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个黔江地区。辖5 个县,278 万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然而,时隔5 年,这里却以整体脱贫震惊中南海。”
今年8 月20 日,香港《信报》一篇报道中国扶贫的长文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人们争相将惊疑的目光投向中国西南腹地的武陵山区:那里不是全国十几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吗?那里10 年前不还是处于伐木烧畬、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吗?四川民间不是流传着“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谣谚吗?
人们的怀疑是不无道理的。10 年前,中央统战部的铁木尔对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5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进行了一番实地调查。当地的现状令他大吃一惊: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285.5 元。不仅大大低于本省的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也低于邻省自然条件相近的湘西、鄂西两个自治州,是“四川省最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1987 年,一部名为《穷山在呼唤》的电视纪录片在北京中南海播映,片中具体展示了川东南5 个自治县的贫穷状况:100 万农民闹饥荒、吃野菜,4 万多人居岩洞、住窝棚。60 万人患地方病,105 万人饮水困难,5 万适龄儿童无法上学,80%的农民年均纯收入不足150 元、粮食不足200 公斤。川东南民族地区的凄凉贫寒,令闻者为之动容,见者为之泪下!(www.xing528.com)
弹指一挥间,建区仅8 个春秋的黔江地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1987 年到1995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9%,比全国高4.2 个百分点,比八个民族省区高3.7 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6%,比全国高7.5 个百分点,比八个民族省区高9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由150 元增至823 元,人均占有粮食由不到200 公斤增至508 公斤;住岩洞窝棚的农民全迁入了新居,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5%。对比是如此强烈,无怪乎人们难以置信,不可思议。
但这是事实,千真万确。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率领国家部委和四川省有关方面70 余人,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口问手写,翻箱倒柜。最后验证确认:黔江的变化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并指出,“总结黔江的发展历程和扶贫经验,对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