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乐联系乡情
李鸿章在《重修安徽会馆碑记》中云:“会馆之设于京师,以为宦游宴聚栖止之地,所以联洽乡谊也。”所以会馆的娱乐功能也是很重要的。
据清代同治四年(1865)《重修正乙祠碑记》:正乙祠(又称银号会馆),“始于康熙六年浙人懋迁于京者祠之,又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助游燕也”。这说明银号会馆就是宁波同乡为协调和保护同行的利益创办的行业会馆,其功能包括奉神、集会、饮食和燕乐等。这里的燕乐是指边吃边欣赏戏文曲艺的娱乐活动。
明中期以后,戏曲在江南地区特别盛行,观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娱乐,其社会影响几乎遍及当时的各个阶层。如果说“议商事”是会馆内士绅、商人之间的利益交流,那么“助游燕”则是普通旅外乡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他们通过欣赏家乡戏剧,感受到家乡的气息,慰藉思乡之情绪。这种戏曲文化的碰撞也彰显了会馆的文化意义。
在封建社会,诚敬祖先,最好的礼物莫如奉献戏曲给祖先神灵欣赏。故宗庙里演戏必须把戏台正对神殿,如果是单戏台形制的会馆,那么在“娱神”的同时,也发挥了“娱人”的功能。宁波庆安会馆和安澜会馆都是双戏台的建构,其中前面的戏台便是对着供奉妈祖神像的正殿,这是取悦神灵的,后面的戏台就是纯粹为会馆聚会娱乐服务的。16条斜昂盘旋而成的“鸡笼顶”藻井,既有收音功能又有扩音功能,朱金木雕,金碧辉煌。各戏班都以能在这座戏台上演出为荣。
以庙办会、以戏聚人、借会兴商,将商业贸易与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可以促进商戏共荣。(www.xing528.com)
(二)娱乐功能的延续
京城的正乙祠也供奉有神祇,而戏台除了要祭神、娱神,同时也作乡人同行娱乐之用。历时三百多年,经过历代修葺,其古貌犹存,但原先的会馆功能早已消失殆尽,而其戏台的娱乐功能却一直延续,现在“正乙祠戏楼”被誉为中国戏楼文化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正乙祠戏楼的布局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庭院。戏台高三层,两侧设雕漆栏杆、红漆台柱,古色古香,伸入观众席中,南北两排包厢,加上可容纳观众数百人的大厅,人们可从三面看戏。因当年有不少名伶、名票在此献艺,正乙祠名声不胫而走。
浙慈会馆的戏台名气亦很大。其戏楼,除每年唱戏祭祀庆贺外,还可以借给其他没有戏台的小会馆,用于祭神、庆祝。著名的票房“春阳友会”的会址就设在浙慈会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