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村背村:庐陵村庄,赣江边的绿色摇篮

村背村:庐陵村庄,赣江边的绿色摇篮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背村地处赣江边,是罗塘乡的一个自然村。说起村背村的发祥,有一个小村庄不得不提,那就是“下街”。村背溪是赣江一条特殊的小支流。每年涨水时,赣江水都会倒灌,流入村背溪,溪水再从地势低洼的西面流入土龙河,经土龙河再回流至赣江。村背村正是有了这弯溪水,才显露出她的灵气和秀美。走进村背,犹如走进一个大的绿色摇篮。整座村庄散发出浓厚的庐陵古韵。

村背村:庐陵村庄,赣江边的绿色摇篮

离开喧闹的市区,跟随春天的脚步去探访古村——村背村。

村背村地处赣江边,是罗塘乡的一个自然村。千里赣江在罗塘拐了一个大弯。经过江水千百年的冲积,沉沙淤浅,弯处便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充满期待的名字——金滩。据族谱记载,曾氏先祖崇祯公辗转永丰、吉水、庐陵等地,于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迁徙至罗塘湾金滩立基,清末民初又迁至距金滩500米的村前开基。因房屋逐渐建在村子的后面,故得名“村背”。

说起村背村的发祥,有一个小村庄不得不提,那就是“下街”。下街地处遂兴江(今遂川江)与赣江的汇合处,距离村背村约500米,是东汉时期遂兴县县治所在地。因地理位置优越,江面终日舟楫穿梭,商旅往来频繁,从宋朝开始,下街罗氏村民便在临江处开店经商。随后,金滩不少有钱的曾氏村民抓住商机,来到下街开铺经商。下街圩市经营品类繁多,南北日杂,苏洋广货,无所不有。每逢圩日,客商云集,还有庐陵、赣州等地商人来此交易。下街商贸繁盛,鼎盛时期商铺达300多家,成为当时万安县境内最有名的商埠之一。因下街地处赣江和遂兴江汇合处,故在民间有“两江市”之美称。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两江市”有钱的生意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金滩曾氏村民。1915年的一场特大洪水,把下街几百家店铺冲得所剩无几。曾氏商人只好变卖家产,随其他曾氏村民一起迁至村背建房立业。如今,下街还保存着一段长约40米的古街和十几栋临街商铺,其中有几栋便是当时的曾氏商人离开时变卖给下街罗氏村民的。在下街走访时,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领着我们来到赣江边。荆棘丛中,村背古码头和下街古驿道还依稀可辨。村民的菜园里,几段残垣断壁爬满青藤,几百年屹立不倒。这位村民说,这就是遂兴城遗址。从这几处古遗址的身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下街商贾如云、商贸兴盛、江面帆影绰约的繁忙景象,领略到当年曾氏商人的胆略和智慧。如今,村背保存下来的近三十栋清末民初的古民居,有不少便是曾在下街经商的村民所建。

从金滩立基算起,一千多年来,曾氏村民守着这块风水宝地,耕读传家,瓜瓞绵延,迄今已繁衍三十六世,并孕育了曾天宇、曾振伍、曾广祚等革命先辈。

走进村庄,只见暖阳懒懒地趴在黛色瓦片上,村背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安详地享受着这蓝天的抚慰,沐浴着阳光。村背溪如一条系在老者胸前的透明丝巾,从村庄前面蜿蜒而过。村背溪是赣江一条特殊的小支流。每年涨水时,赣江水都会倒灌,流入村背溪,溪水再从地势低洼的西面流入土龙河,经土龙河再回流至赣江。依山傍水,无水不开基,水即成了家园最有诗意的载体。曾氏先民看中这个地方,自有他们的道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溪水之畔,茅屋之前,一村老小,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当年辛弃疾描绘的正是这种水、人、村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村背村正是有了这弯溪水,才显露出她的灵气和秀美。

走进村背,犹如走进一个大的绿色摇篮。扑面而来的醇厚古韵、婆娑绿影,让你有一种穿越其中的感受。她恬静、古朴,平淡中又有一丝雅致。三十多棵古樟、古柏、古枫环抱着整个村庄,一棵棵葳蕤常青,葱茏遒劲,浓密如云,翘首百年,任凭岁月更替,静静守护着这方家园,见证着村子走过的每一段岁月。尤其是曾氏宗祠前面的三棵古柏,有两棵尽管经过百年岁月的侵蚀,离地两三米处的主干已经斑驳腐朽,但依然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繁叶茂。村后的几棵古樟周身藤蔓缠绕,从主干到树冠,全身被翠绿裹挟。驻足凝视,我依稀听见了古树悠久的回声,感受到了古树的灵魂所在。朝代更迭,春来秋往,三十多棵古树却依然虬曲苍劲,将生命的全部意义凝结于村背的土地上。此时,我真想化作一棵树,像它们一样,华盖荫蔽,万古长青,长满故事。

村背樟树林

古村落尽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们都带着一种特性,那就是见证着光阴。置身于这样的古村落中,我们有时难以缕清村庄的来龙去脉,难以考证每栋古宅主人的前世今生,我们享受的是那种置身古老光阴中的静处。循着村庄小路往村背村的深处走去,只见一栋栋清末民初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村子的东西南北。我们漫步其中,仍能感受到昔日村背的热闹和繁盛。在村子西边的一栋古宅旁,几棵上了年纪的枣树,落英缤纷。树旁斑驳的青砖墙体,述说着树与屋的百年爱慕之情。我俯下身子,拾起光阴里的暗香,让嗅觉穿越时空,尽情地回味着村背一砖一瓦、一树一花的浪漫恋情。

春阳中踏访村背古村,让我们有一种特别满足的获得感。绕着村子彳亍而行,冷不丁地听见几声鸡鸣犬吠,偶尔有上了年纪的村民出来搭话,向我们介绍村背村的昨天和今天。村背村占地不大,一共只有60多户,260多人,但村庄格局清晰,保存完好,房屋排列整齐,村中道路整洁规则,几乎所有道路的交汇处都成90度角。尤其是近30栋古民居、交错的鹅卵石小径以及残存于村中空地上的用黄土、散沙、糯米冲筑成的土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目凝视被风雨侵蚀得凹凸不平的古宅墙体,双手轻抚着残垣断壁,我似乎感觉到了古村的温度。(www.xing528.com)

村背村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以曾氏宗祠为中心,朝东、西、北三个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所有古民居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外观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造型规整,属典型的赣派建筑风格。室内花板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寓意吉祥;室外檐下、垛口和马头墙彩绘诗文、人物花鸟、山水田园等,或为水墨,或为丹青,栩栩如生,意趣盎然,赏心悦目。仔细查看墙体,不少青砖上仍留有清晰可见的“光绪戊子怡怡”的铭文。整座村庄散发出浓厚的庐陵古韵。

来到村子的西北边,我站在两栋古民居前肃然起敬,一栋是江西早期革命活动家、万安暴动主要领导者曾天宇旧居,一栋是曾天宇牺牲地旧址。这是两栋特殊的古民居,它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古民居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种凛然正气,一种精神,一段红色的记忆。2018年,两栋古民居均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背村的每一栋古民居见证了村背走过的每一寸光阴,承载着村背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曾天宇等老一辈革命家留给后人的却是宁死不屈、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据村背族谱记载,村背有曾振伍、曾广祚等18位曾氏后裔,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捐躯,永载革命史册。除曾天宇旧居和曾天宇牺牲地旧址,村背还有两处红色文化遗址,一处是曾氏宗祠。1927年10月,万安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在曾氏宗祠召开,会议对万安暴动做了精心策划和部署。另一处是石灰桥革命烈士牺牲地遗址,该桥位于距村背约100米的村背溪上,建于民国,为三孔红米石拱桥。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石灰桥残酷杀害了100多名革命同志,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村背溪。1990年,村背石灰桥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背村这些红色旧址和红色遗存因其鲜活的原生态和独特的个性而在众多的古村落中显得格外耀眼。

村背村有自然天成绿色生态,有古韵醇厚的古色文化,更有熠熠生辉的红色故事,绿色、古色、红色交相辉映。2013年,罗塘乡党委、政府把村背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庄,投资110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整治,修通了环村道路。县文物部门争取赣南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维修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对曾天宇旧居、曾天宇烈士牺牲处和村背村暴动会议旧址(村背曾氏宗祠)进行了修缮,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政府还在离村背村约一公里的跑马岭上进行新村规划。现在已有40多户村背村民搬迁到了跑马岭落户,只留下了20多户村民在村背生活。由此,村背红色、古色、绿色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我们放缓脚步,来到村口,双手轻轻摩挲牌坊两侧古柏苍老的面容,凝视着墙体斑驳的古牌坊,静静感受村背古村的厚重典雅,细细品味它走过的每一段沧桑岁月。这时,我真想酌一壶村背老表的善酿,把自己醉倒在村背的春色里。

离开村背有点不舍,车子行出百米,回眸村背,绿水柔媚,树影婆娑。高耸的牌坊,修葺一新的祠堂,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尽收眼底。在春光云影的映衬下,村背显得格外静谧、温婉而隽永。

(罗国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