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大开放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一方面是对“天时”的认识与捕捉,另一方面是对“地利”的衡定与把握。
涪陵,居川东南,四川盆地与盆周山区在此过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在此碰头,长江与乌江在此交汇贯通。东连酉秀黔彭、南接贵州遵义、西毗重庆市界、北邻广安万县,特定的区位,使涪陵成为川东、川南、黔北20多个区市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正是基于发挥涪陵“川东出口”“乌江门户”的特殊功能,一个“立足涪陵,背靠重庆,紧靠移民,依托两江开发两业,两翼起飞奔小康”的发展思路才最后得以完善、定型。
作为一个沿江开放城市、一个居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地级市,对外开放、向外扩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畅通的交通干线则是经济中心的产业、产品向外扩散的基本前提。
从“八五”开始,涪陵就提出“一年奠基,三年成型,五年摘帽”的交通建设奋斗目标。“依托长江乌江,打通沿岸通道,逐步建成以涪陵城区为中心,长乌两江为主轴,铁路、国道及省市县公路干道为骨架的水陆并举,路港结合,功能齐全,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的构想,经过几年努力已初成现实。
目前,涪陵市拥有主要港口5 个,小码头15 处,各类泊位约260 个,港口货运吞吐量在550 万吨以上,货运周转量约占全省的7.6%。客运经营跨市、跨省航线有十几条,加上境内短途航班,日均运输旅客3 万多人次,为全省客运航线最多、客船最大、里程最长、水运客运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其中旅游客运更是一枝独秀,现有中型豪华旅游船11 艘、舱位1068个,另有中档旅游船7 艘、水翼飞船2 艘、气垫船3 艘,旅客周转量占全省总量一半以上。
陆上运输蓬勃发展:万南铁路使全国十五个大地方煤矿之一的南武矿区与川黔铁路连线入网;国道319 线涪长段、省道渝巫路垫江段、省道雷石路涪水段硬化改造、油路铺筑相继完成;全长74 公里的涪武水泥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现了“乌江天险重飞渡”;涪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不久的将来,扬子江上将再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景观。
伴随水路、铁路、公路交通命脉的畅通,涪陵的经济触角迅速向四面延伸,城市能量不断向八方释放,与此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涪陵流动、聚集。涪陵在吐故纳新中发展壮大。
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1995 年,全市共签订项目协议达315 项,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达54 项,协议引进资金26 亿元,到位资金近6 亿,是上年任务完成数的3 倍,比1991 至1993 年三年市外经济协作引进资金总和还多1亿元。今年上半年,涪陵吸纳外资势头不减,共签意向性协作项目154 项,项目和到位资金均超过去年同期。(www.xing528.com)
尤为可喜的是,涪陵充分利用临长江黄金水道、居三峡库区腹心的区位之便,承东接西,呼南应北,把个“中转站”“二传手”的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庆与涪陵一衣带水,水路相距120 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后仅100 公里。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工业重镇,重庆的产业、商品都需要向周边辐射。涪陵看准机会,积极主动寻求与重庆区域化协作、一体化发展。
尽可能地接纳重庆的辐射,通过吸收、消化形成产业优势,再向重庆市场反射或向川黔湘鄂边区折射,这便是涪陵人的精明之举。如依托重庆而发展起来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配套,如今已成为涪陵机械工业的支柱产业,而重庆摩托车配套产品市场,半壁河山已让涪陵。又如垫江啤酒厂,在进退维谷之时加盟重庆啤酒集团,去年实现税利超100 万元,产品辐射到川东北、下川东。
涪陵人借江造势,告别了封闭,走出了狭隘。涪陵正以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走向大江,走向未来!
屹立于长江之滨的涪陵客运大楼,是三峡库区现已竣工的规模最大的客运站大楼。它以闻名于世的涪陵水下碑林——白鹤梁为构思造型设计而成,外观像一块块直立的石碑,具有浓烈的水文化特色。三峡成库后此楼将四面临水,八面来风,但并不影响其使用功能。登上70 余米高的17 层顶楼,推窗凭眺,顿觉大江扑面而来,波澜壮阔,惊涛拍岸。一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壮美古诗陡然跃入脑海。以此意境,借喻涪陵开放潮涌之势,名副其实,恰如其分。
(《重庆日报》记者 向泽映 罗成友)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重庆日报》,1996 年10 月3 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