赣江乃历朝历代任职或活动于赣地的大小官员和名士学者南来北往必经之水路。江畔良口镇,即成为南方闽、粤、桂、湘等省一些地区与赣通邮、通商的必经之地乃至住宿之地。

良口腹地有一条小河叫良江,所以良口在唐代以前名为“良江”。

江河是万安县辖三条主要支流之一。由于水资源丰沛,分叉的支流“黄塘河”“陂头河”在宋朝时还有过竹筏运输,明末清初之后则采用小木船运输,竹筏从此消失。这条小河对圩镇的物资运输起了重要的作用。

良江地域,原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旷野,到唐朝中后期才开始有陈姓在涧田开基,随后康姓亦来此开基。唐末(后唐)涿州(今河北省涿县)卢姓世杰考取秘书郎,到虔州(今赣州)供职,供职届满携妻与儿(三男)女(二女)乘船归里,途经良口,停船上岸,遥看风景,见此处山美水秀、土地肥沃,大有发达兴旺之前景,即回舟与妻儿及随从商定,在此开基建业。宋初,有熊姓在后山脚落地垦荒。从此,熊姓、洪姓、刘姓、张姓、曾姓相继落籍,互联姻亲。

宋朝熙宁四年(1071年)建县前,良江属吉安庐陵郡龙泉乡五十四都。万安建县后,良江划为三十八都。

良江圩场,设于良江河出口与赣江汇合处。河流无暗礁,码头泊位水深二至三米,大型货船来往停泊无碍,因此良口码头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运集散良港。良江周边即兴国的均村、高兴圩周围和赣县田村等,区域商贸交流,皆经良江进行。

今日良口码头

唐朝末期及宋初,良江居民所需生活用品、消费食品,是从虔州管辖的良富郭姓村开办的店铺中进行买卖交换的。到宋朝末期,卢姓和周边迁入的人口增多,卢姓开始在良江田螺石建店经营小买卖。由于赣江大水和良江大水年复一年的冲刷,田螺石的大片肥沃土地被摧毁,良江水出口处也不断扩大。当时,卢、张、刘、曾等姓的文人以及地理先生就说,现在是三水合一(黄塘河、陂头河、赣江),应将这个“江”字改为“口”字。良江从此正式叫作良口。(www.xing528.com)

宋末元初,卢姓因屡屡受到洪水威胁,便将祠堂、店铺和房舍迁至黄泥岗右侧的木偶形即万塅基。那时卢姓人口剧增,达到两千多,财富亦积累了,众祠出钱于良江河边建店铺数十个。卢姓于明朝中期开始衰败,明末,卢姓人口死亡率非常高,至清初仅剩下三百余人。良口圩镇由“卢姓说了算”转向卢、张、刘、曾“四姓合议”。清朝开始,良口圩镇的大小事务,形成了“刘、张、卢、曾、陈五姓族长参与合议”的规矩。

良口的圩镇经济一度繁盛。

宋朝中叶,良富上方(属虔州管辖)小买小卖,逐步转向良口商贸;到明朝末期,良口各种店铺达230余家,从田螺石到黄泥岗全长四华里,形成了九大行业即粮油行、草纸杂品行、糕点作坊行、饮食住宿行、屠宰鱼行、竹木器行、中草药材行、布匹染坊行、百货杂品行。起初,逢三、六、九日圩。到明末清初,闽、粤、浙等省内乱,大批人口逃难至此,良口圩镇和涧田、黄塘、顺峰等地人口猛增。逢圩日,人头攒动。之后就改为天天当圩,赶集者经常达到千人以上。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更是人山人海。因而,良口有“小南京”之誉。圩上有广受称赞的“良口四特”:三慧寺的菜(新鲜多样,捆扎美观)、良富的鞋(绣花精致,鲜艳夺目)、锚村的妹(善于打扮,风姿独特)、罗坑的柴(片柴,规格为一尺三,每块三斤半;草柴,捆得扎实)。明末清初的外来人口,带来了各种能工巧匠,促进了良口圩的繁荣。做篾织笼的,劈木做家具的,种粮糯酿酒的,做花样糕点的,下河放网捕鱼的,上山捉雀打猎的,种靛染布的,采中草药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搞经纪人转买转卖的,泥工建造雕梁画栋、雕花绣朵的,造各种船形的(拖古子、标滩子、采更子、石角子、三块板等船形),下河驾船搞运输的,精通文墨教书的,裁布做衣的,吹笛弹琴唱戏的,做砖做瓦烧窑的,打石修磨、雕刻石具的,铸置金银做古器具的,拜佛念经做道士的,炸石修筑各种拱桥的,舞刀弄枪、飞檐走壁卖艺的,制作龙灯和花爆的,等等,不一而足。

良口圩镇,至明朝末期达到鼎盛,人口大幅增加。良口人为解决粮食生产而大量垦荒,由平原到山坑,开辟茶油山场,又砍伐苗竹以加工草纸。到清朝初期,榨油坊、造纸棚星罗棋布。陂头河一带榨油坊多,黄塘河一带造纸棚多。黄塘河的造纸棚一直延伸到黄竹、高坑、东坪、石龙坑等地。做草纸需要石灰水将苗竹沤成竹麻细浆,这就带动了黄塘甑盖岭的石灰采掘业。加之,万安的弹前、沙坪、棉津和赣县的攸镇、沙地、古田、东坑等地的田大部分是冷浆水田,迫切需用大量石灰改良土壤。于是,良口圩镇出现了所谓“四万又四千”即万担粮食、万担草纸、万担石灰、万尾鸭子和千担茶油、千担萝卜丝、千担青靛、千头生猪的市场交易。连赣州市商民都经常来良口采购鸡、鸭、鹅、猪、禽蛋等农产品以及柴炭等生活物资,进而形成了“进出口贸易”。从良口船运至南昌的农产品以土纸、稻谷、茶油、蓝靛、柚子等为主,船从南昌运回良口者多为白布、食盐和日用百货。

良口圩镇,最终发展到270余家店铺。1915年暴发罕见的特大山洪,良口损失惨重。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了26个行130余家店铺,主要包括百货、京果店14家,豆腐、酒店11家,烟店11家,茶饭小吃店9家,药店9家,纸行7家,粮行7家,槽坊旅店8家,油行3家,猪行、渔行8家,香烛店6家,糕饼店5家,布匹(包括染坊)7家,金银店3家,等等。

良口圩镇繁华之中亦伴着双重隐患,即水涝与火灾

因为全是木板店铺且人口稠密,所以每当汛期人们就夜不能寐,每当干旱就担心店铺不慎着火。人们为此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建潮洋庙镇水,栽姐妹榕镇火,但洪涝或火灾仍然频发。清朝初年某日,一位远道而来的风水先生借宿于此,指点道:在圩镇对岸的龙山上建一楼阁以与背靠着的莲花山对应,如此遥相均衡,既镇火又镇水。市民纷纷赞同,即集资兴建万良阁。

万良阁居高临下,气势宏伟,堪称邑中“极构”。落成后,尽管良口并未因此消灾减祸,但心理上的确给良口人以极大的安慰。

良口集贸在万安上乡片乃至周边地区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直至20世纪80年代修建万安水电站,良口老圩镇才淹没于水库。

(谢芳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